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和杜甫誰的文學造詣更高?同樣是寫月亮,你看他們有啥差別?

蘇軾和杜甫誰的文學造詣更高?同樣是寫月亮的詩,你看他們的差別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月亮不僅僅是月亮,更是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它代表著團圓,也代表著鄉愁。古今中外,無數的文人騷客,為月亮寫下了很多不朽的詩篇。

比如,同樣是思鄉,李白寫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以非常浪漫的筆調,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蘇軾和杜甫誰的文學造詣更高?同樣是寫月亮,你看他們有啥差別?

同樣是思念,在張九齡筆下又是另一番味道,他寫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卻共賞月亮。

同樣是思鄉,在王安石筆下卻有了幾分小女生的抒情,“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蘇軾和杜甫誰的文學造詣更高?同樣是寫月亮,你看他們有啥差別?

在文壇,蘇軾和杜甫是兩個著名的文化符號,他們筆下的月亮各是什麼樣的呢?誰的文筆更高呢?下面我們就賞析一下,首先欣賞一下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蘇軾思念弟弟所做的詞。蘇軾弟弟蘇轍也是文學巨匠,與蘇軾感情特別好。某天,蘇軾又思念弟弟,於是他對著一輪明月,心中惆悵不已,藉著酒勁兒,揮筆寫下了這首《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這首詞的上片主題是望月,滿是浪漫主義情懷。開篇“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就充滿浪漫元素。問蒼天,可知歲月!蘇軾這句詞,與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蘇軾和杜甫誰的文學造詣更高?同樣是寫月亮,你看他們有啥差別?

下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更是把蘇軾對月的嚮往之情,向前推進了一步。接下來“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把作者的狂妄不羈,推到了頂峰。

這首詞的下片主題是懷人。伴隨著月光“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蘇軾將詩文從月亮轉到現實中。時間流轉,月還是那個月,可人(弟弟蘇轍)卻不在眼前。

所以,蘇軾寫下“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接著,蘇軾將情感推到頂峰,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願人長久”,表達的是蘇軾要突破時間的理想。而“千里共嬋娟”,是他打通空間阻隔的願望。一句話,就是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與親人相會。而這也是浪漫主義!

相比浪漫的蘇軾,詩聖杜甫的寫月亮的詩,又是另一番風味,下面我們欣賞一下這首《月夜憶舍弟》: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先了解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當時爆發安史之亂,安祿山叛軍揮兵南下,攻陷汴州,山東、河南等多地陷入戰亂。而杜甫的弟弟就在這裡,音信全無。杜甫非常思念自己的弟弟,所以寫下這首詩。

蘇軾和杜甫誰的文學造詣更高?同樣是寫月亮,你看他們有啥差別?

首句“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這句話的重點是“斷人行”,點明瞭戰事頻頻,道路阻隔,音信全無的現狀。

次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這首詩的名篇,“露從今夜白”,是寫景。“月是故鄉明”則是抒情。天下的月亮應該是一樣的,為何故鄉的最明呢?因為故鄉是美好的,是作者杜甫心馳嚮往的地方。

緊接著,“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作者開始抒情,表達出對親人的想念,以及對他們安危的焦慮。

蘇軾和杜甫誰的文學造詣更高?同樣是寫月亮,你看他們有啥差別?

最後一句“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進一步昇華了這種焦慮和想念。

杜甫這首《月夜憶舍弟》的特點是,全詩層層遞進,首尾照應,起承轉合,循序漸進。而且語句嚴禁,對仗工整。比如“未休兵”、“斷人行”,“憶舍弟”,一氣呵成,看起來非常的舒服。

同樣是寫月亮的詩,你看蘇軾和杜甫的差別是什麼?一個是浪漫不羈,另一個是嚴於論述、層層遞進。這不正是蘇軾和杜甫的文風差別麼?

可見,蘇軾和杜甫的文學造詣,幾乎是等量齊觀。一個把浪漫和灑脫發揮到極致。另一個卻是把技術和工整,用現實主義的載體,運用到最好。

一個是倚天劍,另一個是屠龍刀,哪個好呢?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