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得很大膽的一首唐詩,為美女西施抱打不平,四句皆深刻有力

西施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也是四大美女之首。她的美貌傾人城、傾天下,甚至讓水中的魚兒都會忘記遊動而沉入水底,從而派生出了“沉魚”這個專屬詞語。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兩句詩讓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成為千古流傳的名篇,那麼這兩句能夠受人稱讚,也是因為作者拿西湖與西施做了比較,利用西施之美形容西湖之美,相稱相宜,巧妙又生動。

而從古至今,人們在誇西施美貌的同時,也不忘“踩”上一腳,把她稱為“紅顏禍水”,看作是誤國之人。

其實,這是一個及其荒謬的觀點,正所謂“內因才是根本原因”,西施於“誤國”而言,只不過是一個再“外”不過的外因罷了。

寫得很大膽的一首唐詩,為美女西施抱打不平,四句皆深刻有力

本期詩巷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專為西施鳴不平的詩,此詩語言通俗卻深刻有力,句句都拷問著人心,實屬難得的好作品。

西施

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作者羅隱是一位喜歡站在公平、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的詩人,他的好多詩總是很有自己的見解。羅隱也因為多次應試不第,而在史上留有“十上不第”之稱。正所謂當一個人經受過現實的毒打後,才能看到世界的黑暗,才能洗滌出深刻的、真實看世界、看人性的“眼力”,所以羅隱詩作之犀利與獨到的立意,也多歸功於此吧。

寫得很大膽的一首唐詩,為美女西施抱打不平,四句皆深刻有力

“家國興亡自有時”,作者是以議論的方式開篇,直接總結人事的發展規律,明確丟擲自己的觀點。不過這表面看上去只是在以很平淡的口吻說問題,說宏觀上的規律性,但問題背後所指的物件自然十分具體和明瞭。

掌管國家主權、直接主宰國家命運的不就是那君王與達官貴族嗎?所以國家的興亡不僅源於句中“時”字,還與專權者有直接關係。作者一上來就發議論,引起讀者的思考,這是首句“起”的作用和目的。

在第二句中,作者繼續表達觀點:吳人何苦怨西施;這句最直觀的作用在於什麼呢?在於它很及時地扣住了主題。作者把“西施”這一人物引過來,讓我們瞬間明白他為什麼要寫“西施”,為什麼要表達首句中的觀點。

許多人都把吳國的滅亡歸結到西施的頭上,認為是西施導致吳人失去了家園。然而真正的原因在哪裡呢?作者在剛才的首句中就已經作了初步的回答,是“家國”本身。

而從內容與結構來看,承句起到的是牽引脈絡、補充首句的作用,它和首句相結合,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同時,也為後兩句的輸出奠定了生髮基礎。那麼作者為西施申冤、鳴不平的態度與詩的寫作風向也很清晰地流露出來。

寫得很大膽的一首唐詩,為美女西施抱打不平,四句皆深刻有力

初步切到主題、表達觀點,論證的力度還不夠強烈,所以後兩句就恰到好處地彌補了這一點: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如果西施知道怎麼顛覆吳國,讓它滅亡的話,那麼越國的滅亡又去怨誰呢?這一問問得好,問得那些總喜歡把問題歸到別人頭上的人,以及從來不反思自己的人是啞口無言。

可以說,作者這裡的反問就如一把利劍,直擊人的內心,對人進行了靈魂上的拷問。他絲毫不給當權者留面子,借反問句加強了自己無比肯定的語氣,可謂問得犀利、寫得大膽。

是啊,越王不好色,但是越國最終也是滅亡了,這個又去怪誰呢?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答案也是人人心知肚明。到了這裡,作者的言外之意被再次亮出來,把矛頭指向統治者,與前兩句緊密呼應,構成互補關係,將主旨推出來。尾句的反問飽含了作者對統治者的諷刺與批判,飽含了他對西施乃至所謂“紅顏”的憐憫,更是飽含了自己內心對腐朽制度的憤怒。

寫得很大膽的一首唐詩,為美女西施抱打不平,四句皆深刻有力

羅隱的這首《西施》,從一人物剖析出家國興旺的原因,推翻並顛覆人們一貫的偏見與狹隘思維,它站在辯證統一的立場引導讀者去正確看待問題,理性、客觀地對待問題。應該多自省,而不是遇到問題就苛責他人,這是大到國家,小到個人的成功之道。如此有深度、有力度、有思想和境界的詩,怎能不讓人拍案叫好呢?100個贊送上!

且問紅顏何罪有,萬因不過自尋來;各位看官,你認為的這首《西施》寫得怎麼樣?是否也同樣引發了你的共鳴呢?歡迎留言簡說一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