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詳解源自道教桃符的春聯!

新春伊始,春節將臨,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城鄉百姓家家戶戶總要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志安堂道教法物是在江西龍虎山專門經營這方面的民俗用品,道教用品,對於有這方面需求的朋友也是常見,春聯源自道教,今天志安堂道教法物流通的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民俗文化:詳解源自道教桃符的春聯!

如果說,春節是華人傳統中的百節之首,那貼春聯則幾乎是春節裡必不可少的民風習俗。春聯在民間還俗稱“門對”、“對聯”、“對子”,喜慶的大紅春聯貼上門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

貼春聯這一民俗形成的來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有種說法認為,春聯和門神相同,最早都源自道教的桃符。

在古代,桃符是指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上面通常繪有道教符籙,《淮南子·詮言訓》曾記載:“羿死於桃棓”,高誘注:“棓,大杖,

以桃木為之,以擊殺羿,由是以來,鬼畏桃也。”,也就是說,桃棓可以連羿都可擊殺,自然便具有極強的鎮邪驅鬼作用。

每逢春節,人們總要用新桃符替換舊挑符,王安石所寫“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就是這件事。

隨著時代變遷,最初人們以桃符掛在門旁避邪,後來演化成貼門神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直至寫上各種蘊含吉祥寓意的詞句形成今天的春聯。

據古籍《蜀檮杌》、《楊文公談苑》等記載,最早在桃木板上寫上詞句也就是第一幅春聯的作者叫辛寅遜。

辛寅遜為五代十國後蜀時期的官員,曾參加《前蜀書》的纂修,並著有《王氏開國記》。

據傳,後蜀末代皇帝孟昶有一次叫學士辛寅遜在桃板上題詞,於是辛寅遜落筆書成“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便成了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幅春聯,也從那時候起,寫春聯貼春聯便逐漸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

到明代,道教發展極其迅速,脫胎於道教信仰文化的春聯也同樣盛行。

據《簪雲樓雜說》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微行出觀,以為笑樂”。而且,明太祖朱元璋還常為王公大臣們御書春聯,例如賜給中山王徐達的春聯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賜給陶安的對聯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由於最高統治者身體力行,再加廣大群眾的積極傳播,春節貼春聯終於成了眾多年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並延續至今。

此刻,春節時貼上一副副對聯,都似千家萬戶向春天發出的請柬,又彷彿春天給家家戶戶回送的喜帖,既是對過去一年的回顧,對新一年的祈盼,也是對家人朋友們的祝福和激勵。

迎福納祥、吉祥喜慶,新春佳節的種種都在春聯中記憶下來。

民俗文化:詳解源自道教桃符的春聯!

好了,本期志安堂道教法物為大家分享的關於源自道教桃符的春聯的資訊就到這裡了,如果你需要結緣相關民俗用品,可以關注我們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