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通論》從實踐到理論,為“漢服”言說奠定理論根基

《漢服通論》這是我主要負責編寫的第二本關於當代漢服文化復興的書籍。如果說第一本《漢服歸來》指向的是漢服復興的過去,即2016年之前的13年間,在中國乃至海外華人社會中發生的漢服復興大事件都有哪些,“漢服”這一被現代人建構的名詞和基於古代一脈相承、典型樣式的服飾如何被越來人所認識。那麼這一本《漢服通論》指向的是漢服復興的現在,究竟漢服是什麼?什麼又是漢服?“這個概念”來自哪裡,又包含了哪些範疇,在現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復興現象中扮演了什麼角色?這就是為什麼要寫這本書的意義。

《漢服通論》從實踐到理論,為“漢服”言說奠定理論根基

漢服通論

首部現代漢服理論通識書

“漢服”的悖論

建構主義實踐與本質主義理論

但是在5年前真正動筆之時,才明白這是何等的艱難!因為不論是對於漢服本身的概念,還是漢服復興的實踐方向,甚至關於漢民族本身的發展史,十七年來的正向解釋幾乎都是一片空白。在過去的很多闡釋中,更多的是反向指代,如“漢服是明末清初剃髮易服前的服裝”“漢服不是旗袍”,即使對於漢服所賦予的文化符號、文化象徵的意義,更多也指向了古代漢服的思想與內涵,如“服章之美謂之華”“冕服採章曰華”。但對於現代漢服是什麼,這裡的“漢”來自哪一階段,“服”又包含了哪些範圍,傳統是傳自哪裡,接續的又是哪一部分等,自始至終都沒有人能夠說清楚。

而這時我也更加明白了,為何社會上曾有很多人反對漢服,也不理解漢服復興運動,甚至有“要是把漢衣冠追溯到絕對正統的時代,我們最應該穿的是獸皮、草裙”“中國曆朝歷代服飾風格不一樣,從古至今都不存在漢服這個說法”等質疑言論。大學畢業後,大概開始明白了一些,這也不能怪外人的不解與困惑。而是因為“漢服”這一概念本身的理論匱乏,而且復興實踐活動與理論解釋之間存在著悖論——對於漢服的製作、穿搭和活動是充滿了建構主義色彩的,比如“漢元素”的設計,“漢式時裝”的演變,又或者是現代人所設計的穿著漢服的禮儀行動,如集體成人禮、婚禮、畢業禮,都是根據現代人們的社交屬性所創新的。也就是說,漢服的“理論”,一直是侷限在具有本質主義色彩的中國古代服飾史,不僅以“唐制”“唐風”“宋制”“宋風”來劃分漢服的各類風格, 還不斷地以文物考據、名物訓詁進行倒推,要求必須與古人的服飾一模一樣,如果不一樣的話,就是不符合形制的“改良漢服”“仙服”“影樓裝”。實踐與理論之間的分離,更是成了世人們看不懂漢服的重要緣由。

《漢服通論》從實踐到理論,為“漢服”言說奠定理論根基

商家制作的仿唐仿五代裙

圖片源自《漢服通論》,左圖雅韻華章漢服提供,模特璇璣,授權使用。右圖璇璣本人提供,授權使用,攝影:甄雨湘。

在寫書的過程中,也時不時會想起當年那些嘲諷漢服的人們說過的話:“漢民族服飾?我就不信你們這些小孩子們真的能夠自圓其說,建設一套與之匹配的漢民族服飾理論。”但是越是有過嘲諷和不解,這件事情對於我來說就更要去做,去完成,去做好。因為我們始終相信,只有漢服這一事物,能夠正面解決漢族沒有傳統民族服裝這一問題。只有與之匹配的漢服理論,才能夠正面反應21世紀發生在中國社會的文化復興現象。最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讓漢服真正成為我們現代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傳統文化復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當代中國人為之驕傲的文化符號。

漢服理論建構之難

懂漢服卻不能唯懂漢服

但說起來容易,真正動筆寫起來卻是格外艱辛。因為我們要做的漢服理論,絕對不是用歷朝歷代的古代服飾史來解釋,更不能用歷史上的文物和文獻來評估,否則現代漢服復興依舊是中國古代服飾的復原實踐和還原實驗。這裡重要的是重新定位在漢民族這一社會實體的民族服飾,注重服飾在民族文化和思想大框架下,結構的演變與傳承,這才是可以為現代中國人所用的漢服,才是可以在一脈相承脈絡下實現自我演化與更新的漢服理論。只有建設完成漢服理論,才能夠為未來漢服活動的發展爭取到更多平等對話的權利和能力。這也是漢服發展歷程中唯一的出路。再難,也絕不能畏懼,更是要咬著牙堅持。

在寫作過程中,也漸漸明白,為什麼迄今為止漢服都沒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因為太難了。這不僅要懂漢服,還不能僅僅懂漢服,一定要跳出服飾本身,才能夠真正地重構這套漢服理論,這個難度要遠遠大於服飾本身的考據與訓詁。在這四年的過程中,我與張夢玥、劉荷花前後看了有近千本書,還有數千篇的文獻,涉及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考古學等諸多學科,從中國古代服飾史、各類文獻、文物的款式訓詁書籍,以及網路上大量漢服愛好者們的研習作品中,尋找到漢民族服飾的共性,以及各類款式的結構演變思路,梳理出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現代化接續脈絡,實現對古代漢服的梳理歸納和現代漢服的傳承發展,最終完成了這本可以呈現給世人的《漢服通論》。

《漢服通論》從實踐到理論,為“漢服”言說奠定理論根基

褶裙、馬面裙、帷裙式抹胸

圖片源自《漢服通論》,重回漢唐提供,授權使用。

我也相信,這本書寫得也許還不夠完美,特別是涉及到命名、演化等內容,更是需要繼續推敲,也許還存在有錯漏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證,畢竟我們的理論功底、寫作能力、視野格局都有限,但我們希望以此書作為現代漢服理論研究的一個開端,讓更多人能夠了解漢服、喜歡漢服、在日常生活和禮儀場景中應用漢服,也期待更多人能夠真正地認識漢服的來處與去處,推動我們的傳統文化獲得新生。讓這源自歷史、基於傳統、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服飾,在現代社會中熠熠生輝,成為現代社會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我們無可推卸的使命與責任。

回首初心

以漢服為載體走出一條文化復興之路

近年來,很多人會發現“國潮”“國風”悄悄在年輕人中興起,漢服、國風音樂、戲腔歌曲、水袖舞蹈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喜愛,成為了傳統文化復興的典型標誌。有很多人也不理解,年輕人怎麼就喜歡了呢?甚至一些媒體追逐而來,紛紛開始報道年輕人的“文化熱”。但是殊不知道,當代的“國風熱”背後,諸多部分都是與漢服復興密切相關。

可以肯定的說,正是漢服的復興,讓傳統節日、傳統禮儀、傳統音樂、傳統舞蹈被更多人所關注,只是這一次它們被賦予了新的名字“國風”!這是因為漢服復興走出的是一條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之路,它充當的就是那個文化符號,讓更多年輕人從這件文化符號開始,不論穿或不穿,都可以輕易的關注到背後的文化內涵,漢服不止是一件衣服,而是文化復興的符號。

《漢服通論》從實踐到理論,為“漢服”言說奠定理論根基

清明節傳統祭祀禮儀祭奠黃花崗烈士

圖片源自《漢服通論》,廣州市漢民族傳統文化交流協會提供,授權使用。

寫書的過程中,我也經常想到2005年時一位普林斯頓大學老師的話,當時他說:“21世紀初的中國經濟崛起到一定程度,它需要一場文化復興。而回首歷史上的文化復興,它都需要一個符號的復興,透過這個符號的復興,帶動整個文化的復興。就像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這裡的復興不是歷史的重搬與復古,而是舊有文化的新生。今天,中國這場文化復興的符號已經出現了,它就是漢服……這個符號的復興不會一帆風順,它需要一批先驅,率先的身體力行去推動它的重生,這個過程步履維艱,這批先驅們更會被公眾們認為是’瘋子‘,但是若干年後,他們會被重新定義。”

這就是當下的漢服復興運動,更是Z世代對於傳統的理解與傳承。換句話說,若想關注並深刻理解Z世代的“國風”潮流,又或是緣何傳統文化復興或在年輕人中開始,那麼還是從什麼是漢服開始瞭解吧。因為,漢服復興的本質不是古裝復原,而是走出以漢服為符號的一條傳統文化復興之路。

《漢服通論》從實踐到理論,為“漢服”言說奠定理論根基

第一屆中國華服日

圖片源自《漢服通論》,第一屆中國華服日演出圖,共青團中央提供,耘耘眾生拍攝,授權使用。

最後,如果問我在寫完《漢服歸來》和《漢服通論》後,我還會做什麼,那就是第三本,是基於2017年我的博士論文《現代社會中的傳統再建構——以漢服復興運動為例》所改編的書籍。也將根據漢服復興18年的成績,進一步明晰漢服復興在當代中國社會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未來又將會何去何從,這將是未來中國傳統文化復興中最鮮明的那個符號,這本書將指向漢服復興的未來。

以漢服為符號,走出新時代的文化復興之路,讓我們的子孫後代能夠真正把祖先的智慧穿在身上,驕傲地跟世人們說,這是我們的文化!這便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於我而言,待到兩鬢蒼白、步履蹣跚時,能夠問心無愧地說:我這一生為漢服復興拼盡了全力,不辱於祖先、無愧於後代,這就足夠了。願古衣今裳,與時偕行。

楊娜 北京

2021年11月

出版資訊

《漢服通論》從實踐到理論,為“漢服”言說奠定理論根基

作者介紹

漢服通論

蘭芷芳兮

楊娜

《漢服通論》從實踐到理論,為“漢服”言說奠定理論根基

法學博士(社會學專業),就職於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兼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理事會員。2006年起關注漢服運動,留學英國期間主創“英倫漢風”漢服社,連續兩年擔任 “漢服北京”社團負責人。2009年在中國文化部批准由第十一屆亞洲藝術節執委會主辦的“民族之花”評選活動中獲得冠軍,並以“漢族之花”名義著漢服參加了藝術節,這是漢服首次與55個少數民族服裝同臺亮相。2009年起,專注於梳理漢服運動的發展歷史與脈絡,在網路上共釋出三版《漢服運動大事記》。2016年出版專著《漢服歸來》,2017年起陸續出版合著《華夏有衣》《華夏禮儀》《華夏節令》,在《光明日報》《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服飾學報》《瑞麗》等期刊發表漢服與傳統文化復興相關文章15篇。2019年起在北京服裝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開設“漢服模特表演”課程。

漢服通論

張夢玥

《漢服通論》從實踐到理論,為“漢服”言說奠定理論根基

歷史學碩士研究生,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服飾委員會委員,“現代漢服”團隊成員之一。2003年參與漢服運動,2005年發表《漢服略考》,為首次正式發表漢服定義。2019年合作發表《從“漢服”到“華服”:當代中國人對“民族服裝”的建構與訴求》;2020年“中國華服日”論壇嘉賓;2020年參與央廣CGTN漢服系列節目製作等。主要研究方向為漢服理論。

漢服通論

漢流蓮

劉荷花

《漢服通論》從實踐到理論,為“漢服”言說奠定理論根基

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服飾委員會委員,“現代漢服”團隊成員。2003年起參與漢服運動,是深圳漢服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和早期活動主要組織者。自學漢服剪裁製作技藝,分享剪裁知識、傳授製作技藝,培養民間裁縫師,並將所學知識上傳網路供網友參考。2005年12月於漢網發表《定(自)制漢服量度尺寸基本體位》,為當代量身定製漢服提供了一個可操作性的體位量度參考規範。2011年編寫《漢服基本形制與裁剪製作》講義;2016年提出“現代漢服體系2。0”,曾七次赴馬來西亞教當地華人漢服剪裁製作。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成員,參與的團隊作品集《中國妝束》《漢晉衣裳》。

大咖跨界推薦

《漢服通論》從實踐到理論,為“漢服”言說奠定理論根基

內頁展示

《漢服通論》從實踐到理論,為“漢服”言說奠定理論根基

《漢服通論》從實踐到理論,為“漢服”言說奠定理論根基

《漢服通論》從實踐到理論,為“漢服”言說奠定理論根基

《漢服通論》從實踐到理論,為“漢服”言說奠定理論根基

《漢服通論》從實踐到理論,為“漢服”言說奠定理論根基

瞭解更多中華服飾文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