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史|中國古代的譯經院

本文轉自:靈隱寺

9月30日是國際翻譯日,每個國家的語言都不一樣,而為了能夠互通交流、互相瞭解才有了翻譯。

在中國歷史上,佛經翻譯對中國歷史、政治、宗教、哲學、藝術和日常生活等諸多領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東漢以來的佛經翻譯是中國翻譯史的開端,也是中國翻譯思想史、理論史的肇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中國古代翻譯佛經的官設機構——

譯經院

譯史|中國古代的譯經院

譯經院多設於宮殿或規模比較大的寺院之中。我國之佛典翻譯工作始於後漢,多領先帝王之保護和支援才能完成。

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譯經院當屬隋大業二年(606)隋煬帝在營建東都時,在洛陽上林園建翻經院

,從長安招徠達摩笈多等人在譯經院中從事佛教典籍翻譯活動,並任命彥琮掌管處理庶務。

譯史|中國古代的譯經院

唐代貞觀二十二年(648),

唐太宗在長安大慈恩寺建造翻經院

,安置玄奘法師從印度取回的佛像、經卷、佛舍利等物。第二年二月,玄奘法師便在翻經院大規模翻譯經典。

唐神龍二年(706),

唐中宗在長安大薦福寺造翻經院,

專供義淨法師翻譯經典。

譯史|中國古代的譯經院

至宋太宗時,法天翻譯出《聖無量壽經》、《七佛贊》等經典,州官上表進奉 ,宋太宗覽表大悅,於是命人在京城建造譯經院,命天息災、法天、施護等高僧在此從事譯經工作。

宋太平興國八年(983),譯經院改為傳法院。當時的很多高僧大德在此從事佛經翻譯工作。這座譯經院的組織相當完備,設有譯主、證義、證文、書字、筆受、綴文、參譯、刊定、潤文等九職,通稱“譯場九位”。又在傳法院西側附設印經院,負責刊行所的經典。

傳法院是北宋的譯經中心,所翻譯的經典幾乎囊括當朝的所有譯經。在《大中祥符法寶錄》、《景佑新修法寶錄》中收錄譯經院所翻譯的經典有一百多部之多。景佑以後的的北宋經典翻譯,由於缺少資料,史料中記載的僅有智吉祥、金總持、日稱、招德、慧詢等高僧在此從事譯經工作。

譯史|中國古代的譯經院

譯經院的九位經典翻譯者,每人各司其職,共同完成經典的考證、翻譯和潤色等過程。

據《佛祖統記》所載:“天息災述譯經儀式,於東堂面西粉布聖壇,開四門,各以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七日夜。又設木壇布聖賢名字輪,曰大法曼拏羅。請聖賢阿伽沐浴(阿伽此雲器,凡供養之器,皆稱曰阿伽,今言阿伽,乃是沐浴器),設香華燈水餚果之供。禮拜繞旋,祈請冥佑,以殄魔障。”

在從事經典翻譯時,九位經典翻譯人員共同合作,方能完成經典的翻譯。

譯史|中國古代的譯經院

第一,

譯主。

譯主正坐面外,宣傳梵文。

第二,

證義。

坐在譯主左邊,與譯主一起評量梵文。

第三,

證文,

坐在譯主右邊,聽譯主高聲誦讀梵文,以勘驗梵文的差錯。

第四,

書字,

書字負責審聽梵文,書寫成華字,這些書寫的華文,多為梵文的音譯。

第五,

筆受,

將書寫成華文的梵音翻譯成華音。比如將梵文“素怛覽”翻譯為“經”。

譯史|中國古代的譯經院

第六,

綴文,

回綴文字使成為完整句子的意思。比如,筆受雲“照見五蘊彼自性空見此”,今雲“照見五蘊皆空”,大率梵音多先能後所,如唸佛為佛念,打鐘為鍾打,故須回綴字句,以順中土之文。

第七,

參譯,

參考兩土文字,使翻譯準確無誤。

第八,

刊定,

就是將文字冗長的經句加以刊削,定取句義,使更簡潔。

第九,

潤文,

僧官在僧眾南向設位,參考詳訂對經文加以潤色。

譯經院中的僧眾在譯經期間,每天沐浴三衣坐具,保持威儀齊整,所需要的四事供養,悉由官府供給。

譯史|中國古代的譯經院

宋代譯經院翻譯經典十分興盛。

據山堂考索曰:“太宗崇尚釋教,置院於太平興國寺,後改為傳法院,車駕亦嘗臨幸。得西域僧法天及天息災、施獲等,取所獻梵書翻譯焉。天息災等並賜紫袍師號,又命文臣潤色其文。是歲天息災等獻所譯經文一卷,詔入藏刻板流行。自是盡取禁中梵夾,俾之翻譯,每誕節即獻經焉。天息災等皆至朝散大夫光祿寺鴻臚卿以卒。自是譯經之盛,後世無比。”

譯史|中國古代的譯經院

譯經院是中國古代翻譯佛經的重要機構,從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歷代的佛經翻譯家都曾組織規模宏大的譯場,邀請高僧大德共同參與佛教經典的翻譯。正是有了眾多的翻經院和高僧們不辭辛苦地翻譯經典,才使我們今天能夠閱讀到內容異彩紛呈的佛教經典。

譯史|中國古代的譯經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