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的大柳村,古老的柳編手藝在這裡傳承

黃河北岸的原陽縣路寨鄉,有個大柳村,這裡盛產笸籮、簸箕,村上的很多人都有一門祖上傳下的手藝——柳編。

豫北的大柳村,古老的柳編手藝在這裡傳承

柳編技藝,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編織歷史達數百年。據文獻記載,大柳村生長著大片喜溫之柳,稱為箕柳和水荊。採伐加工後,潔白如玉、柔軟如藤、粗細勻稱、色澤高雅,經過新穎設計,可以編織成各種樸實自然、造型美觀、經濟而耐用的工藝品,而盛食物絕無任何的汙染。

柳葉可以入茶、具有清熱、解毒、利尿、平肝、止痛、透疹之功效。

柳製品之興起,源於十七世紀末,明末清初,柳業興旺,柳編制品:笸籮、簸箕等是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手工藝品,在古代,人們是作為主要的生活用品。

豫北的大柳村,古老的柳編手藝在這裡傳承

據村裡老人回憶,早些年,村子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這門手藝,但如今仍在從事柳編的只是一些上了年紀的少部分人,今年79歲的秦國安是村上年齡最長的手藝人。他年輕的時候正是柳編生意的鼎盛時期。

豫北的大柳村,古老的柳編手藝在這裡傳承

“我從小跟俺爹學的這份老手藝,俺爹是跟俺爺學的,俺家就是這麼一輩兒傳一輩兒,傳下了這門老手藝。”

“那時,村子裡很多人都會這門手藝,我們主要編一些簸箕、笸籮和鬥籃子。來買的人絡繹不絕,有的一收就是千把件兒。收的多,做的自然就多,那時,但凡會編的,手就沒有停過的。除了種地,全家十幾口的人的生活全靠這老手藝了。在當時,最好賣的柳編成品是簸箕和笸籮。這兩樣東西,現在很多城市的人大概都不知道是什麼了。”秦國安笑著說。

豫北的大柳村,古老的柳編手藝在這裡傳承

笸籮,就是用柳條編的淺口的容器,一般是橢圓形,也有方形的。早些年,不少農村的住家,會用大笸籮盛放糧食,用小笸籮放些食物和雜物。簸箕則是用柳條編的鏟子形的器具,三面高一面平,有大、中、小三種型號,大的主要用於晾曬食物,小的是放食物或是裝飾用的,中等型號最為常用。過去,在俺們農村,幾乎家家都能用到簸箕。春秋兩季,常能看到農村婦女站在院子裡,上上下下抖著手裡的簸箕簸黃豆,比較輕的豆葉、豆渣顛著顛著就被顛了出去,比較重的碎石子會留在簸箕一邊,經過翻揀,很容易就得到比較乾淨的黃豆了”。

豫北的大柳村,古老的柳編手藝在這裡傳承

2019年大柳村柳編技藝還被列為新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工業成品價格漸低,現代化的生活用品應用愈發廣泛。“買個塑膠盆、塑膠桶,用不了幾塊錢,一樣可以放東西。把豆子倒進脫粒機,轉眼工夫就好了,粒兒是粒兒,穰兒是穰兒,哪還用人一點點兒簸”,秦國安說。

近十幾年大柳村的柳編成品銷量越來越少,還在從事柳編的人也越來越少。“現在村上還在編的也就剩十幾個人了。編一個工夫不少費,但掙得太少了。年輕的有能力的,都出去打工了,我年齡大了,也快編不動了,這老輩兒留下的手藝,已經沒有年輕人願意學了,我就怕這手藝傳到我們這輩人手裡,從此失傳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