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神韻——馬家窯文化彩陶展

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型別,因最早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5300年-4000年。主要分佈於甘肅、青海境內的黃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馬家窯人在日常生活中,製作了大量精美的彩陶,其器型豐富多姿,圖案繁複絢麗,是世界彩陶發展史上無與倫比的奇觀,是人類遠古先民創造的最燦爛的文化,是彩陶藝術發展的頂峰。它不僅是工業文明、農業文明的源頭,同時它源遠流長地孕育了中國文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在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彩陶衰落以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又延續發展數百年,將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神奇輝煌的藝術魅力至今還在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馬家窯文化經歷了二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分為馬家窯、邊家林、半山和馬廠四個型別,代表不同的發展時期。

古陶神韻——馬家窯文化彩陶展

馬家窯型別彩陶

馬家窯型別距今約5300年—4850年,陶器以橙黃陶為主,器型豐富多彩,以盆、缽、碗等飲食器為主,同時大型貯藏器甕、罐逐漸增多,說明農業生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色彩以黑彩為主,晚期出現了白彩,紋飾大都用濃亮如漆的黑彩,在細膩光滑的橙黃色陶底上繪畫出漩渦紋、波浪紋、草葉紋、弧線三角紋、圓點紋、平行網格紋等。圖案規整雅緻,線條流暢,色彩絢麗,美麗的圖案與多樣的器形相輔相成,巧妙地構成一個統一體,洋溢著藝術魅力,給人以生動靈活的美感。

古陶神韻——馬家窯文化彩陶展

古陶神韻——馬家窯文化彩陶展

邊家林型別彩陶

邊家林型別因首先發現於甘肅省康樂縣邊家林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850年—4650年,陶器以橙黃陶為主,器形有壺、罐、盆、瓶、碗、缽等,出現雞冠狀的附耳和紅彩是這一型別的主要特徵。花紋有平行寬頻紋、大小三角帶紋、折線紋、平行弧線紋、兩方連續旋紋、葫蘆形網格紋、水波紋等。它以渾厚的造型風格、和諧的圖案佈局、富於變化的紋飾,形成了獨自的藝術特色,為半山型別彩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古陶神韻——馬家窯文化彩陶展

古陶神韻——馬家窯文化彩陶展

半山型別彩陶

半山型別因1924年安特生首先發現於廣河縣的半山遺址而得名,距今約4650年—4350年之間。陶器以橙紅陶為主,彩陶主要以小口鼓腹壺、單耳壺、雙耳罐和缽為主,造型特徵主要為腹部向外鼓出,弧度飽滿,多以黑紅彩相間的線條勾畫出各種圖案,花紋一般飾於器物上腹,紋飾以旋紋、鋸齒紋、菱形紋、葫蘆紋、網紋為主,具有華麗精美的藝術風格,大型貯藏器壺、甕、罐等成為半山型別彩陶的主要器型,反映了農業定居生活的進一步發展。

古陶神韻——馬家窯文化彩陶展

古陶神韻——馬家窯文化彩陶展

馬廠型別彩陶

馬廠型別因最早發現於青海省民和縣馬廠塬而得名,距今約4350—4050年,彩陶器表大量出現紅色陶衣。色彩以黑彩為主,兼施紅彩,紋飾以四大圓圈紋、變體神人紋、波折紋、回形紋、卦形紋、菱格紋和為主,構圖富於變化,其中四大圓圈紋和變體神人紋為馬廠型別的重要特徵。彩陶上出現了大量的墨繪符號,常見的有“〇”、“×”、“卍”、“十”、“一”等形狀,可能是當時一些氏族部落的記號,也可能是文字的前身。

古陶神韻——馬家窯文化彩陶展

古陶神韻——馬家窯文化彩陶展

古陶神韻——馬家窯文化彩陶展

編輯:馬小鵬 任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