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點校:清牛運震《詩志》出版

研味文辭,繹求詩志

——牛運震《詩志》的解《詩》路徑

《詩志》八卷,清牛運震撰。牛運震,字階平,號真谷,又號空山先生。山東滋陽(今兗州市)人。生於康熙四十五年(一七〇六)。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進士。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召試博學鴻詞,不遇。三年授甘肅秦安縣知縣,十年調任甘肅平番縣(今永登縣)知縣。牛運震在任期間,政績卓著,清積獄,定田界,開渠道,立社倉,置義田,平道路,立學宮,興文教,甚有政聲,號為能吏。十三年免官,閉門治經。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卒於家鄉,終年五十三歲。其事蹟載見孫星衍《牛運震墓表》、孫玉庭《牛真谷先生傳補遺》和《清史稿·循吏列傳》等。

牛運震於“治事之暇,不廢吟哦,絃歌之餘,惟事探討”,曾在甘肅隴川書院、皋蘭書院、山西晉陽書院、河東書院、山東少陵書院等處講學,受業者學有所成,多為一時名雋。牛運震治學廣泛,經史子集均有著述,有《周易解》九卷、《春秋傳》十二卷、《金石圖》二卷、《詩志》八卷、《論語隨筆》二十卷、《孟子論文》七卷、《考工記論文》一卷、《史記評註》十二卷、《讀史糾謬》十五卷、《空山堂文集》十二卷、《空山堂詩集》六卷等,其中前三種收入《四庫全書》。以上著述部分刊於牛運震在世時,至嘉慶二十三年(一八一八),在鄉達及親友、生徒的資助下,始合刊成《空山堂牛氏全集》流佈於世。《詩志》即其中之一種。

《詩志》原為牛運震手批李光地《詩所》,“就其空白處,隨手著錄”,初無意著書,未經手訂,後由牛運震之子牛鈞編次整理,至嘉慶五年(一八〇〇)始刊成書,標其目曰《詩志》。其書宗旨,在於研味文辭,以繹詩人之志,故曰“詩志”。而繹求之途,則是“因文見義”,“涵泳於章法、句法、字法之間,會其聲情,識其旨歸,俾詩人溫柔敦厚之旨,隱躍言表,庶幾得詩人之志矣”(牛鈞《詩志例言》)。其研究取徑,既與一般“舍文辭”“屏文法”“以意逆志”的義理之作不同,也與專務訓詁、考據的著作異乎其趣,如賀葆真所言:“故訓或失之瑣,義理其弊也拘,既不能得作者褒譏之深意,復不能窺刪詩者之微旨。空山此書評其文詞之懿美,稍加詮釋,著語無多,而書之義蘊已盡出。詞雋永,不為解經常語,讀者尤易感發,用力少而成功多,其此書之謂乎。”(賀葆真《重刊詩志跋》)故此書一出,學者“爭相傳誦,遂遍海內”,被譽為“《詩》教真傳”(田昂《重訂空山堂詩志·讀法》)。以下就《詩志》一書之研究理路與學術成就略作評述。

李輝點校:清牛運震《詩志》出版

李輝點校:清牛運震《詩志》出版

李輝點校:清牛運震《詩志》出版

李輝點校:清牛運震《詩志》出版

向右滑動檢視

《詩志·七月》書影

一、研味詞章,品評文學

自宋代以來,學者逐漸擺脫《詩序》的經學樊籬,如王質、朱熹、輔廣、謝枋得、嚴粲等都對《詩經》的文學性多有關注。至明代中後期,隨著時代思想與文學思潮的變遷,以及科舉制藝的需求,《詩經》的文學品評開始蔚然成風,湧現出一大批從文學角度解《詩》的著作,如黃佐《詩經通解》、孫鑛《批評詩經》、戴君恩《讀風臆評》、鍾惺《詩經評點》、徐光啟《詩經六帖講義》等。風氣所漸,直到清代漢學興盛之際,文學解《詩》的研究仍不乏其數,牛運震《詩志》就是其中頗具分量的一部力作。

如牛鈞於《詩志例言》所言,《詩志》與“孫月峰、鍾伯敬諸評本”的研究取徑相同,留意於詩篇之“章法、句法、字法”及“語脈”,屬於典型的研味詞章、品評文學類《詩》學著作。其書多見品評類論著常用的著述符號和批評術語,如,經文精粹之句,則密加旁圈;原稿有旁註,有頂批,刊本有章批、總批。批語中,詩篇詞章的文學評解是其主體,勝義迭出。書中除了對具體文例的評析,還有對“字法”“句法”“章法”的綜合分析,其中明確提到“字法”“句法”“章法”者,就分別有44例、22例、18例。具體言之,“字法”有“倒字法”“約字法”等形態,有“新”“妙”“深刻”“老健”“深險”“極精”“幻奇”“雅練”“精妍”“古雅”“鮮帖”“密緻”等風格;“句法”有“倒句法”“互句法”“古句法”等形態,有“古拙”“古勁”“顛倒”“錯落”“照應”“繁拙入妙”“廉奧有神”等風格;“章法”有“鉤聯”“照應”“貫串”“變換”“相錯”“奇絕”“絕精”“嚴整”“井然”等形態與風格。足見《詩經》章法、句法、字法形態之豐富,風格之多樣。

我們略舉數例,以見《詩志》研味詞章、品評文學之精妙。如評《漢廣》首章:“三十二字中,若有人舉目木末,低頭水涯,低徊夷猶,黯然消魂。”寥寥數字評語,便使詩意躍然,意境全現。評《氓》曰:“稱之曰‘氓’,鄙之也;曰‘子’曰‘爾’,親之也;曰‘復關’,諱之也;曰‘士’,欲深斥之而謬為貴之也,稱謂變換,俱有用意處。”從對男子稱謂的變換上,見出女子之心情與遭遇的變遷,可謂善於體察人情。又評《小戎》曰:“一篇典制繁重文字,參以二三情思語,便覺通體靈動,極鋪張處,純是一片摹想也。”又曰:“借婦人語氣矜車甲,而閔其君子,立意便勝,極雄武事,妙在以柔婉參之也,不必定以為婦人之詩。”評《七月》曰:“有七八十老人語,然和而不傲;有十七八女子語,然婉而不媚;有三四十壯者語,然忠而不戇。凡詩皆專一性情,此詩兼各種性情,一派古風,滿篇春氣,斯為詩聖大作手。”真能評騭文章修辭之精妙,體味詩中聲情之流韻,正如陳預所言:“其說《詩》,有解頤之妙旨焉。”(《牛空山先生全集序》)

李輝點校:清牛運震《詩志》出版

二、以詩解《詩》,逆求性情

三百篇為騷賦、古詩之所自出,所以,宋代學者如王質《詩總聞》、嚴粲《詩緝》等開始“以詩解《詩》”的研究。與立足經學立場的《詩經》研究不同,這一研究思路,是基於這樣一個基本認識,即“古今性情一也”(嚴粲《詩緝序》)。後代詩歌之吟詠性情、抒懷興寄,與《詩經》並無二致,兩相參照會通,可以“逆求性情於數千載之上”(林希逸《嚴氏詩緝序》)。這一研究注重詩歌意蘊、詩人情志、詩法源流的探析,故而在明代以下《詩經》文學品評研究中十分流行,別開一境。牛運震《詩志》即是其中卓而出群者。

《詩志》中“以詩解《詩》”多達五十餘例,其解《詩》方式大體有以下三種:其一明詩體之源流,以見出《詩經》對後代詩歌的影響。如《漢廣》一篇中,謂:“《湘君》《洛神》,此為濫觴矣。”《摽有梅》一篇,謂:“此自女子之情,詩人為之寫其意耳,開後世閨怨之祖。”《月出》一篇,謂:“調促而流,句聱而圓,字生而豔,後人騷賦之祖。”《斯干》一篇,謂:“奇麗古駁,後世宮殿賦祖此。”《江漢》一篇,謂:“柳子厚《平淮夷雅》後段,胎息於此。”由此可知,後世詩體,悉源於《詩》,《三百篇》可謂詩家之祖。

其二,明詩意之源流,以見出《詩經》為後世性情吟詠之濫觴。如《卷耳》首章,謂:“閨思妙旨,唐人詩‘提籠忘採桑,昨夜夢漁陽’,似從此化出。”《綠衣》“悽其以風”句,謂:“黯然過時之感,《團扇歌》《黃葛篇》同此風旨。”《擊鼓》四章,謂:“此下敘其室家訣別之情,後世邊塞征戍諸詩多同此旨。”同時,亦有對詩意表達差異和優劣的分析,如《摽有梅》一篇,謂:“媚而不豔,切而不怨,古詩‘門前一樹棗’及‘蹋地喚天’等語,較此粗而激矣。”《吉日》“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謂:“杜詩‘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歐詩‘萬馬不嘶聽號令’,皆同此詩之旨,而詞句工拙不同。”

其三,以後代詩歌推解《詩經》。如《定之方中》“零雨既零”,謂:“杜詩‘好雨知時節’,乃‘靈雨’字註腳也。”《月出》一篇,謂:“一‘舒’字,極得婦人妙態。漢武《李夫人歌》‘翩何姍姍其來遲’,此即‘舒’字之旨。”同時,亦有因後代詩歌以糾正舊解者,如《伯兮》一篇,謂:“世間本無諼草,諼草樹背,亦必無之事。憂思之苦,不能自脫,特假設此言以自寫耳。唐人詩‘襟背思樹萱’可證舊誤。”

以上幾例,略見《詩志》“以詩解《詩》”之大概,可謂會通古今,涵詠性情,獨得風雅旨趣。顧頡剛先生在《湯山小記》中對《詩志》“以詩解《詩》”亦十分讚賞,說:“擬撰《詩比》一書,以《楚辭》、樂府詩、歌謠及漢以下名家詩篇與《詩經》參校,使三百篇之意義因比較而顯現,不復為經師曲解所糾纏。頃以病靜臥,翻牛運震《詩志》,則此事渠已引其緒,喜而錄之,俾後人可就其端倪而擴充之。”此亦可見《詩志》“以詩解《詩》”研究方法的價值和意義。

李輝點校:清牛運震《詩志》出版

三、發明比興,繹求詩志

“詩六義”之“賦比興”是《詩經》重要的表現手法,其中尤以“比興”對後代詩歌的創作和闡釋影響深遠。“比興”既是抒情言志的一種表現手法,也是理解詩人言外微旨的重要樞紐。基於此,牛運震《詩志》十分重視對“比興”手法及詩人寄興之志的分析、繹求。

首先,《詩志》對“比”“興”之法的標明和解釋,多有新見。如《齊風·敝笱》,謂:“此以敝笱興齊子,以魚興從者也,詩意自明,《毛傳》取義牽曲,朱《傳》以為比體,亦失之。”又,《邶風·穀風》首章,朱熹以為比體,牛氏則曰:“風雨之和,興夫婦之不宜有怒,此反興也;葑菲之不遺下體,興德音之莫違,此正興也,俱非比體。”又,《兔罝》,朱熹認為是興體,牛氏則曰:“此賦體也,若以其上下相應,遂以為興,卻自減味。”

其二,牛運震對興象與詩旨關係的認識,十分具有創見。他認為,詩人取興,“不必有其事,詩之取興,正如《易》之取象爾”(《鵲巢》)。如,《載馳》一篇,謂:“驅馬唁衛,大夫追留,此作詩者意想結撰,假設之詞,說《詩》者遂以為實有其事,固矣。”“純是無中生有,撰景寫情,微妙不可意識。”若將歸衛跋涉、驅馳行野、登丘採蝱諸事坐實,既不與史實相符,也使得詩意索然無味。同樣,《鄭風·緇衣》中“改衣”“適館”“授粲”,謂:“不必真有其事,特託寓為言,以寫其愛賢之志爾。說《詩》者以為國人不得以此施於卿士,固矣。”諸如此類,皆深得詩人之興會,不落解經家穿鑿附會之窠臼,省卻多少葛藤。

其三,“比興”往往意具言外,詩人之志尤其是怨諷之意,大多寫得優柔蘊蓄,迂婉曲致,《詩志》對此揣味入微,以意逆志,深得詩旨。如論《碩人》:“贊敘碩人已盡致矣,此章(案,四章)另起一頭,別從寬處著筆,極意烘染,諷刺閔惜之意,更為溢露。”又曰:“此篇及《君子偕老》皆有若諷若惜之旨,命意之高相似,而此篇尤為平正渾融。”如論《大叔于田》:“通詩誇段材武,中間插‘將叔無狃’二語,便覺諷刺之旨宛然,全體靈妙,的是高手。”論《匏有苦葉》:“蕭閒舒婉,諷刺詩乃如是。比物連類,旁引曲喻,雜而不亂,復而不厭,深得譎諫之旨。”論《葛屨》:“寫好人何等雅相,正妙於風刺處。”諸如此類,皆能探得詩人優柔義蘊,申說溫柔敦厚之《詩》教,非尋常望文生義、尋章摘句之說可比。正如田昂所評:“先生之注《詩》也,專剖其意,故有依意不依語者,有務解語以得其意者。”(《重訂空山堂詩志·讀法》)

綜上,牛運震《詩志》既能涵詠《詩》之章法、句法、字法間,會其語妙,著其聲情,同時,又能不以辭害志,深悉寄託興發之法,會通古今,繹求詩人言外之微旨,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續修四庫總目提要》譏《詩志》“乖說經之體”,“無非學究評詩文伎倆”,明顯是經學家的偏見,是故,其對《詩志》之研究思路和學術成就的評價也就難稱公允,不足為據。

李輝點校:清牛運震《詩志》出版

本次《詩志》之點校整理,以嘉慶五年《牛空山牛氏先生全集》之《詩志》為底本,以民國二十五年賀葆真重刊《詩志》本對校,同時參校道光年間田昂《重訂空山堂詩志》本。田昂字伯超,山東安德人。《重訂空山堂詩志》卷首有田昂序、例言及讀詩十則,書雖仍署牛氏之名,但田氏妄事改竄,將原書八卷刪訂為六卷,經其刪節或篡補者幾佔原書大半,已盡失牛氏原書之舊。故參校時僅就其異文之有價值者出校;間亦有原本誤,而田氏重訂時有所修正者,亦據改,不廢其參校之價值。

書末附錄有《清史稿·牛運震傳》、孫玉庭《牛真谷先生傳補遺》、陳預《牛空山先生全集序》、田昂《重訂空山堂詩志·序》《例言》及《讀法》、賀葆真《重刊詩志跋》、江瀚《續修四庫全書總目經部·詩志提要》、倫明《續修四庫全書總目經部·重訂空山堂詩志提要》,以供讀者參考。由於整理者學殖有限,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祈讀者方家指正!

李輝點校:清牛運震《詩志》出版

李輝,男,浙江麗水人,北京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博士後,現為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兩漢文學。

特別鳴謝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李輝點校:清牛運震《詩志》出版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文章原創丨版權所有丨轉發請注出處

公眾號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