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笑一:被貶江州,白居易如何面對人生逆境?

方笑一:被貶江州,白居易如何面對人生逆境?

【編者按】

人的一生不會總是順風順水,難免有身處逆境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如何來面對呢?白居易是我國唐代的著名詩人,但他的一生並不如他的名字顯示的那樣順遂。華東師範大學方笑一教授以白居易的一生際遇為例,從其詩詞中,看看這位大詩人是如何面對被貶江州這樣的人生逆境的。以下是方笑一教授在上海圖書館的演講。

白居易是我國唐代的著名詩人,其詩作數量在唐代詩人中是最多的。我今天講的白居易,和大家平常瞭解的寫《長恨歌》《琵琶行》的白居易不太一樣。白居易的一生並不如他的名字顯示的那樣順遂,事實上,他曾經歷不少挫折。其中,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被貶為江州司馬,是其人生中的一大逆境。那麼,他是如何面對的呢?

兩個有名的典故

在演講一開始,我想先來談談白居易的一首詩——《詠懷》。《詠懷》就是抒發自己的懷抱,白居易非常喜歡用這個題目,他有好幾首詩的題目都是《詠懷》。讓我們來看看這首《詠懷》:

自從委順任浮沉,漸覺年多功用深。

面上減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

妻兒不問唯耽酒,冠蓋皆慵只抱琴。

長笑靈均不知命,江蘺叢畔苦悲吟。

這首《詠懷》是白居易在元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817年,作於江州的一首七律詩。白居易的詩常常是非常好理解的,比方說這兩句,“面上減除憂喜色”就是指喜怒不形於色,而“胸中消盡是非心”則表現了一種平和的心態。一個人經過了大是大非之後,悟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心態就會更加平和。

我們今天看到白居易的畫像,通常他的頭髮鬍子會被畫得很白。為什麼畫得這麼白?這是有道理的。白居易活了75歲,這在唐代詩人中是比較長壽的。而且根據白居易自述,他的頭髮早就白了,因為他讀書很辛苦。跟白居易相關,有兩個有名的典故。

一個是他去拜訪顧況,顧況說:你叫什麼名字?他說:我叫白居易。顧況就戲弄他:“米價方貴,居亦弗易。”意思是,京城米價很高的,你居住其實不容易。之後,顧況看到他的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麼四句,覺得非常好。他說:“道得個語,居即易矣。”意思是,你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在長安住下去也不會困難,憑藉這兩句詩就可以住在長安了。

可見,顧況對於白居易詩歌的評價是很高的。這個典故儲存在唐代張固的筆記《幽閒鼓吹》裡,但也有人對這件事的真實性存疑。我們姑且聽之吧。

還有一個典故更加有名,就是宋代釋惠洪的《冷齋夜話》裡面記載的,白居易每次作詩,會請一個老太太來看,如果老太太能看得懂,他就把這首詩記載下來;如果老太太說看不懂,他就一直改,改到老太太可以讀懂為止。

但是也有專家說,這件事情其實不可信。不管怎樣,這件事情在我們腦海裡面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老太太代表當時文化水平不是非常高的老人,白居易許多詩歌的閱讀物件層次都是比較低的,知識比較淺的,所以他沒有什麼挑戰人們知識積累的作品,就像通俗詩人一樣,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在正史中第一位以“詩仙”自詡

白居易的詩,現存2800多首,他的文章也有一千多篇。他現存的詩歌在唐代詩人裡數量是第一位的。宋代存詩最多的是陸游、楊萬里,而在唐代白居易留存最多,還編寫了自己的詩集,而且非常幸運地被完整儲存下來了。在今人眼中,白居易被認為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而與劉禹錫則並稱“劉白”,可見其名氣之大。那麼,

白居易對自己的定位是什麼?他自稱“詩魔”,還給自己定位“詩仙”。有人也許會問,“詩仙”不是李白嗎?事實上在正史中,第一位以“詩仙”自詡的,是白居易。當時白居易的聲名很大,並不亞於李白。

白居易在寫給好友元稹的《與元九書》中說:“知我者以為詩仙,不知我者以為詩魔。何則?勞心靈,役聲氣,連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當美景,或花時宴罷,或月夜酒酣,一詠一吟,不覺老之將至。雖驂鸞鶴遊蓬瀛者之適,無以加於此焉,又非仙而何?”意思是,我把我的全部精力投入詩歌的寫作,夜以繼日地寫作,這就是著魔了呀!在這樣美好的氛圍裡,與志同道合者在花前月下暢飲,吟唱詩句,忘記了時間、年齡,感覺即便遨遊仙山,也比不得此間快樂。不是仙又是什麼?此時此刻,作為詩人的他,精神和心靈都獲得極大的自由,即使隨著仙鶴高飛成仙的快樂,也比不上寫詩獲得的精神自由。他絲毫不辜負眼前的美景、美酒,這樣的狀態,他覺得自己是“詩仙”,別人認為他是“詩魔”,這是白居易對自己的定位。這個定位其實是挺高的,隱藏著白居易的自信。

被貶江州成為人生轉折點

可惜,現實與想象總是有差距,白居易的一生並非如他的名字那樣順遂,經歷了一個從“兼濟”走向“獨善”的生命歷程。

我們先來看一下他的生平。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卒於唐武宗會昌六年,與劉禹錫同歲。他的祖父叫白鍠,明經及第,鞏縣令。他的父親叫白季庚,明經出身,襄州別駕。他們二人官做得都不大,都是明經科。唐代科舉考試的常科,主要就是進士和明經。大家如果有科舉考試的常識,就知道唐代的進士非常吃香,而如果你考明經,總的來說,你就算走入官場,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唐代進士主要考策論、詩賦。而明經考試,主要考對儒家經典死記硬背的功夫,有“貼經”和“墨義”兩種形式。所謂“貼經”,就是把經文貼掉一塊,讓你填寫,這完全是靠死記硬背的。還有一種是“墨義”,這樣的考試表面看起來好像在考儒家的經典,實際上和儒家經典的理解沒有任何關係,只是考你記誦的方法,就算不理解,只要能背誦,也是可以考得出來的。這樣的考試當然不會被社會上的文化精英認同,所以明經出身的人,大家就覺得他不是太有出息。那麼,是不是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沒有出息呢?實際上我想說的是,他的祖父和父親對儒家經典的記誦,有相當大的積累和傳統,白居易作為子孫,受家庭影響,獲得了儒學上的薰陶。《舊唐書·白居易傳》說他“世敦儒業”,就是說他的家世。

白居易出生於河南新鄭,近祖出自韓城。白居易祖上到底是哪裡來的呢?專家現在莫衷一是,有人考證,這個白姓可能出自西域。當然,白居易自己是不承認的,他說他自己的家鄉是太原。白居易的母親姓陳,母親去世之後,白居易寫過一篇《襄州別駕府君事狀》,寫到了自己的母親。白居易是怎麼寫他母親的呢?“及別駕府君即世,諸子尚幼,未就師學,夫人親執詩書,晝夜教導。恂恂善誘,未嘗以一呵一杖加之。十餘年間,諸子皆以文學仕進,官至清近,實夫人慈訓所致也。”意思是說,父親去世之後,我們兄弟幾個年紀還小,沒有跟老師學習,媽媽就親自拿著詩書,不分晝夜教導我們。她手裡面拿著儒家的經書,客客氣氣地給我們講道理,從來沒有加以棍棒呵斥。十多年後,大家都考上了科舉,官位也不算很低,這都是因為媽媽教得好。

貞元十六年,白居易中了進士,這個時候他已二十九歲。古代人要想出名,最好早一點中進士,而白居易年近三十才中了進士,算是挺晚的了。這對他造成的直接影響是什麼?就是結婚晚,直到三十五歲還沒有結婚,成了大齡文學青年。貞元十九年,白居易踏上仕途,授秘書省校書郎,是一個小官。後來他又去考了才識兼茂名於體用科,像這樣有著很長名字的科,在唐代都是屬於制科,也就是皇帝根據某種特別需要特招的。白居易入第四等,任盩厔縣尉。盩厔縣現在改名了,叫周至縣,位於今天的陝西。後來,白居易到長安做官,做了翰林學士、左拾遺等。

白居易人生的轉折點發生在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因越職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

所謂越職言事,就是沒輪到你說話,你就瞎說。大家都知道“江州司馬青衫溼”,這是一個虛職。

那麼,元和十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這一年,主張削弱藩鎮的宰相武元衡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刺殺。這件事情震驚朝野,白居易很愛提意見,他上奏要求逮捕嚴懲兇手,但是被認為是越職言事。這個事情應該是御史來提意見,而當時白居易是太子左贊善大夫,屬於宮官,越御史而言事,這是違反規定的。雪上加霜的是,關鍵時刻還有人在旁邊煽風點火,說白居易的母親看花墜井而死,而白居易在這種狀態下,仍然作《賞花》《新井》詩,這叫有違名教。實際上,白居易的母親是病死的,這明顯是對他的誣陷。但是,這兩件事聯絡起來,後果就比較嚴重了。拿今天的話說,前者叫沒有組織觀念,後者叫沒有道德品質,兩條加在一起,他徹底完蛋。一開始貶他為刺史,有人反對,結果他被人反推一把,被貶為江州司馬。他在江州只待了三年,後來就當了忠州刺史。此後,又幾經變動,擔任過中書舍人、杭州刺史、蘇州刺史等職。杭州的白堤,就是白居易在的時候造的。劉禹錫也曾經做過蘇州刺史,但白居易在蘇州做刺史的名聲,比劉禹錫還要大一點。最後,白居易是以刑部侍郎致仕,也就是退休,後在洛陽去世,享年75歲。

從“兼濟”走向“獨善”

白居易一生的經歷是非常豐富的,那麼,他對自己一生是怎麼考慮的呢?最有名的就是《與元九書》裡面的話:“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僕雖不肖,常師此語。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雲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霧豹,為冥鴻,寂兮寥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白居易說,雖然我沒什麼出息,但是我經常學習這兩句話。大丈夫的原則是道,等待的是時機。時機來了,你就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付出全部的精力展示自己;時機不來,那就退後,把自己隱藏起來,甘於寂寞,不要硬做,應該順勢而為。看得出來,他對自己的“進退出處”非常自信。

所謂“進退出處”,意思是指仕途的升遷和降職,出仕和退隱。古人對於“進退出處”,有很多智慧,比如說,《論語》當中提到一個叫甯武子的人,他說:“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君王如果非常有為,我就顯得很聰明,幫他出主意;整個國家暗無天日的時候,我就像個傻瓜一樣,什麼都不懂。孔子說:“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這樣的人,他的聰明我們是學得來的,我們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但是他的裝傻,這是我們學不來的,那是一種自我保護。實際上,“愚不可及”在孔子話當中的本意,是說這樣的傻不是真傻,而是裝傻,這種裝傻是無與倫比,非常高明的。有的時候,就算裝傻、退隱,都是需要動腦筋的。

從白居易的性格來看,他比較喜歡仗義執言。任左拾遺時,白居易認為自己受到喜好文學的皇帝賞識提拔,故希望以盡言官之職責報答知遇之恩,因此頻繁上書言事。他在詩歌裡面也批評朝政,有的時候鋒芒畢露。比如《賣炭翁》《秦中吟》,這些都是批評朝廷的政治。我來唸幾句:“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說的是,官吏並不考慮老百姓的實際困難,只追求自己的政績,對老百姓橫徵暴斂。他諷刺宰相:“昨來新拜右丞相,恐怕泥塗汙馬蹄。”人們把細沙鋪在河邊,新來的丞相,馬蹄子踩在沙上面,看起來很氣派,不會沾上泥。這種詩,再加上他前面直言不諱的上奏,白居易在朝廷裡面肯定樹敵不少,為他後來遭貶埋下了禍根。

被貶江州這段經歷,成為白居易一生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以“兼濟”為志,自此之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由此產生了不少閒適詩篇。

當然,由於江州三年是白居易憂憤中的閒適,因此他的閒適也很憂憤,憂憤都藏在詩裡。《與元九書》記載了他對於兼濟和獨善與詩歌創作的關係,他說:“故僕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閒適詩,獨善之義也。故覽僕詩者,知僕之道焉。”意思是說,我的志向是兼濟天下,但是我的行為是獨善其身的。如果我堅守價值觀念,就是道,如果形成語言,就是詩了,這就是諷諭詩,表達的是兼濟志向。什麼叫閒適詩呢?當我自己要講講自己獨善其身的情懷、方式、境界、狀態,寫的就是閒適詩,表面上看起來就很閒適,但是其實是我自己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現,從詩中也能看到我的道。

白居易到江州之後,是如何在憂憤中閒適的?我給大家解讀幾首詩。

《舟行》,是他在去江州的路上寫的詩:

帆影日漸高,閒眠猶未起。

起問鼓枻人,已行三十里。

船頭有行灶,炊稻烹紅鯉。

飽食起婆娑,盥漱秋江水。

平生滄浪意,一旦來遊此。

何況不失家,舟中載妻子。

婆娑是走來走去的意思,在船上晃來晃去。漱口的水,都是長江水。“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那種意態,在這裡都實現了。雖然他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但是想到妻女都在身邊,他覺得還是比較安慰的。當時,他還沒有到江州,所以沒有看到江州的情況,心情還可以,並沒有表現出非常頹廢、消沉的狀態。

到了江州,一看情況,周邊也沒有什麼認識的人,心態就不太一樣了,寫了一首《答故人》,這是自嘆:

故人對酒嘆,嘆我在天涯。見我昔榮遇,念我今蹉跎。

問我為司馬,官意復如何。答雲且勿嘆,聽我為君歌。

我本蓬蓽人,鄙賤劇泥沙。讀書未百卷,信口嘲風花。

自從筮仕來,六命三登科。顧慚虛劣姿,所得亦已多。

散員足庇身,薄俸可資家。省分輒自愧,豈為不遇耶。

煩君對杯酒,為我一諮蹉。

我的故人已經見不到我了,過去我風光的時候他們看得到,現在肯定在想我不行了。不要以為我灰頭土臉的,我本來出身就很低,就像泥沙一樣,讀書也不多,就開口風花雪月吟詩了。自從考科舉以來,我已經三次登科了,我天資這麼低,居然能到今天這樣,得到的已經夠多了。我做司馬,雖然是沒有實權的散官,俸祿雖然很少,但是也足以貼補家用了。看看我的本分,看看我的素質,我都已經覺得很慚愧了,我怎麼能說我是不遇呢?

言語之間,我們可以看出,他其實是非常言不由衷的,詩中充滿了自嘲和無奈以及對命運的嘆息。

但是,白居易並沒有一味消沉,而是苦中作樂。比如這首《詠懷》:“盡日松下坐,有時池畔行。行立與坐臥,中懷澹無營。不覺流年過,亦任白髮生。不為世所薄,安得遂閒情。”我整天坐在松樹下面,在大自然中徜徉,而且吃得也很好。要是不為世間所輕薄、排擠,怎麼能夠得到今天這樣的閒情逸致呢?因此白頭髮多一點,根本無所謂。關於吃,他專門寫了《食筍》《烹葵》,可見閒情逸致。

在江州的閒適詩,大家總覺得這個閒適,讓人覺得心裡不是味道,總是感覺強顏歡笑。到了蘇杭任上,他還是寫閒適詩,味道不一樣了,“外有適意物,中無累心事”。外部環境改變了,心中也沒有牽累自己的雜事了。

晚年的中隱、醉吟與逃禪

白居易的人生終結於洛陽,他在洛陽做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河南尹,最後以刑部侍郎致仕,這就是他在洛陽度過的十七八年晚年歲月。我用三個詞來概括這段時間他的生活:中隱、醉吟與逃禪。

一是中隱。

白居易有首詩叫《中隱》,雖然很長,但是很好讀,很好理解,是白居易對自己獨善其身的理論總結。“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閒。不勞心與力,又免飢與寒。終歲無公事,隨月有俸錢。君若好登臨,城南有秋山。君若愛遊蕩,城東有春園。君若欲一醉,時出赴賓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歡言。君若欲高臥,但自深掩關。亦無車馬客,造次到門前。人生處一世,其道難兩全。賤即苦凍餒,貴則多憂患。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

隱居分為三種,大隱身在朝中,心在江湖,但是太喧囂;小隱在丘壑,但是太冷落了。他說,不如做中隱,在大城市裡面做一個官員,又像做官,又像隱居;手頭上有事情做,但是又不會太辛苦,錢也有保證。

如果不願意在家待著,可以出去逛逛,城南有山,城東有園林。在洛陽也有很多朋友,可以互相交往,也可以自己在家做“宅男”,沒有什麼人打擾你。貴賤都不好,就像莊子說的,我們應該處於二者中間,這是最高的境界。其實,白居易這個時候已經年紀挺大了,所以看問題自有一番通透,這是古代詩人的人生智慧。

二是醉吟。

他寫有《勸酒十四首》,一共兩組,每七首為一組,第一組叫《何處難忘酒》,第二組叫《不如來飲酒》,實在是太白了,完全就像順口溜一樣。從中可以看出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態。在《醉吟先生傳》裡,寫了他的生活狀態,非常值得一看: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鄉里、官爵,忽忽不知吾為誰也。宦遊三十載,將老,退居洛下。所居有池五六畝,竹數千竿,喬木數十株,臺檄舟橋,具體而微,先生安焉。家雖貧,不至寒餒;年雖老,未及昏耄。性嗜酒,耽琴淫詩,凡酒徒:琴侶、詩客多與之遊。

遊之外,棲心釋氏,通學小中大乘法,與嵩山僧如滿為空門友,平泉客韋楚為山水友,彭城劉夢得為詩友,安定皇甫朗之為酒友。每一相見,欣然忘歸,洛城內外,六七十里間,凡觀、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遊;人家有美酒鳴琴者,靡不過;有圖書歌舞者,靡不觀。”

所有的文化、自然、人文,全部都享受到了。

三是逃禪。

白居易有很多描寫坐禪的詩歌,例如《齋戒滿夜戲招夢得》寫道:“紗籠燈下道場前,白日持齋夜坐禪”,這就是他晚年中風之後的生活,白天吃齋,夜晚坐禪。

這樣一個人,是不是和你們瞭解的寫《琵琶行》《長恨歌》的白居易不一樣呢?是不是和古文運動中的白居易也有點不一樣呢?是不是和早年意氣風發提建議的白居易不太一樣?是不是和大力支援永貞革新的白居易也不太一樣呢?這是我從閒適詩、雜律詩裡面看到的獨善其身的白居易。白居易去世後,唐宣宗給他寫了一首悼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這首《吊白居易》,可以等同皇帝對他的蓋棺定論了,也是對這位大詩人一生的精闢概括。

整理人

:王珍)

【思想者小傳】

方笑一:被貶江州,白居易如何面對人生逆境?

方笑一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文系副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長,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兼任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理事。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家。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主要著作有《經學、科舉與宋代古文》《北宋新學與文學——以王安石為中心》《古典詩詞品讀錄》等。(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