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文較長,分兩次轉載。原載《考古與文物》2015年第6期]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痕跡。截面徑0。005~0。01釐米。

10。漆器 共發現13個個體的殘件,由於墓室早期進水,所以大多已飄離原位。其木胎腐朽嚴重,可看出大致形狀的器形有奩、盒、碗、案等。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11。墓誌 1合,方磚磨製。志蓋邊長31~31。5、厚5釐米。蓋面磨光,四邊角磨出斜剎,有朱書痕跡,現僅能在右上角處識出一“大”字。

志磚邊長30。5~31,厚5~5。3釐米,正面磨光,誌文朱書,共14豎行,滿行19~23字,共計267字(圖三六)。其錄文如下:

大唐宣德郎兼直弘文館侯莫陳故夫人李氏墓誌銘並序╱夫人諱倕,字淑嫻,五代祖聖唐神堯皇帝,豫章╱郡王亶之孫,嗣舒王津之第二女也。夫人德茂瓊源,□□╱蘭緒,生於盛邛,長自河閒,柔順稟於天心,禮約非於師訓,及╱升筓之歲,蒼雁來賓,皮帛表儀,出配君子,承富貴之裔,逾╱□組紃之功,處羅綺之榮,無忌澣濯之色,豈謂膏肓□□,╱藥石無徵,雲雨滅於陽臺,魂魄歸於泉路,粵以大唐╱開元廿四年四月七日,春秋廿有五,終於亰兆勝業之裡第,╱即以其年月廿二日,遷厝於龍首原,禮也,晨□警路,╱哀輓成吟,裡絕相聲,行多慟咽,有子在於襁褓,未╱経吹棘之悲,親戚感而臨棺,終痛彌天之別。乃為╱銘曰:╱翠崋之北,皇城之東,傷陂白玉,沉於此中,□□╱曠野兮生荒草,千秋萬歲兮多悲風。╱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五、採用打石膏包法提取的器物

由於現場清理有很大的侷限,所以對墓主的頭部及身部均採用打石膏包的方法予以提取。由與我院長期合作的德國美茵茲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專家進行清理及修復。以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冠帽下沿為一橫置的長條形金筐寶鈿。其上飾雙重蓮瓣, 蓮瓣中部皆貼上鑲嵌小綠松石片, 但部分已脫落。其下的雙凸線之間飾連珠紋, 連珠紋的小圓框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唐李倕墓發掘簡報(下)

七。小結

從出土的朱書墓誌可知墓主李倕字淑嫻,開元廿四年(736年)因病卒於京兆勝業之裡第,年僅25歲。其五代祖為“聖唐神堯皇帝”,即唐高祖李淵,祖為豫章王亶,父為嗣舒王津。根據兩唐書的記載,可知其曾祖為李淵的第十八子舒王元名。其夫侯莫陳氏,官至宣德郎,兼直弘文館。

據《舊唐書·卷四二·志第二二·職官一》記載:宣德郎,為正七品,為文散官。墓主李倕出身皇室宗親,其夫侯莫陳氏亦應為北魏貴族後裔。墓中出土一組精美的銅器、銀器等,應與墓主的身份地位相符,從其頭戴的華麗的冠飾,身著佩帶金玉裝飾的服裝,也可反映出其身份的高貴,及生前生活的奢華。但墓中出土的一組陶人俑及動物俑,數量少,體形小,製作粗糙,似與其身份地位不符。可能是其夫家已經沒落,經濟狀況下降,墓主下葬時的穿戴以及隨葬的一組精美的銅器、銀器及漆器也可能是墓主下嫁時的嫁妝,或生前所喜用之物。

關於墓主的死因,墓誌中雲:“豈謂膏肓□□,藥石無徵,雲雨滅於陽臺,魂魄歸於泉路……”,是為患病而亡,再從志文中“有子在於襁褓,未經吹棘之悲,親戚感而臨棺,終痛彌天之別”句看,墓主之死或與生育產子有關。

根據墓誌內容可知,墓主生前居住在長安城裡的勝業坊。勝業坊東臨興慶宮,南隔春明門至金光門大街與東市相望,西鄰崇仁坊,北臨安興坊。坊內西南隅有勝業寺。北部有修慈尼寺、甘露尼寺、楊去盈宅。西北隅有薛王業宅。東北隅有寧王憲山池院。銀青光祿大夫薛繪、左散騎常侍徐堅、太僕卿駙馬都尉豆盧建、禮部尚書席豫、中書舍人朱巨川、特進行左金吾衛大將軍清河郡開國公康阿義屈達幹、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處存等達官貴人均居住在該坊,也可說明墓主之夫家侯莫陳氏的貴族身份。

參加發掘:高明濤 王俊華 黃廣民 陳衛東 李永峰 高峰 王保金 馬志軍 等

現場繪圖:王保金 趙賦康

器物繪圖:胡春勃 馬志軍

器物照相:張明惠 馬志軍

資料整理:高明韜 馬志軍

執筆:馬志軍

(責任編輯朱豔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