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教師歷時10年“起底”閬中方言一個撲爬把喀膝包兒觸腫起噠

父子教師歷時10年“起底”閬中方言一個撲爬把喀膝包兒觸腫起噠

圖片黃世傑(左)和兒子黃超成

1

隨著閬中古城聲名遠播,閬中方言也成為外界解讀這方古文化秘境的符號之一。年過七旬的黃世傑老人帶著兒子,歷10年之功,收集整理閬中方言,把古樸、淳厚、充滿鄉土之美的閬中話推向世界。

近日, 筆者探訪古城,在一個茶香飄溢的居室裡與黃世傑父子促膝長談。古巴國的遺風與傲骨,恰好成為當前黃氏父子痴迷於古城文化研究和保護的最好詮釋,也成為解讀他們10年磨一劍的堅韌與執著的根源。

一對父子 特立獨行演繹古巴國風骨

72歲的黃世傑瘦削、健朗,戴著天藍色的金絲眼鏡。10年前,他從閬中市一所小學校長崗位上退休, 曾教授數學、藝體、科學和電腦課,退休後開始著手一件事———收集整理閬中方言, 編輯一本解讀閬中方言的“辭書”。

時年31歲的小兒子黃超成並不驚詫老爺子的計劃。在他眼裡,父親是一個執著和充滿傳奇色彩的人。 當年父親為了給孩子們上好電腦課, 從未接觸電腦的他,走過一條街道,就背熟紛繁的五筆字根,學會漢字的五筆輸入法,其學習速度讓他這位“電腦通”也為之側目。

多年的職業習慣, 讓黃世傑養成一絲不苟的性格。黃超成告訴記者,父親熱愛詩詞,很早就加入了古城詩詞學會、閬中市名城研究會, 如今是後者的副秘書長。“做事就像做人,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黃世傑老人說,他經常寫作,一寫就伏案大半天, 但是如果要讓他迎合某種觀點或主張,他寧可一字不寫,也不說違心的話。 他對古城保護的既有功績讚不絕口,聲稱這對他是一種慰籍,也平添一份自豪。 作為在古城土生土長的知識分子,他沒有道理置身事外,這也是晚年他對古城文化研究和保護工作樂此不疲的原因。

父親的個性對黃超成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是有10年教齡的高中數學老師,對教學也有自己的想法。2006年,黃超成主研的《資訊科技與地理學科系列整合課件開發與應用研究》課題,獲省教育廳三等獎。業餘時間,他也寫散文,在朋友圈有一大群粉絲。他喜歡養花,數十盆盆栽把家裡搞成一個“植物園”。他與父親一樣,喜歡下象棋、打乒乓球。

近萬詞條 全家都成方言詞彙收集志願者

紛繁蕪雜的方言詞彙,從哪裡收集,又怎麼分類?在著手這項工作前,黃世傑採取“拿來主義”,師法《辭典》、《四川方言詞典》等詞書的體例,在電腦上按照拼音字母順序,歸類詞語,設立整體架構。

收集方言詞彙首先要研究方言。根據自己的實地調查和藉助相關文獻,黃世傑發現閬中方言以保寧話為代表,水觀、洪山、雙龍、柏埡等鄉鎮與其基本一致,但是思依、五龍等地方言,因為受到蒼溪、劍閣方言影響而差別較大。

“挑選的閬中方言詞彙,主要在閬中話中使用,某個詞彙雖然在閬中話中使用較多,但是在成都話或其它方言中同樣使用,而且意思相差不大,我們就不會作為獨有的方言詞彙收集。” 黃世傑說, 這部《閬中方言》 編撰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語言互釋互通, 而不是為了單純的集納詞彙,因此在詞彙選擇過程中,非常辛苦。有些時候,幾天收集一大篇,後來從《四川方言》或《漢語方言大辭典》裡一查,其它地方都有使用,於是無數功夫作廢。

為了擴大收集來源, 黃世傑經常懷揣一個小本本, 往鄉下跑。 他到田間地頭,與一些年長的老農聊天,收集他們話語中的方言詞彙;為了多與人接觸,韓世傑養成出門乘坐公交車、 遇人就打招呼聊家常的習慣。 有些老朋友得知他在收集方言,專程來跟他喝茶,把自己知道的方言詞彙說給他。 黃世傑還動員全家力量,大兒子在北方工作,聽到鄉音中的特殊詞彙,立即打電話給老父親;女兒在城區小學任教,她也透過一切渠道收集方言詞彙。老伴僅有小學文化,黃世傑也把她動員起來, 在菜市場買菜的時候,也收集一些詞彙。

“方言詞彙點多面廣,收集難度很大,因此這部書才會延續10年成稿。”黃世傑說, 他是保寧話片區土生土長的,鄉里鄉親都挺熟悉。 農村辦個紅白喜事,有些鄉親專門來給他推薦詞語。“你別看老鄉沒啥文化,他們對方言理解到的程度有時令人吃驚。”

黃世傑說, 在近萬方言詞條收集過程中,他也得到很多“副產品”,比如瞭解到過去並不熟悉的民俗民風、 美麗的民間故事、口耳相傳的村巷“說口”等等,這為他的民俗整理工作豐富了素材。

平實可用 成為民俗研究一大碩果

“你這人咋的喜歡東嚼西嚼喃!”“我兩三句話逗把他弄得張頭二郎。”“一個撲爬,把喀膝包兒觸腫起噠。”在閬中鄉友群,諸如此類的方言刷屏率高, 但是外地人看起來卻莫明其妙。黃世傑說,閬中方言是本地人表情達意最佳工具, 但是難於被外界讀懂,閬中話成為“密碼”。閬中方言成為人們對閬中古城文化和民俗探索的“攔路虎”,必須把它翻譯出去。

方言詞條收集過萬後,新詞條收集越來越難,也越來越少。此時,黃世傑聽從兒子韓超成的建議,將已收集到的方言詞條進行再甄別再挑選,然後編輯成冊。最後,被確定具有代表性的詞條近萬條。

編撰工作的異常駁雜, 黃世傑也因此遇到不少麻煩。 方言發音古樸,很多詞有音無字。比如“biang”、“piang”、“pia”之類。再比如,一些方言音節符合現代漢語的拼寫規則,但是涉字較多, 究竟該用哪個字準確?黃世傑說,既然是想做一件文化類的工作,就一定要有學術水準,不能望文生義,也不能想當然,取詞選字一定要有來處, 要說得服人。於是,他找來《康熙字典》、《普通話水平測試訓練教程》、 中國復旦大學、日本京都大學學者合著的《漢語方言大詞典》,《四川方言詞典》 等,從中查詢對應的詞字。 選擇的準則是從古、 從源,“因為方言其實也是古漢語的地方分支留存下來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發展出版社的編輯也領略到黃世傑的嚴謹。由於出版社的字型檔系統與古漢語字型檔不相容,很多生僻字和古用字均無法在系統中顯示,韓世傑於是只好自己將書頁編製成PDF格式傳過去。

“現在書出版了,我們向閬中市教科體局捐贈了200本。我們希望這部書,在推介閬中文化、促進閬中民俗與外界交流發展方面, 起到一些作用。”黃超成說,父親現在像是完成一項重大任務,非常釋然。他希望父親的這種良好的心態, 一直陪伴他安度晚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