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舞臺 感人故事

去年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有朋友來約我一起去看滬劇《敦煌女兒》,我知道這部戲說的是樊錦詩的經歷,出於好奇,和朋友去了。

極簡舞臺 感人故事

大幕拉開,演員們一一出場,清晰的脈絡,細膩的表演,變換的空間,都在極簡的舞臺上表達得恰到好處,我深深感動在樊錦詩的故事之中、演員們真摯的演唱之中和現場氣氛之中,而當舞臺上出現了其中一位人物的時候,我愣住了,竟然是他,我知道這齣戲裡一定會有他,是的,十多年前我便無比崇敬他。

我一直有去敦煌的心願,在那一片天空下看一看莫高窟的壁畫,捧一捧月牙泉的水,那裡曾有過張大千,有過謝稚柳,還有一位敦煌的守護者,常書鴻。

常書鴻去過巴黎,去過倫敦,去過佛羅倫薩,幾乎走遍歐洲,看過無數的教堂、博物館、畫像和雕塑,那樣的典雅精緻,那樣的華美絕倫。然而真正震撼他的是敦煌,這個古絲綢之路,從北魏到大唐時代佛教藝術聚集的地方,《薩捶那太子捨身飼虎圖》《阿尼陀淨土變》《維摩詰經變》《九色鹿的故事》……當常書鴻見到這些嘔盡了幾輩人心血的藝術結晶的時候,他義無返顧地愛上了這塊土地,他說他總是做著一個夢,那夢裡紫氣生煙,有飄逸的飛天漫天飛舞,有瀰漫著佛香的蓮花清幽祥和。他可以因為初到敦煌,見到佛祖釋迦牟尼誕辰後,香客們將千佛洞擾亂得一片狼藉,而心疼得幾乎掉淚;可以因為整理一些並無多少價值的泥塑,意外地發現了北魏六朝時的寫經,而驚得目瞪口呆;他也可以因為這些壁畫、造像中人物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而瞑思遐想到天明。作為早年敦煌藝術研究所的所長,他與朋友們克服一切困難,將洞窟一個接一個系統地整理編號,將壁畫一幅接一幅細緻地臨摹記錄;清理流沙,鋪甬道,修棧橋……彷彿在他的生命中,只要擁有了敦煌,就擁有了一切。

然而在敦煌,許多東西是要放棄的,而放棄需要的是勇氣。生活極為艱苦,單調漫長且無味。吃的是白水面條,住的是黃泥小屋,睡的是土炕。不會有“笙歌歸院落”那樣的氣派,不會有“燈火下樓臺”那樣的景緻,有的只是風沙彌漫、日落沙稞,還有皇慶寺的鐘聲,陣陣冷風吹過,九層樓大殿簷角響起的鐵馬風鈴的“叮叮”聲。

三危山的陽光或許不是這世間最燦爛的,它照耀著的莫高窟,卻是中華民族千年謂為自豪的莫大輝煌:“敦,大也;煌,盛也,大而盛者曰敦煌”。陳寅恪曾經感慨道:“或曰,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常書鴻堅定地說道:“我不信佛,但是,倘使人生真有來世,我還要守護敦煌,還要做一個敦煌人!”今天常書鴻已經不在了,幸好我們還有一位樊錦詩。樊錦詩很偉大,她成為了又一位守護敦煌的敦煌人,她和常書鴻一樣,都為敦煌而生。

節目結束,觀眾的掌聲雷動,我隨著掌聲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是我最難忘的一次藝術節觀劇,感謝滬劇,感謝《敦煌女兒》。(唐吉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