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鎮:孤舟獨釣一漁父

如果分別用一個字來形容“元四家”的特質,那麼倪瓚的“迂”字恰到好處,黃公望的“痴”字名至實歸,忽隱忽仕且以繁筆山水被世人所頂禮膜拜的王蒙無疑是要用“繁”字的。與倪瓚、黃公望、王蒙並稱卻不喜與人過多交往的吳鎮,我們只能送給他一個“孤”字。吳鎮性格孤峭、志行高潔,以梅花自比,終生隱居不仕,也不從俗賣畫,而以賣卜為生。他的作品風格古樸天然、濃郁闊遠,筆墨語言極具個性,在元代繪畫史乃至中國整個繪畫史上獨樹一幟。

明朝孫作《滄螺集》記載:“(吳鎮)為人抗簡孤潔,高自標表,號梅花道人。從其取畫,雖勢力不能奪,惟以佳紙筆投之案格,需其自至,欣然就幾,隨所欲為,乃可得也。”吳鎮從來不與有權有勢者來往,與當時的文人墨客也絕少交往。他的畫大多是自畫自題,絕少見同時代文人墨客的題跋。在“元四家”中,其他三家交往甚密,互有詩詞酬答、題跋、賜贈,唯獨吳鎮與他們鮮有往來,除有詩證明他與王蒙交往過外,與黃、倪二人找不到一點交往過的記載,儘管當時黃、倪都對吳鎮的繪畫藝術做了高度的評價。

由於吳鎮性格孤介,深居簡出,少與文士縉紳往來,其畫藝雖高但知名度卻不大,在元明之際的各種著述中,我們很難找到他生平的詳細資料。要不是明朝姚綬、沈周、文徵明等人的推重,吳鎮的名字幾乎就被淹沒在畫史中了。這樣一個人,要靠書畫為生是不可能的。董其昌在《容臺集》中記載,吳鎮與另一畫家盛懋是鄰居,盛懋是當時名氣很大的畫工,帶著金帛前去向他求畫的人絡繹不絕;而吳鎮家冷冷清清、門可羅雀,吳鎮的妻子心裡不平,就取笑他,而吳鎮淡然地說:“二十年後你再看吧!到時候誰還知道什麼盛懋!”後來果然如此。這樣一個對藝術充滿虔敬、對流俗鄙夷不屑的人,安肯拿書畫換錢謀生?於是,吳鎮先是在村塾裡教書課徒,後來到市集上賣卜算命,過著一種在別人眼裡清貧窘迫的日子。

或許因為過於孤傲,吳鎮的一生交往甚少,史料中對他的記載也極少。隱逸和清貧是大家對吳鎮最廣泛的認知吧。直到1981年,在浙江平湖發現了一本《義門吳氏譜》,才解開了吳鎮謎一樣的家世和身世,幾乎完全顛覆了人們以前的認知。據此譜記載,吳鎮並非一介清貧隱士,而是世稱“大船吳”的海運世家的公子。吳鎮遠祖是汝南人,先輩有顯赫的政治背景,其中多人擔當兩宋的臺閣重臣。吳鎮的祖父吳澤是一位抗元將領,參加過鎮守襄陽的戰役,宋朝滅亡後,吳氏家族開闢了以海運為業的謀生之道。後舉家遷往嘉興,在吳鎮的父親吳禾的精心經營下,吳家的航海事業達到了鼎盛,被稱為“大船吳”,其生意一直延續到明初仍興盛不衰。吳鎮雖沒有參與家族生意,但他的父親正是“大船吳”的掌舵者,他怎麼會清貧呢?隱逸,不過是他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罷了。

隱逸生活和隱逸心態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為支撐。吳鎮生活在這樣一個累代富庶的家庭裡,淡泊、低調應該是他作為富家公子的清高,絕非僅僅是隱士的孤傲。在吳鎮所處的時代,有人為了生計順從朝廷做了小官小吏,而那些不願在世俗中消磨年華的文士,有的出家皈依佛門,有的終老山林,也有的在追求超凡脫俗的隱逸生活的同時卻又舍不了對世俗生活中的耳目聲色的迷戀,過著名隱實顯的名士生活。和那些以隱居為託詞,在山林廣築別業、縱情風月的“風流”名士相比,吳鎮是一名真正的隱士。他始終以一顆平常心,過著閒雲野鶴般的生活。無怪乎元代孫作在評論吳鎮的畫時說:“今觀仲圭,隱者也。其趣常在山岩林壑之下,故其筆類有幽遠閒放之情,殊乏貴遊子弟之氣。議者少之,其以此乎?”

吳鎮少年時好劍術,成年後學《周易》,從柳天驥研習“天人性命之學”,研究天、地、人“三才”之道,又學子平術和相學,貫通儒、釋、道三教。《歷代畫家姓氏便覽》中稱其:“村居教學自娛,參《易》卜卦以玩世。”瞭解了他的身世,大家對這種行為就很好理解了,有錢任性嘛,閒著也是閒著,出來客串一下鄉村教師或算命先生,也是一種生活體驗。

吳鎮喜歡凌寒孤傲的梅花,每以梅花自比,在自家周圍遍種梅花,自樂於其間。他還自號梅花道人、梅道人、梅花和尚、梅沙彌。宋元時期,以“道人”為號似乎特別流行於文藝圈,例如蘇東坡號海上道人、黃庭堅自號山谷道人、米友仁自稱懶拙道人、趙孟頫別號松雪道人。晚年的吳鎮思想由道向佛靠攏,經常去魏塘鎮大勝、景德、慈雲寺與僧人談經論佛、吟詩作畫,可行、松嚴和尚、竹叟、古泉講師均與吳鎮私交甚厚。吳鎮有一幅《漁父圖》的署款是“梅花道人書於武塘慈雲之僧舍”,他甚至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叫“佛奴”。

68歲時,吳鎮作畫開始以“梅沙彌”署名,“沙彌”為梵語音譯,在《釋氏要覽》中解釋為“此始落髮後之稱謂也”。也許那個時候的他已經斬斷了所有塵緣,正式削髮為僧了。吳鎮晚年的書畫,多留下詩跋,全然都是遠離塵世、不食人間煙火的釋者情懷。這個在江湖中悠遊了一生的孤獨隱士,最終在佛門找到了終極的依託。公元1354年,75歲的吳鎮長離人間。在臨終前,他為自己選定墓址,並親書碑文“梅花和尚之塔”。

作為元代文人畫家的代表,吳鎮的修養是多方面的,在詩歌、書法、篆刻、繪畫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單繪畫方面,他山水、梅竹、人物無一不精,而奠定他在畫史上的地位、使他名列“元四家”之一的乃是他的山水畫。吳鎮畫山水喜用溼墨,無論是山、樹、水,還是小船、漁父、房屋,均如沐浴在水中,從而更有咫尺千里之趣,營造出一種悽清、幽曠、寂寥的藝術氛圍,給人以“墨色淋漓幛猶溼”的感覺。吳鎮與許多山水畫大家一樣也提倡墨戲、士氣、逸氣,創造了極富特色的文人山水畫,使元代畫壇大放光彩。

吳鎮生平喜好畫竹與梅,但影響最大的還是漁父圖,著名的作品有《洞庭漁隱圖》《漁父圖》《秋江漁隱圖》等。漁父是中國哲學裡非常特別的一種文化符號,姜子牙渭水直鉤垂釣,屈原投江前漁父對答,嚴子陵退隱後釣臺遺風……漁父代表著一種遠離濁世、不問功名的悠然自得,在魏晉之時,多出現於山水詩中,一直到唐宋成為了固定的人物形象。在吳鎮之前,張志和、荊浩、許道寧等人就以漁父為主體作畫了。吳鎮畫漁父,與其他畫家有所區別。例如同時代的黃公望、王蒙等人的漁父圖,常常透著一絲傷感和消沉,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仕途失意、人生坎坷造成的。而吳鎮本來就絕意仕途,無慾無求,所以他的漁父圖就多了一種灑脫、一種超逸之感。

在吳鎮的畫面上,超然脫俗的漁父駕一葉扁舟,或垂釣、或泛舟逍遙於開闊水面之上,在安靜樸素中透出一股生命的力量,這力量穿透繁複喧囂的紅塵,更接近生命的本真。吳鎮筆下的漁父形象是模糊的,只能約略看出五官眉目,但給人的印象卻是深刻的。他在作品中把自己化身為畫中的漁父,並透過漁父這個象徵性的形象來傳遞自己淡泊名利、放浪隱逸的思想狀態。

遍觀中國書畫史我們會發現,很多像吳鎮這樣有成就的大書畫家,在當世的影響力往往非常小,小到讓人無法理解,但在其百年之後,卻被後人頂禮膜拜,大放異彩。因為真正高雅藝術的內在力量會穿透歷史,影響到後人。明末泰昌元年,當地官紳籌集款項為吳鎮重修墳墓,一代宗師董其昌為其題“梅花庵”匾額,著名文學家、畫家陳繼儒特意作《梅花庵記》紀念之,一時盛名無二。這時候,吳鎮已經去世265年了。他生前絕對想不到自己死後會有這樣的殊榮。當然,對於生前淡泊名利遠離世俗的吳鎮來說,這一切不過是淼淼江湖上飄過的雲煙罷了,他依然是那個浩渺煙波中孤舟垂釣的漁父。

吳鎮:孤舟獨釣一漁父

若喜歡,請點個在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