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民挖出“寶劍”,長7米半,重3078斤,考古學家:不是兵器

劍乃百兵之君,作為古代兵器之一,寶劍自古以來就受到帝王將相、江湖豪俠的喜愛,也不乏詩人寫下關於劍的詩詞,比如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事實上,不管帝王將相、江湖豪俠身上的佩劍,還是文人墨客的詩詞,劍都是作為兵器出現的,但在1988年,一群山東農民挖出“寶劍”,長7米半,重3078斤,這種規格的寶劍,別說是當做武器了,就算是想要拿起來,十名壯漢都抬不動。

山東農民挖出“寶劍”,長7米半,重3078斤,考古學家:不是兵器

幾名山東農民經過數個小時的齊心協力,才最終將這把“寶劍”給挖出來,然後通報相關部門,當地考古學家到達現場後,當即斷定此劍不是兵器,而且也不是普通的文物,當下就派車將“寶劍”運送到兗州博物館。

山東農民挖出“寶劍”,長7米半,重3078斤,考古學家:不是兵器

幾名山東農民挖出寶劍的地方在泗河,這是山東省中部一條較大的河流,發源於新泰市東南太平頂山西麓上峪村東黑峪山,全長169公里。泗河古代稱作泗水,是比較出名的大川,《論語》名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就是孔子在觀泗河奔流時的感嘆。

“寶劍”一被挖出,訊息很快就擴散開來,當地人幾乎都知道了有人在泗河挖出了一把巨劍,於是就紛紛猜測這柄劍的來歷。

在我國古代,神話故事和英雄事蹟永遠是不會缺乏的題材,所以很多人都將這把“寶劍”跟蓋世英雄聯絡在一起,普遍認為是歷史上某一位江湖豪傑所留。但劍柄銘文上的一個名字很快就打破了大家天馬行空的想象。

山東農民挖出“寶劍”,長7米半,重3078斤,考古學家:不是兵器

經過考古學家的鑑定,劍柄銘文上的名字是“金一鳳”,此人並非大家所幻想的江湖豪俠,更不是神話人物,而是康熙年間在兗州擔任知府的官老爺。

除了名字外,劍柄銘文告訴我們這把劍是在康熙丁酉二月所鑄造,經過歷史時間表的對照,發現這把劍可以追溯到康熙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17年,距今304年!

隨著這把“寶劍”的出土,一段發生在康熙年間,關於鑄劍的傳奇故事也掀開了神秘的面紗。

山東農民挖出“寶劍”,長7米半,重3078斤,考古學家:不是兵器

康熙五十一年,泗河周圍的百姓正在遭受洪澇的侵害,洪水甚至沖斷了泗水橋樑,時任兗州知府的金一鳳自然看不得百姓受苦,於是自掏腰包重新修建泗水橋,並找人打造了這柄“寶劍”,將其插在泗水橋下。

山東農民挖出“寶劍”,長7米半,重3078斤,考古學家:不是兵器

金一鳳這一做法可以說是一箭三雕。

從封建迷信的角度來看,插在水中的寶劍,起到了鎮壓水患的重大意義,給了當地百姓很強的信念;從建築構造的角度來看,插在泗水橋下的寶劍,成為了橋樑的一部分,支撐著重新修好的泗水橋,讓其不會被洪水沖塌。

山東農民挖出“寶劍”,長7米半,重3078斤,考古學家:不是兵器

除了以上兩點,這柄長達7米半的寶劍,也能當作水位測量儀來使用,能讓金一鳳清楚地看到泗水河的水漲到了什麼程度,這樣才能更好的做出防洪決斷。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古代,金一鳳能想出這麼好的方法,可以說是一個奇才無疑了。

在古代,關於治水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等數不勝數,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大禹治水,課本上一定會學到的都江堰;金一鳳這柄“寶劍”的出土,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關於治水的歷史知識。據傳,在放置了這柄“寶劍”後,泗河的洪水再也沒有往日的“風采”,兩岸的百姓也逐漸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山東農民挖出“寶劍”,長7米半,重3078斤,考古學家:不是兵器

如今,這把成功鎮壓了水患的寶劍,靜靜地陳列在博物館當中,由於其鑄造的難度,以及它所包含的特殊意義,這柄巨劍被評定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雖然比起帝王將相、江湖俠客的佩劍,金一鳳鑄造的這柄“寶劍”或許少了一些殺伐之氣,但其中飽含的對百姓的愛意,讓我不能不稱其為“天下第一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