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阿Q正傳》以少勝多的藝術

《阿Q正傳》是魯迅最重要的作品,代表著中國現代文學的最高成就,發表至今已經100年了。百年來,對它的思想意義和阿Q的典型性討論很多,藝術價值卻很少提及,今天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它獨立的藝術特色。

1

大道至簡

1933年,茅盾的長篇小說傑作《子夜》問世,引起中國現代文壇的轟動。儘管《子夜》存在評論界早已批評的為預設理論服務、結構欠完滿等缺點,但確實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從未有過的長篇小說鉅著,顯現出了茅盾企圖“大規模描寫中國社會現象”的雄心和恢宏、婉美的文筆。這時,右翼刊物《新壘》5月號發文說:“以阿Q傳沾沾自喜,躲在翻譯案頭而斤斤於文壇地位保持的魯迅,不免小巫見大巫了。”其實,這完全是對文學一竅不通的挑撥之言。文學作品的價值是不能以字數多少、書的厚薄為準的。

雖然《子夜》不愧為中國現代文學珍品,但塑造的主要人物吳蓀甫與阿Q沒有可比性。其根本原因是《子夜》即使在“大規模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上有成功之處,但未能像《阿Q正傳》那樣深入到人物的精神機制和思維方式中去,做出類似精神勝利法的概括。“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這樣符合阿Q身份又具有精神勝利法普遍性的概括是不易做出的。岡察洛夫用了那麼多筆墨才寫出奧勃洛莫夫的懶惰,而魯迅只用3萬字就把阿Q刻畫得栩栩如生,他特具的“精神上的勝利法”躍然紙上,足見魯迅的明快與睿智。

1982年8月,在山東煙臺舉辦的“全國魯迅研究講習班”上,陳湧向幾百位學員說:“魯迅即使只有一本薄薄的《阿Q正傳》,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偉大而深刻的作家和思想家,何況他還有那麼多別人難以企及的著作呢?”我作為主持人坐在他旁邊,聽得真真切切。我認為這是行家的見道之論。

高爾基稱讚契訶夫的作品,“能夠使人從現實性中抽象出來,達到哲學的概括”。哲學境界是文學作品最難達到的峰巔。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達到哲學境界,並取得世界共識的,恐怕只有《阿Q正傳》。列夫·托爾斯泰如是說:“凡是偉大的,必定簡單。”“哲學的概括”往往是極簡單的。“簡單”為文章的最高標準。大道至簡。《阿Q正傳》以簡馭繁、以少勝多,為人類貢獻了“精神上的勝利法”,“達到哲學的概括”,抓住了“大道”,所以“至簡”。

2

化繁為簡

魯迅創作《阿Q正傳》,道深而言簡,通俗而深刻。他塑造阿Q這百年不朽藝術典型的文學經驗值得學界思考:究竟應該怎樣觀察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怎樣概括種種人物的精神機制和思維方式?怎樣將其化為活生生的典型形象?這種典型究竟是怎樣引發人們精神反思的?

從主人公的選擇來看,趙太爺、“假洋鬼子”等也都有精神勝利法的表現,魯迅為什麼不以他們為主角,而專以阿Q為主人公呢?

一則因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受壓迫、被侮辱者的自我的消極抵禦,可憐、可悲,令人同情,魯迅對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趙太爺、“假洋鬼子”等的精神勝利法是壓迫者、辱人者的逞兇與顯擺,可憎、可恨,讓人憤怒,魯迅對他們是要痛打的。二則因為阿Q思想單一、直白,能夠以“總算被兒子打了”之類簡單的話表明精神勝利法的邏輯,使人一目瞭然,適合用幽默、風趣的“開心話”形式使大眾接受。言行和想法都擺在明面上,把深奧的哲學變成明瞭的故事。人活到極致,就是“簡單”二字。因而,《阿Q正傳》既是“開心話”式的大眾文學,又是底蘊深奧的哲學小說,做到了既傳播甚廣,又無比深刻。

從體裁和篇幅上看,《阿Q正傳》就顯現出其獨立的藝術特色。《堂·吉訶德》是近70萬字的長篇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更長,達74萬餘字,《奧勃洛摩夫》也有44萬字;《哈姆雷特》則是重頭的大型劇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兩重人格》是中篇小說,但主人公高略德金塑造得不是很成功。而《阿Q正傳》僅僅3萬字的小中篇,卻形塑出引人反思的阿Q的精神勝利法。

確如評論家所說,能夠列入世界名著之林的,絕大多數是長篇,像《阿Q正傳》僅以中篇就塑造出阿Q這樣一個不朽的藝術典型,當之無愧地躋身於世界文學名著行列,實屬罕見。這種以少勝多、簡潔精練的風格,反映出中國式和東方式的智慧,意味著需要超強的概括能力。

3

道深言淺

古語云:“唯得道之深者,然後能淺言。”魯迅1908年在日棄醫從文時,就在《文化偏至論》中提出:“精神現象實人類生活之極顛,非發揮其輝光,於人生為無當。”由此,他開始了對人類精神現象的深入研究,猛攻佛經,潛心古籍,深研歷史,“反省於內面者深”,十年後的1918年,終於深有所得,文學宣言《狂人日記》所概括的“吃人”二字,實質是精神上的相“吃”。1921年12月捧出的《阿Q正傳》,則是對人類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的精神勝利法進行深刻研究的結晶。

把複雜的問題簡易化,以明晰易懂的方式解釋深奧的哲學,正是中國和東方思想家們歷來的傳統。從周易開始,孔孟、老莊闡發各自的哲學都是化難為易的,印度古代宗教哲學家也善於用寓言來形象地說明艱深的哲理。尼采立志用“最纖美的手指和最剛強的拳頭”,“在十句話中說出旁人在一本書中說出的東西——旁人在一本書中沒有說出的東西……”因此,他傾心於格言、警句。作為中國獨特的思想家、文學家的魯迅,在接受尼采哲學深刻影響的同時,又大大加強了本來所具有的中國式和東方式的簡潔、洗練風格,以極其簡易明瞭的藝術方式,形象地表述了人類一種複雜的精神現象與心理弱點——精神勝利法。

精神勝利法,作為一種極為普遍又極難名狀的精神現象,如果用理論形式研究和表述,足可寫成一本厚重的學術專著。倘若把阿Q的生活故事交給一般作家去寫,也可能拉長為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而這樣做,則很難取得《阿Q正傳》這樣的社會效果與藝術效能。唯深於道者能淺言。獨有這種短短的3萬字的小中篇形式,能夠獲得驚雷閃電式的明快、深透的社會警醒效應,並透發出魯迅那種特有的舉重若輕、迅速見效的藝術風格。無論在語言上,還是在結構上,都表現出輕靈、跳躍、活脫的藝術特色。《阿Q正傳》的“簡單”正表現了魯迅高超的概括能力。用現在的新詞彙來說,這是一種“深奧的簡潔”。

《阿Q正傳》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還在於魯迅能夠緊緊抓住小說最主要的東西——精神勝利法進行描述,與此關係不大的情節則大膽省去。各章之間大省略、大跳躍,又富有緊密的內在聯絡。例如,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的開頭一句:“在未莊再看見阿Q出現的時候,是剛過了這年的中秋”,既與第五章末尾阿Q“已經打定了進城的主意了”一句自然銜接,又把阿Q進城的大段過程輕輕一筆省略掉了。如果是別的作家處理,很可能將阿Q這段由幫工到被迫給盜竊團伙充當小角色的曲折經歷,當作至寶大為渲染,寫成頗帶傳奇色彩的故事。然而,這樣寫只能是獵奇而已,篇幅縱然拉長到幾十萬字甚至上百萬字,品位卻大大降低了,而且必定會淹沒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刻畫,喪失了作品最珍貴的思想價值。

魯迅的處理方式與這種平庸寫法迥然不同,開頭省略的阿Q進城經歷,僅在後來追敘阿Q向人們做自我吹噓的情景時就交代清楚了。這樣,只用一小段就取得了“一石三鳥”的奇效:其一補足了這段空缺;其二透過阿Q不高興再給舉人老爺家幫忙的述說,凸顯了他酸葡萄式的精神勝利法;其三透過人們由“肅然”“可敬”到“嘆息而且快意”,再到“不幫忙是可惜的”的心理變化,寫出了眾人的精神勝利法。魯迅這種超越平庸的高技巧、大手筆,出自對精神勝利法的深刻認識與加以突出表現的藝術自覺。

《阿Q正傳》這種輕靈、跳躍、活脫的藝術特色背後,隱含著厚重、沉穩、執著的思想內容與文化意蘊,所以絕不顯得浮飄,篇幅雖短,分量卻重;形式雖簡,“含金量”卻高。以一當十,以少勝多,以創作實踐證明了魯迅一貫堅持的創作原則:“寧可將可作小說的材料縮成sketch,決不將sketch材料拉成小說。”而當前文學界,有些人卻與此相反。實質上,這正是平庸心理的表現。

要超越平庸,就必須克服這種心理,不著眼於作品篇幅的長短、書脊的厚薄,而致力於提高“含金量”。從思維方式與總體構思上,衝出複述他人思想、平鋪事件過程的既定樊籬與精神牢籠,從戰略上獨闢蹊徑、異軍突起、出奇制勝,增強超脫凡俗的創新意識,於練達中顯才氣,幽默中話世事,諧談中道真理,簡潔中見睿智,反映出中國式和東方式的智慧。

關注我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