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的遠方——我的教育故事

週五,班會課,詩歌誦讀展示。

說起詩歌誦讀展示,是我的主意。那個星期,我們一起學習了三首現代詩。舒婷的《致橡樹》、裴多菲《我願意是激流》、戴望舒的《雨巷》。每首詩,我都特別關注了誦讀,希望能帶著孩子們讀準字音,讀出重音,讀出節奏,讀出情感。

想法不錯,不過實施起來,難度不小。大多數孩子,基本上都沒有什麼誦讀經驗,加上年紀大了一些,彷彿總覺得那樣拿腔拿調地誦讀是件“做作”且“矯情”的事情,不是根本就沒有人願意站起來讀,就是讀得分外“冷靜”,而且格外“平淡”。即使我用十二分的努力,也很難品味出他們誦讀中的情感。偶爾有一兩個情感投入,有一些誦讀技巧的同學,稍微提高一些聲調,或者拖一下長音,坐著的同學就會忍不住捂著嘴嘻嘻嘻地笑。

詩中的遠方——我的教育故事

這可怎麼好?我有些犯愁。每一首詩,都浸潤了作者的情感,意境優美,哲理豐富,是最好的“營養品”。《高曉松184天監獄生活實錄》中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

孩子們在成長,他們的生活一定就在遠方。當他們走不動、不想走的時候,詩有可能讓他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讓他們看到遠方。作為他們的班主任,作為他們的語文老師,我有責任讓他們喜歡上詩。

提前一個月,我佈置了詩歌誦讀的任務。誦讀內容不限,長短不拘,但必須是自己最喜歡的一首。因為有不少同學以前幾乎沒有關注過現代詩,我給他們特別提供了一個詩人及作品列表,推薦了五十幾首詩。特別是汪國真、余光中、席慕容、徐志摩的詩,都比較淺顯易懂,琅琅上口,很適合誦讀。

詩中的遠方——我的教育故事

我向他們建議,如果有興趣,可以把其中的每一首詩都讀一下,利用百度和相關書籍瞭解詩歌的創作背景和主要意蘊,然後聯絡自身的情感經歷和興趣取向,確定自己的誦讀作品。

那些日子,每次中自習的時候,總會看到有孩子捧著詩選在讀,有汪國真的,有席慕容的,還有一個小傢伙在讀莎士比亞。我默默地走過去,停在他的身邊,“不要指著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每個月都有盈虧圓缺;你要是指著它起誓,也許你的愛情也會像它一樣無常”的臺詞對白映入我的眼簾。他是個很內向的男孩兒,平時不愛多說話,但是聽講的時候,總是會偷偷地對著我微笑。“喜歡這些詩句嗎?”我問。他不說話,笑著點點頭。

到了規定的日子,課代表統計了一下報名的同學,一共有14個。這可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不光是這,他們選擇的詩,有一小半兒都不是我推薦的。舒婷的《雨別》、余光中的《等你在雨中》、林徽因的《笑》、葉芝的《當你老了》……看著這些文質兼美的詩篇,我彷彿看到了一顆顆被詩歌打動的心靈。

詩中的遠方——我的教育故事

詩中的遠方——我的教育故事

詩中的遠方——我的教育故事

詩中的遠方——我的教育故事

既然是展示,就要把自己最優秀的一面表現出來。週三下午的第三節,趁著同學們都出去課外活動的時候,我把選手召集起來,上了一節詩歌誦讀課。

當把我“你們認為誦讀詩歌的關鍵是什麼”這個問題拋給他們時,答案可以說“千姿百態”,讓人忍俊不禁。

“讀詩的關鍵就是要聲音大,要有氣勢,如果像蚊子哼哼一樣,怎麼打動人心!”小冰率先發言。我點點頭。

“那也不一定。要是你讀岳飛的《滿江紅》,你可以聲音大一些,讀得激昂一些,可是如果讀李清照的《聲聲慢》,太大的聲音,太高的聲調就會不合適!”小芳反駁道。

“我覺得讀詩關鍵要有感情。比如說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還要突出重點詞語……”小微還沒說完,小佳就嚷起來,“那你倒是說說,什麼時候該快,什麼時候該慢?哪些詞是重點?”小微被塞得說不出話來。

“詩歌是最能表達作者情感的文學樣式之一。每一首詩,表達的情感不同,誦讀的處理也不同。聲調可以高亢,可以低沉,語速可以緩慢,可以急促。讀詩,不僅是用喉嚨讀,更是用心靈讀。當你用你的心去體味作者的心,用你的情去感受作者的情,你就能找到答案。”我笑著看著孩子們。

詩中的遠方——我的教育故事

那天的詩歌誦讀展示會上,所有參與展示的孩子都精心挑選了背景音樂,有一半的孩子還製作了PPT。他們沒有什麼登臺技巧,有的孩子非常緊張,不敢看下面的同學;有的孩子拿話筒的手都在顫抖……但是他們很動情,很認真地詮釋著每一首詩。

看著那泛著微紅的稚嫩的臉,聽著那高亢、低沉、急促、舒緩、渾厚、清脆的聲音,我彷彿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迷人的意境中。那裡,鳥語花香;那裡,落葉飄飛;那裡,亭臺樓閣錯落有致,那裡,青山綠水相依相偎,那裡,就是我們心中最美的遠方。

敬請關注:

覺得好看就點個在看吧

詩中的遠方——我的教育故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