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以來川劇“聊齋戲”的勃興

從川劇高腔以及《聊齋志異》在四川流行的時間來分析,那一時期四川出現一些的聊齋戲是完全可能的,清代四川上演的聊齋戲有如下記載:在夔州搬演的記載但筆者同意《川劇簡》中安民先生的推測:既然他“性耽度曲”,就必須會向當時宦蜀的文人如楊潮觀那樣、將自己所著之傳奇搬演於舞臺,而《脂》是其作品中影響最大、成就最高者,其故事在市井流傳甚廣,搬演於夔州舞臺的可能性較大。另有由傳奇直接演化為川劇的《青梅記》、《遊涇》、《洞庭配》、《金玉瓶》、《西湖公》《負薪記》等,在清代己於四川各地流行。

晚清以來川劇“聊齋戲”的勃興

文人筆記、報刊中記錄的演出情況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儀隴縣學訓導丁治案晉省述職四月五日至六月初二日,其間一個半月常光顧戲院,在《丁治案紀行四種》(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之《晉省》中,有在成都看川戲作日記16則,記有4月26日,在火神廟觀看《雙兔》,由文星班張四姨(小旦)主演。宣統元年6月,《成都日》記載了川劇史上第一次振災義演的盛況。其時甘肅省發生特大災荒,成都川劇界分別在悅來茶園和可園共舉行5天義演,每票收龍元一元,所有票款悉數捐贈災區,在悅來茶園上演的劇目中有聊齋戲三折:《打令牌》、《肖方殺船》、《夕陽樓會》。《成都通覽》為傅崇架著宣統元年出版,其中記載的成都上演的聊齋戲有:繡捲圖群仙會青梅配借屍報類蓉渡巧團圓菱角配重緣配打令牌汝南寺狼中義痴兒配3現存清代木刻本、手抄本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資料室現存有:廖榮升光緒年間《金玉》手抄本、宣統二年認真公堂刻本《冬梅花》。另有朝代、刻版不明的《改良繡倦圖》、《改良金串珠》等,從其冠名“改良”二字的情況來看,很有可能是晚清“戲曲改良公會會時期刊刻的版本。

晚清以來川劇“聊齋戲”的勃興

以上統計雖不完全,但已實實在在記錄了在川西地區上演的20多個聊齋戲劇目,這些劇目至今劇本尚存。加之散見於其它戲報、文人筆記、戲班、藝人情況介紹中記載的劇目,其時聊齋戲劇目應在20出以上。4民間雕刻中的聊齋戲達州真佛山廟字,建於清道光十八年,至二十七年形成現有規模為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廟宇戲樓上刻有聊齋戲《巧娘配》舞臺造型:畫面中巧娘、華母、傅廉均為川劇舞臺裝扮,花旦巧娘三寸金蓮,手弄汗巾,閉口含羞:小生傅廉手持摺扇,頭戴角角巾(書生帽),額捆纏帕巾(為川劇舞臺生病的裝扮);中間的華母左手持藥盒,右手伸出食指,告訴傅廉“賜仙丹一粒去除頑。建於清光緒末年的四川蘆山縣飛仙鄉五福藏墓門上。刻有《胭脂配·活捉宿介》的戲曲舞臺造型,此石雕畫面由7人組成畫面清晰生動:中坐桌後的是閥王。身後兩名“褂子”(兵卒),右則兩個“馬衣(差役),左邊王氏抓著跪地的宿介。人物裝扮和勢口與現今川劇演出無甚差異,兩差役戴高頂紅氈帽幅手掛“道板”與今川劇演出相同,在《聊齋志異》以及清傳奇劇《胭脂》中,都沒有《活捉宿介》的內容,此劇為川劇藝人編濱後經蜀中名流劉師亮加工編撰,1。聊齋劇本的大量刊刻及廣泛流傳光緒初年木刻文印川劇唱本行業在成都興旺起來,光緒六年(l880年),成都學道街便開設了專門印行川劇唱本的木刻文印書莊古臥龍橋街一帶就是木刻書莊集中之地。

晚清以來川劇“聊齋戲”的勃興

民間稱其劇本為坊間刻本,俗稱“地羊子本本”,據《成都市志·川劇志“出版物》篇介紹,那一時期成都地區每年可出版川劇唱本120萬冊左右,批發到川西、川北各地銷售。民國初年成都出現了昌福公司和四川印製局等鉛印書局。其它地方的印書業主要以木刻版為主。現存清末民初各種川劇唱本數量較多,現四川省圖書館特藏部和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儲存有聊齋戲刻本18本,分別出自l4個書莊、書社,其中像《玉鼠》、《夕陽樓》、《三返魂》等劇本均有多家書社印行。由於木刻版本有利於儲存的特點點木刻唱本通常是一版多印,加之一些刻版缺乏統一規範,因此許多木刻唱本印行的準確時間難以認定。劇本的大量印行,為聊齋戲在民間的流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晚清以來川劇“聊齋戲”的勃興

蜀中文人參與聊齋戲創作文人參與創作,是川劇文學水準提高、劇種風格形成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川劇聊齋戲之所以在辛亥革命前後至30年代出現勃興的局面,與一批有影響的蜀中文人參與創作有著直接的關係。清末民初年間,川劇作家黃吉安先生著有川劇100餘本流傳至今的有聊齋戲四本其中《粉蝶配》、《湘裙》、《鳳仙傳)均為上下本《甄劉緣》為大幕戲。現在雖無從考察其具體寫作時間,但從《粉蝶》、《鳳仙傳》中積極宣揚維新改良的內容來分析,這些劇本應該是1906~191l年他在受聘為戲曲改良公會寫戲時完成的。黃吉安先生逝世於1924年其作品應早於這個日期,對川劇聊齋戲做出了突出貢獻的當數冉樵子先生。他於20年代初在成都為三慶會劇社寫戲大約寫作或改編了24出劇目。

晚清以來川劇“聊齋戲”的勃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