文脈耀渭北 學風漸秦東——蒲城清代考院

渭南日報 記者 夏蓮 實習記者 倪偉 文/圖

蒲城,是一塊有靈氣的寶地。

文脈耀渭北 學風漸秦東——蒲城清代考院

倫秀堂(武生考試的地方)

唐時,李隆基至睿宗橋陵拜謁,回頭一望,見山川大地不凡,感嘆此地“龍盤鳳翥”,一股祖龍傲踞、神鳳飛天的氣象,於是發願千秋之後要葬在這裡。

文脈耀渭北 學風漸秦東——蒲城清代考院

中國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殿試策

唐玄宗看中的寶地,唐時稱奉先縣,屬京兆府,五代後定名為蒲城。

蒲城人才輩出,僅清一代有陝西籍進士1089位,蒲城就有60多人,數量位列全省第三。似乎是為了佐證文脈熾盛,坊間還有“壬子科場奇案”的傳說。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蒲城考生竟同時中舉13人,引起朝廷懷疑,派人至蒲城暗查。暗查的人不得頭緒,再訪縣城,見雙塔夜影之下,家家戶戶點燈讀書,始信本地文脈傳承,學風端正。

傳說是否為真,不用深究,從中管窺一豹,可以瞭解到蒲城人民對本地文化氛圍的自豪。如果說蒲城瀰漫著一股讀書的氤氳之氣,那麼這股氣“濃度”最高的地方,無疑就是蒲城清代考院。

蒲城考院,始建於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距今已經有130年的歷史,是目前國內儲存最為完整的童生考試場所。考院坐北朝南,四進的院子,後一進總比前一進高,象徵節節高升,主體建築有門廳、考舍、倫秀堂、浴室院、官廳等七十餘間,佈局合理,兼顧了院試的儀式性和功能性,彰顯了古人對文與質的思考。

文脈耀渭北 學風漸秦東——蒲城清代考院

泥塑還原榮歸故里場景

文脈耀渭北 學風漸秦東——蒲城清代考院

蠟像還原武試現場

文脈耀渭北 學風漸秦東——蒲城清代考院

走進考院第一進,抬頭即看到“天開文運”四個大字,意為上天慷慨,賜予讀書人出仕的機會。匾額傾斜,彷彿泰山壓頂,讓考生不敢輕視,心生敬畏。

一進與二進的界限是高出地面的門檻,稱為“龍門”,考生跨越之後,寓意“躍龍門”,由鯉魚化為飛龍,在古代是高中進士的意思。

二進院落是考院建築群最重要的部分,由24間考舍組成的“文考區”,這個院落也是佔地面積最大的。當年的童生們來到這裡考試,鋪開試卷,筆走龍蛇,過去夜晚苦讀燃盡的燈油,此刻化成筆尖噴出的翰墨,真才實學者,洋洋灑灑數千言,沽名釣譽者,搜刮枯腸幾個字,學問如明月,滿還是缺,誰都騙不了。

越過二進的甬道,面對一座圓門,圓門頂上南有騰蛟起鳳,北有紫電青霜,這兩句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閣序》,騰蛟起鳳形容文科考生的文章如蛟龍出海、鳳凰起舞。紫電青霜形容武科考生身手矯健、武藝嫻熟。

穿過圓門,意味著由文入武,踏進考院第三進“武考區”倫秀堂,武生考試分內外場,外場要比試馬射、步射、硬弓、刀石,內場比策論和兵法。倫秀堂是內場考試的場所,武生在這裡默寫武經七書的部分內容,畢竟武生不是武夫,還要懂行軍佈陣、兵法韜略。

倫秀堂之後,是考院最後一進院子,被稱為“官廳”,由東西10間房構成,考試時是監考官下榻休息的宿舍,平時也作為路過官員的行館。官廳結構典雅,符合文人雅士的視覺審美,佈置樸素,深合清官廉吏的精神需求。

整個考院按照關中傳統民居院落設計,佈局合理、功能齊全,是目前國內儲存完好的清代科舉遺址博物館。身處其中,耳邊依稀聽到歷史的回聲,伸手撫牆,還能摸到渭南文化的心跳。

文脈耀渭北 學風漸秦東——蒲城清代考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