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惠及了普羅大眾,耽誤了一代君王

時下有一個比較耳目一新的劇集:《鶴唳華亭》,筆者總結了它主要三點新意:

一,畫面鏡頭,電鏡一樣的質感,感觀上具備強烈的衝擊力,畫面美觀、大氣,配上風雅古典的臺詞,堆砌層疊的細節,每個人物精緻細膩,雕琢一般,總之,找不出一絲粗糙的痕跡。

二,文化烙印,服飾、字畫、詩詞、茶道,雅樂,輪番展示,招架不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美無與倫比,在本劇中算是有了一次集中展示。

三,思想深度,不管是小說還是電視劇,《鶴唳華亭》的總體基調是灰暗的,但灰暗的東西往往也是具備深度的,像《紅樓夢》、《水滸傳》一樣它只是想反映一個時代或一種制度的陰暗。

《鶴唳華亭》:惠及了普羅大眾,耽誤了一代君王

狼的世界裡也有溫情

很多人都在驚訝於一個事實:權謀劇淪為苦情戲,之所以一口認定它為權謀戲,是因為全劇一開場就以宮延權謀展開劇情。所以從一開始觀眾就被誤坑了,其實這不是個單純的權謀戲,他只是一隻披著狼皮的羊,但不是去混入狼群引誘更多的狼或打敗狼來顯示羊的力量,而是窺視狼的世界裡到底有多嗜血和殘酷,從而決定是否選擇角逐還是遠離,本劇是帶著這樣的一種思辨。

既然這裡講到了權謀,那我們先來談談權謀,畢竟這個劇還是講權謀的。

權謀,為權而謀,字眼決定了它是殘酷的,陰險的,猶其是政治權謀,它天生攜帶權力的詛咒。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家族天下,君主專制,這種社會形態決定了它必定是你死我活的結局,必定是勝者為王的遊戲,除非你不去爭權奪利,做個普普通通的良民。在共和尚未出世的封建社會,權力只有高下之分,沒有和平可言。如果有和平,建文帝就不會削蕃,如果有和平,朱棣就不會造反。

縱觀中國的宮廷影視劇,十年來權謀劇的熱播已成氾濫之勢,宮鬥宅鬥,爭權奪位,姐妹傾軋,兄弟鬩牆,父子相殘,權謀劇赤裸裸展現出了人類冰冷陰暗自私自利的一面,看得不禁心寒。於是呼,三觀不正、負能量、背離人性,等等抨擊,厭惡之聲漫天飛舞,甚至廣電局一度限播。這使得現在的權謀劇被掛起紅燈,迎來嚴峻的挑戰。於是呼,編導們不得不調整口味,加入一些安慰劑,比如傳統文化、儒家美德之類的。

經過桓溫後的權謀劇削弱了鬥爭,添加了一些溫暖人性的東西,這當然是好事,只要適中,不背離權謀劇的核心價值。豐富了人物的精神核心,避免了為權力而不擇手段的冷冰冰的操作,黑暗的權謀劇燃起了火花。蕭定權的出現確實溫暖了人心,讓看慣了陰險黑暗的權力鬥爭的觀眾眼前一亮,讓人覺得狼的世界裡也有溫情。

權謀與政治緊密相聯,提起權謀,必涉及政治。

政治與生活,人們往往會陷入一個誤會,就是習慣以尋常小兒女的人品道德去衡量一個帝王的功過,這顯然是牛頭不對馬尾。首先,政治權謀不一定是負面的,像世上所有的工具一樣,用對了就有益,用錯了就有害。我們不能單以邪惡的目光去看待,權謀可以引發嗜血殺戮,也能創造太平盛世。《大明宮詞》武則天台詞:“你看,這是你的曾祖父,李淵,他為了權力成為隋朝的逆臣賊子。這是你的祖父李世民,他為了權力殺死自己的兩個兄弟。他們曾經被多少人詬病為邪惡,他們就是用這邪惡的權力拯救了天下百姓,建立了太平盛世。”所以用邪惡的權力來改變邪惡的世界是政治家們獲得支援最充足的理由。

縱橫家蘇秦曾毫無忌諱的直言,政治權謀是講效率的,仁義道德在其次。這跟義大利政治家馬基雅維利的主張不謀而合,政治權謀也講道德,但這種道德不是尋常人與人之間要講究的溫良恭謙讓的倫理綱常。不是說毫無節操和底線,是說政治面前,難勉偽善和詭計。即使我們生活中,也難以避免善意的欺騙和謊言。作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該甩陰謀時得甩陰謀,該講道德時得講道德。所以單從權謀而論,蕭定權的人設顯然是不具備一個政治家最起碼的素養的,如果他一旦當上皇帝,很有可能成為李後主、宋徽宗。但這並不是本劇所要關心的。

蕭定權的“一把辛酸淚”

看慣了權謀戲,觀眾已經定型,不是爾虞我詐,就是你死我活,突然來了個披著權謀外衣的小清新,觀眾有種被騙的感覺,於是憤怒了。這太正常,於是找缺點,缺點出來了:劇風太壓抑,主人公的眼淚不值錢。確實不值錢,筆者一開始也有點厭惡。男主角淚水灌長江,觀眾五味陳雜,編導到底是在為我們奉獻一個未來合格的帝王還是在為觀眾打造一個普渡眾生的道德楷模?

男主角每每被齊王陷害,皇帝在一堆證據面前只能暫時相信事實的情況下,這個太子哥的苦情戲碼立馬就拉開帷幕煽情上演,這不勉讓人產生疑問:當一個謙謙君子非得這麼弱勢?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非得這麼唏哩嘩啦?大家都在指責編導忽略了一個前提,這是政治遊戲,不是家庭瑣碎,也不是誰欺侮誰的問題。這是權力角逐,實力比拼,在政治面前,只能靠實力說話,當身處弱勢,最重要的是找到有力自己的證據,推翻不利於自己的證據,為什麼每次一開始就放催淚彈?這好比向聖母祈禱,有用嗎?這又讓我想起《大明宮詞》裡韋后對太平的一句臺詞:“別哭了,還有更多的人等著你的眼淚。”政治是殘酷的,誰叫你生在帝王家,誰叫你是太子,如果想做個正人君子,其實也非難事,可以將儲君之位拱手讓人,然後隱退山林,歷史上太伯和虞仲,還有吳國季扎都是這樣的翩翩君子,闔閭可以刺殺吳王僚,對季扎卻不敢不尊重。但是別忘了,蕭定權是編導刻意安排的一隻披著狼皮的羊,混入狼的世界,讓觀眾看清狼界的真實面目,他天生攜著這樣一種使命負重前行,當使命完成,他自會選擇一種方式來隱退。編導可謂獨具匠心。

《鶴唳華亭》:惠及了普羅大眾,耽誤了一代君王

之所以過度渲染主人公的“弱”,是為了更能體現他的“仁”,這就像平時生活中為了表達某人的好,就多多誇讚一個套路。曹雪芹為挖掘賈寶玉的“善”,以符合他“情僧”的人設,就讓他“處處留情,時時灑淚”,以至讓讀者誤會賈寶玉是個花心的紈絝子弟或者柔弱的不堪一擊。比起賈寶玉,蕭定權哭得次數自然要少得多。本劇的魅力恰恰體現在觀眾無法忍受的所在。

賈寶玉和蕭定權這兩個人物是非常相似的,脾氣都在一個模子刻起,看似柔弱,其實外柔內剛,犟起來比牛還犟。他們都敢於挑戰權威,可以為親友不顧生死。封建規則在他們眼裡純粹一擺設,但他們畢竟弱小,在那個年代被視為另類,註定要受到排擠,註定會被社會所不容。

賈寶玉每每面臨一個丫環因他而死,不但不收斂自己的行為,反而更是我行我素,並且在不斷反覆的過程中逐漸對這個家族產生厭惡,從而信念漸失,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從現實主義轉向了悲觀主義。但編導想要表達的悲劇並不是人物的個人悲劇,而是一個時代的集體悲劇。

《鶴唳華亭》:惠及了普羅大眾,耽誤了一代君王

理解了《紅樓夢》的人物思想和精神核心,再來看《鶴唳華亭》,套路基本一樣,劇中蕭定權作為太子,他身邊有一幫忠心護主的輔臣,在雙方權力角逐的過程中一個個折翼,死的死,貶的貶,他們臨死或貶前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讓太子振作起來。可見這些忠臣們對自己的主人是非常瞭解的,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太子會因他們的悲劇而沉淪,因為他太重感情,而不是化悲痛為力量,去鬥倒奸佞。從人生態度言,他是消極的,但本劇並非以勵志為主題,而是跟《紅樓夢》一樣含有批判色彩。蕭定權和賈寶玉一樣,他們放棄振奮和機會,選擇用眼淚和消極來懷疑人生,實現控拆,這兩個人物的成長設定有異曲同工之妙。

相比原著,《鶴唳華亭》的劇集版已經夠精彩了,添加了很多權謀戲,但問題是它恰恰從頭到尾在反對陰謀,這是最難能可貴的。

縱觀整劇風格,主體思想是不錯的,但所謂有得必有失,滿足了思想的同時,也必會丟掉一些實在的東西,比如勵志、奮鬥、極積等等,畢竟現在是太平盛世和諧社會,需要圓滿、需要振奮,需要自信。如果碰到點挫折就意志消沉,甚至喪失了鬥志,只顧自己不切實際的世外桃源,不說對不對得住自己,至少對身邊為你盡忠的人也是說不過去的。

文/堰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