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為什麼要相生相剋?

五臟為什麼要相生相剋?

稍微懂點中醫的應該知道,五臟對應五行,相生相剋。肝應木應春,心應火應夏,脾應土應長夏,肺應金應秋,腎應水應冬。

長夏,指春夏秋冬換季時,每季的最後18天,共72天。這樣一年就有五季,每季皆系72天,共360天。這一理論主要出自內經。

《素問·太陰陽明論》:“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髒,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

脾不主時,說的就是脾臟不像肝心肺腎四髒一樣,有春夏秋冬一一對應。每季的最後18天由脾所主,這是脾者土也,常以四時長四髒的原因。

有經驗的老中醫經常說,調理身體,先調理脾胃。脾胃是後天之本,受納五穀,轉化為精微,濡養全身。這也是要經常保養脾胃,常以四時長四髒的體現。

五臟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是這樣的,我們先說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這是一個迴圈。對應到五臟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

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對應到五臟就是,肝克脾,脾克腎,腎克心,心克肺,肺克肝,這是相剋的迴圈。

說完了相生相剋迴圈,我們的正題是,五行五臟,為什麼要相生相剋呢?道理其實也簡單,為了平衡。舉個簡單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汽車只有油門可以嗎?答案是不可以。必須有剎車。只會加油,不會剎車,一定會車毀人亡。人都這麼聰明,老天爺當然更聰明。

五行的相生,類似於油門,是動力。五行的相剋,類似於剎車,是為了制動和平衡。這樣,既能走,又能停,才能達到平衡。

單從陰陽來說,其實也是平衡。陽主動,陰主靜。火太大了,當然要用水來滅火。這是陰陽的最根本的平衡。五行也一樣,木生火,火太大了怎麼辦呢?水來克火,達到一種動態平衡。這樣人體才能不生病。一但平衡被破壞了,人就會生病。

有了這樣的動態平衡觀念,中醫治病就大大區別於西醫。中醫的一切治病總原則,就是調和陰陽,達到平衡。模型再複雜一些,就是調和五行五臟,使身體達到平衡。

《素問·六微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

張介賓注曰:“亢者,盛之極也。制者,因其極而抑之也。蓋陰陽五行之道,亢極則乖,而強弱相殘矣。故凡有偏盛則必有偏衰,使強無所制,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而乖亂日甚。所以亢而過甚,則害乎所勝,而承其下者,必從而制之。”

《醫碥》曰:“不足欲其生,太過欲其克。”

五行氣運的亢害承製,是自然界力圖維持平衡的自穩調節現象,機體也需要與外在環境一樣透過自我調節保持相對的平衡狀態,才能維持自身的正常生理活動。

制,就是動態平衡的意思。制則生化,很準確的說明了人想要保持生生不息的健康狀態,內在的五臟六腑和經絡血津一定要保持動態平衡。平衡,才能生長化收藏。不平衡,有亢有不足,就會生病。

相生相剋,本是大自然的造化。我們發現規律,順從規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就會不生病。生了病,我們從相生相剋,動態平衡的角度,補不足,損有餘,這就是中醫的思維方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