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孫犁先生 《書箴》說開去

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荷花澱派”的創始人孫犁先生曾經寫過一篇96字的《書箴》。全文如是:“淡泊晚年,無競無爭。抱殘守闕,以安以寧。唯對於書,不能忘情。我之於書,愛護備至:汙者淨之,折者平之,閱前沐手,閱後安置。溫公惜書,不過如斯。勿作書蠹,勿為書痴,勿拘泥之,勿盡信之。世道多變,有陰有晴。登山涉水,遇雨遇風。物有聚散,時損時增,不以為累,是高水平。”這段話,應該是孫犁先生對自己讀書生活的提煉,也是對自己人生經驗的概括;同時,還可以給所有讀書人以深刻的啟示。那就是——

一個人要保持終身熱愛讀書的習慣。即使退休了,過上與世無爭的晚年生活,在其他方面應該“無競無爭,以安以寧”;但是,“唯對於書,不能忘情”。必須像南宋詩人陸游說的那樣,“讀遍名山萬卷藏”。人,為何要這樣孜孜不倦地終身讀書呢?宋代學者家頤在所著的《教子語》中給出了答案。他說:“人生至樂,無如讀書”。也就是說,真正的快樂,不是沉醉於燈紅酒綠中,不是沉湎於花前月下的享樂中,而是在讀書中得到的。孫犁先生深諳讀書可以得到快樂,所以,到了晚年,對於書籍難以忘懷,依然手不釋卷。當代女作家周小媛說過這麼一句充滿哲理的話:“只有一直學習,才是真正的青春”。是啊,讀書可以讓一個人永葆青春,永懷赤子之心,與這個世界同步同頻,不落伍,不掉隊,從容地面對風雲變幻的大千世界。讀書具有這樣的作用,為何不應該自始至終保持讀書的習慣呢?

要愛惜書本,敬畏書本。孫犁先生在《書箴》中提及的“溫公”,即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也!明代鄭暄在所著的《昨非庵日纂》曾經專門著文談及“司馬光讀書法”。文中說,“司馬光讀書堂,文史萬餘卷,晨夕披閱,雖數十年,皆新,若手未觸者。嘗謂誡其子曰:‘賈豎藏貨貝,儒家惟此耳,當知寶惜。吾每歲初夏現晴明日,即設案向日,側群書其上,以曝其腦;至啟卷,必先視几案潔淨,藉以茵褥,然後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嘗手汗沾漬,以觸其腦。每看竟一版,即側右手大指面襯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挾過,故得不至揉熟其紙。每見汝輩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對於司馬光這種愛惜書本、敬畏書本的做法,孫犁先生也身體力行,做到“我之於書,愛護備至:汙者淨之,折者平之,閱前沐手,閱後安置。”孫犁先生把自己愛惜書本、敬畏書本的做法公之於眾,其實也是給廣大讀書提個醒:讀書,還要愛書、敬書;只有這樣,才算一個真正的讀書人。

既要買書,更要讀書;既要讀書,更要靈活用書,千萬別成為“書蠹、書痴”。現實生活中,總有那麼一種讀書人,他們喜歡買書,但不喜歡讀書,只是把書做為附庸風雅的名物,用來裝點門面;還有一類讀書人,他們雖然喜歡讀書,但卻是會劍走偏鋒,陷入讀死書的泥潭之中,結果把自己的思想與觀念,囚禁在書本設定的條條框框中,成為書的奴隸。面對生動活潑、發展變化的萬千世界,總是用“本本主義”來對待。大凡書本上沒有的,就認為是異端邪說,一律拒之卻之。所以,這樣的人,是名符其實的“書蠹”。“書蠹”最大的悲哀,是各種各樣的書的確讀了不少,但卻被書所奴役,跳不出書的禁錮,最終成為時代的落伍者。所以,一個真正的讀書人,要切記孫犁先生話,“世道多變,有陰有晴”,所以,讀書要做到“勿作書蠹,勿為書痴,勿拘泥之,勿盡信之。”真正的讀書人,絕對不能當書的奴隸,而應該汲取書本中的營養,進而激發自己潛在的動力,催生自己無窮的創造力,讓書本得以發揮啟迪思想、增長才乾的作用。書本,無疑成為照亮人們前行的文明之光;這樣的讀書,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賈登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