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散文專評】方西河筆耕不輟是良方

筆耕不輟是良方

方良先生《逸仙散文》讀後

作者:方西河

【逸仙散文專評】方西河筆耕不輟是良方

在期待中收到方良先生的《逸仙散文》,便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雖然之前曾做過一些功課,把瀟湘原創之家方良專輯中的27篇文章讀了一遍,但仍不過癮,收到書後便一口氣讀了兩遍。讀的時候,心情頗不能平靜,有欣喜,也有惋惜,但更多的還是敬佩。

我原以為,一個作家,寫出那麼多有價值的作品,應該是愜意與瀟灑齊飛,名譽與利益共得。因為在我的身邊,這樣的人太多太多。雖說我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活動圈子確實有限,但藉助網際網路這個平臺,還是瞭解不少這方面的情況,因此也就得出這樣的結論。然而,讀了方良先生的大作,這才發現並非如此。沒想到,一個作家,卻有著如此困頓的時候,著實讓我心中很不是滋味。

《陌生朋友》讓我一窺方良先生那窘迫的日子。北京中國楹聯協會副會長王慶新來信,請他去當助手,著手編一套傳統文學知識方面的詞典,這本是千載難逢之機,沒想到收到信時卻是50多天後,時過境遷,美好的願望早已化作了泡影。好不容易經朋友範少華介紹夫妻雙雙去廣東打工,去後才得知,黎老闆的工廠因911事件的影響,早已處於半停工狀態,只是為了隨時能招到人手,而養著他們一班人,包吃包住,卻沒有工資,也沒有保底之說。雖然夫妻兩人在一起,但沒什麼事做,自然也沒有多少收入。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原先給北京王慶新副會長回信時留下電話號碼,收到再次邀請北上的訊息後,卻無法聯絡到身在廣東的他,只能眼睜睜地看到機會再一次擦肩而過。兩個月的打工經歷,最終的結局還是打道回府,這真讓人感到惋惜。幸好有如椽大筆,將六十天的經歷化為三千字的通訊《我在東莞六十天》,不但發表在《東莞日報上》,還得了七十元稿酬,也算是老天開眼,給了一條生路吧。

其實,哪有什麼老天開眼,說到底還是天道酬勤。

從《爬格子到碼字》中可知,方良先生在中學時期就開始憧憬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美好願景,買來便宜的白紙,剪裁,畫格,製成“良方箋”,開始爬格子。也是少年得志,三幕小話劇《躍進新圖》一炮打響,修改排演獲了獎,還發表在《平江文藝》上。然而,理想雖豐滿,現實卻刺骨,不過,這顆文藝的種子卻深深地根植於心田,一刻也不曾遺忘。

《軍旅漫記》記錄了因刻苦學習而改變命運的全過程。因業餘時間愛文化、勤學習而被作為典型在全連戰士會上介紹經驗,因此機緣而去七總隊宣傳科學習通訊報道,因有行家引路而在北京《空軍報》發表第一篇通訊稿《嚴把質量關》,因偷偷給連長寫信希望有機會發揮個人特長而憑本事調入政治處工作,因機關工作有較多的空閒有相對獨立的個人空間而參加《山西青年》創辦的刊授大學學習,因勤於寫作而被《空軍報》社評為優秀通訊報道員,等等。而這些,都為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縱觀《逸仙散文》,雖說只有41篇文章,不難發現方良先生人生閱歷豐富,國學功底深厚,尤其是文史知識積累之多,信手拈來,自有妙趣。屈原湘妃巴陵郡,三寸金蓮八股文,若英園裡話前世,看我平江不肖生。再加上詩詞聯賦樣樣精通,敘議抒說般般皆妙,更讓人頓生敬佩之意,須仰視而努力前行。當然,也有遺憾之處,那就是東莞打工十八年,除了那篇敘說無奈打道回府之外,沒有其他作品,不然,我等亦能從中窺見方良先生工作寫作兩不誤的別樣情懷。不過,也許此中另有玄機,方良先生早已安排 ,待日後方見分曉吧。

總之,繼《逸仙詩傳》之後的《逸仙散文》,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從中體悟到勤奮出天才的真理。我相信,這應該也是大家讀後的共同感受吧。

【逸仙散文專評】方西河筆耕不輟是良方

作者簡介

方西河,岳陽樓區朝陽小學高階教師,民進朝陽小學支部主委,岳陽市專家協會專家,中國少年報社學生記者站站長,民進湖南省委機關刊物《楚帆》特約撰稿人,湖南省作家協會教師作家分會理事,河南省商丘師院、衡陽師院、湖南理工學院、廣西賀州學院及桂林師專特聘國培專家,《教書育人》雜誌封面人物。發表新聞、論文及評論600餘篇,指導學生髮表習作300餘篇,出版專著《寫成一位名師——教育寫作經驗談》,應邀在省內外講座100餘場,被譽為教育寫作的“帶頭大哥”。

圖片:平臺

(專輯持續更新,歡迎作者入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