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期文學觀察薦讀|袁恆雷:歷史視域中的時代迴音——讀邱華棟《北京傳》

保持期待 奔赴山海

10期文學觀察薦讀|袁恆雷:歷史視域中的時代迴音——讀邱華棟《北京傳》

歷史視域中的時代迴音

——讀邱華棟《北京傳》

作者:袁恆雷

北京從春秋時期的薊城開始,綿延三千餘年至今——歷三千餘年建城史,八百餘年建都史。近日,邱華棟以其多年研讀北京史料與實地踏訪經驗為依託,寫成獨特視角下的北京城市發展史《北京傳》。其創新之處在於,他能以北京城的不斷生長髮展為著眼點,從時間與空間的縱橫對比中,展現偉大首都的千年興衰演變脈絡。其間,無數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與景觀再次重現,又有許多我們鮮為人知的“京華煙雲”被史海鉤沉,在歷史視域中一次次傾聽千年以來的時代迴音。

對比手法:橫縱對比展現京城魅力

我們對北京的瞭解似乎越是往近前發展我們瞭解得越多,實際上也確實是這樣,因為北京在我國乃至世界上的重要性,的確也是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越到近前才變得越來越重要。但回溯北京三千餘年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北京能夠發展到今天如此重要的地位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北京在歷史上比較重要的建城時期分列如下:春秋薊城、燕國都、秦漢廣陽郡、唐朝幽州城、遼代南京城、金朝中都、元大都、明北平府和北京城、清京師、民國北平特別市、新中國首都北京等幾個歷史階段。無論是任何人寫一座城市的傳記發展史,都必然要以時間為軸,按照朝代的更替演變來進行。

邱華棟著《北京傳》正是依託上述北京城的時間發展脈絡行文,讓北京城在這三千餘年間不斷上演興衰起伏的大劇。熟悉歷史的我們都知道,由於王朝的更迭,往往伴隨著城市的攻守戰,都城常常毀於戰火。北京在這三千餘年裡當然也不會倖免於這種兵禍,但更多時候北京的建設是具有傳承性的。而且,在邱華棟看來,“一座城市,它是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還在繼續生長。”這種觀點在書中經常出現。這是因為,即便城市不毀於戰火,自然的風化也會讓舊王朝的宮廷街道失去活力。再者,新王朝一般都會營建新都來展示新朝廷的開國氣象,並壓住舊王朝的“王氣”。

於是,在本書中,邱華棟在描述北京城不同朝代營建時便多次運用對比的手法,這種對比自然是全方位的,包括宮城、皇城、大城、街坊、水系、人口等等。比如非常典型的當屬元大都的宮殿建設,邱華棟在描述元大都宮殿規劃特點時,不僅說其“遠比金中都要氣勢恢宏,空間結構壯闊”,還與漢唐宋時期的宮殿進行了更廣泛的對比,他說:“元大都的宮殿建設,外形和規制按照漢族的文化理念,也就是《周禮》和《易經》來設計,所以宮殿的外觀看上去和漢、唐、宋的大型宮廷建築並無過大差異。比如,漢風更加樸實大氣,唐風則顯得高貴堂皇,宋代的宮廷建築更加精細華麗。”實際上,對於金中都甚至元大都的具體樣貌我們今天只能靠復原圖來進行比較具象的觀摩了,但透過邱華棟這種對比描述後,空間與時間距離瞬間就拉開了,不再只是拘泥於金中都與元大都的簡單對比,將更多中原王朝的宮廷建築樣式進行對比後,這樣有利於讀者對這些文字描述的理解去認知。

邱華棟運用這種對比手法闡釋北京的城市特點是貫穿全書的,並且不光對比古代的都城,在闡述到當代北京的發展特點時,這種對比手法更是得到了靈活運用。比如在講到北京發展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時,在我國內地最經常拿來對比的無疑是北京和上海,二者雖說發展定位有諸多不同,但作為國際大都市,拿來對比顯然很利於我們認知這兩座城市的特點。當講到城市的天際線時,邱華棟就直接將京滬天際線進行了對比。首先說明,所謂的城市天際線,是指一座城市的建築輪廓線,所以每座城市都會有自己的天際線。觀察天際線當然可以有不同角度,在上海,最著名的觀察點無疑是在東方明珠電視塔的觀景臺上,邱華棟的觀察體會是這樣的:“向黃浦江和浦西市區看去,我看到了上海的廣大、建築物的密集、人的蠕動如同螞蟻、車輛緩行如甲蟲。天空之下,城市卻是展開的無垠的一個平面。凸起物就是一些顯得突兀的高樓。觀察一座城市的天際線,不能站得太高,比建築物高,你就看不到一座城市的天際線。”而他觀察北京的天際線觀察點就更多了,諸如天安門城樓、“中國尊”、長安街等等,他看到的北京城天際線特點是:“中間低、四周高,整座城市依次形成了二環、三環、四環、五環為環線,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原點的‘城市大盆地’。”可以說,邱華棟多次運用的對比手法,不僅清楚直觀地交代了北京城在不同朝代營建出來的特點,還讓讀者能夠在各種事物的對比中,迅速領略這些建築與人文字身的重要意義。

視角獨特:融個人觀察見證成長

邱華棟自稱是一名“新北京人”,他於1992年大學畢業進京工作至今,已經三十餘年。這期間,他從最初住在長城邊上,直至住在北京木材廠等地,個人從一名“北漂”成長為非常優秀的作家。而偉大首都北京,在這幾十年裡的發展之迅速更是有目共睹——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大都市。可以說,邱華棟寫作的《北京傳》體現出來的正是一個人與一座城互相見證的發展史,所以《北京傳》絕不是隻有文獻意義上的史料陳述。他是帶著強烈個人感情體溫的城市發展脈絡述說,同時,又因為史料文獻的完備翔實,又令該書的講述有理有據,且不乏文采。方如此,當我們瞭解到邱華棟二十多年來研習了有關北京資料五百餘本,實地考察了北京諸多的建築與山山水水,唯有做足了這麼多功課後,呈現於我們面前的文字才立得住立得久。

這種對北京書寫融入個人觀察的視角無疑是獨特的,但又有淵源——這源於早年劉心武對邱華棟的影響。劉心武早年寫的《我眼中的建築與環境》及關於建築材料的隨筆集《材質之美》,讓邱華棟感覺一個小說家對建築這麼感興趣又很懂行,因而覺得很新奇。他們平時的交往聊天也經常談到城市建築與規劃,於是逐漸影響了邱華棟。其中,劉心武的一個觀點對他啟發很大,那就是,我們平時可能最注意建築的外觀,但我們更應該走進建築物,獲得身在建築之內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於是,我們在書中,經常看到邱華棟獲得所描寫的京城古今諸多建築物的第一手體驗經驗:他開車從北京市區前往大興機場,從而比較出從南部和西部城區出發方便;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運河邊上,觀看遼代燃燈塔穿越歷史的霧靄注視現代化城市的營建;帶領幾位作家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線實地採風,沿線走了一個星期,切實瞭解水對一座城市發展興旺的生命線作用等等。

可以說,正是由於這種“行者無疆”式的田野考察實地踏訪,我們才能夠讀到邱華棟筆下真實可信的資料與感受。這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便是邱華棟對北京南北中軸線與東西長安街的實地考察後的書寫——這兩條主幹線不僅是北京發展的核心脈絡,更是貫穿全書的線索。北京南北壯闊又筆直的中軸線發軔於忽必烈下令劉秉忠規劃營建元大都時,正式形成於明朝,在邱華棟看來,這是京城六百餘年來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當時,這條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抵鐘鼓樓,縱貫正陽門、故宮、景山等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條中軸線的南北兩端不斷在延伸,如今,以鳥巢、水立方、奧森觀光塔、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等一起成為北中軸線端點,並一直通達北苑往北的燕山腳下,而大興國際機場則位於南中軸線端點。

首創精神:全球視野下的陳述展望

在邱華棟著《北京傳》之前,有關北京的相關圖書也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不必徵引更多的書目,單看《北京傳》書末開列出來的有關北京的圖書已經過百本。而筆者對有關北京書寫的書籍有比如林語堂《大城北京》、季劍青《重寫北京》、洪燭《北京:皇城往事》、寧肯《北京:城與年》、祝勇《故宮六百年》等等。這些圖書要麼追憶故都繁華、要麼以北京生活為題材、要麼書寫特定階段的北京歷史,可以說是從不同形式、不同角度對北京進行了書寫。

《北京傳》其首創精神在於,他能夠以全球性的視野來縱貫北京城三千餘年的發展脈絡,並且對當下乃至未來北京城的發展空間與趨勢進行鞭辟入裡的陳述與展望。這其間,他立足北京自身,從城市空間生長、發展演變格局入手,以“主章”寫城市的主體結構變化,“副章”選兩個重要點來展示特定時期北京的代表性人文風景,雙線並行,互為補充。相對來說,“主章”寫作嚴謹紮實,“副章”陳述活潑靈動,讓讀者在時空與文風的轉換中對北京的發展軌跡一目瞭然。

閱讀本書的過程我們常常慨嘆於北京的不斷成長,特別是越到近前,越欣喜於北京作為祖國偉大首都與城市傑出代表的日新月異。從觀察清代北京建築空間變化絕佳視窗的東交民巷,到如今被譽為“中國華爾街”的金融街;從建國初期的天安門廣場改擴建,到“國慶十大建築”的中西合璧;從北京的“門臉”長安街到北京最高建築、五百二十八米的“中國尊”矗立在中央商務區核心區;從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北京新兩翼的謀劃營建,到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巨大空間。北京的蓬勃發展昭示著她不僅是我國的偉大首都,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同時,她更是一座世界城市。

1999年,GaWC(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網路,簡稱GaWC)開始為世界級城市定義和分類,“從2009年開始,北京和上海兩座中國內地城市就開始步入這個世界城市排行榜,並進入到世界十大城市之列。”並且,十餘年來,北京和上海一直處於世界十大城市之列,排名穩中上升。這無疑與北京自身強勢的發展勁頭有關,更和我們偉大祖國昂揚奮進在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有關。恰如邱華棟在本書中總結的那樣:“現在的世界,是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以北京、上海為首的中國城市,帶動和引領了21世紀全球化城市發展新潮流。”

注:

本文發表於2021年《延河》雜誌10期文學觀察一欄

本文圖片皆來自網際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