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聲和抽象派油畫的光色與化境 李建東畫評 南通油畫名家

人與世界的無限性:吳聲和的“風景”線

李建東

吳聲和抽象的油畫,很難用同樣是抽象的語言去解讀;抽象的語言,還可以在接受主體的大腦中還原成生動可感的影象,而抽象的油畫只有藉先在的經驗去閱讀,就像西方哲人稱藝術批評是一場心靈的探險一樣,走進吳聲和用油彩鋪就的別樣的世界,也無啻於一場風景獨具、奇象萬千的心靈探險。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的光色與化境 李建東畫評 南通油畫名家

吳聲和2020

“上帝死了”,隨著尼采的一聲棒喝,法國的兩位青年馬蒂斯、弗拉曼克在巴黎創立了反叛正統的野獸畫派。他們比其前輩塞尚與高更走得更遠,用強烈的色塊、奔放粗野的線條、扭曲誇張的形體,來表現對如此客觀世界的純主觀感受。一百餘年過去了,當今世界的不確定性和多變性,促使造形藝術家重新審視人與世界的關係。人生的有限性,反而奠定了人心的無限性和審美意識與審美方式的無限性。人心的無限性,在於其對有限人生超拔的想象力,當一旦訴諸幹審美想象和審美形式,有限的人生便賦予了無限的可能。吳聲和的表現主義油畫創作便是如此。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的光色與化境 李建東畫評 南通油畫名家

吳聲和簡介

window。DATA。videoArr。push({“title”:“吳聲和抽象派油畫”,“vid”:“c3311ahmhrk”,“img”:“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ls/0/14235379721_640480/0”,“desc”:“”})

祛蔽

潛入吳聲和的世界,乍一讀來,似乎是對比式色塊的無序疊加,給予常規式閱讀造成相當之困窘。然而,潛下心來,驀然進入到另一番眩目而驚心的世界。似魚、似海馬、似珊瑚、似絃琴、似樹椏……。又似乎什麼都不是。一切物體皆處於漂浮狀態。但我們又分明看到左上角的一方黑暗,而且緩緩地向相反方向褪去。唔!“劍膽琴心”,胸中豁然一亮,那劈開兩爿赭色之門的三絃琴,不正是穿越黑暗的歌吟嗎?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的光色與化境 李建東畫評 南通油畫名家

誕生 吳聲和油畫 抽象畫

探尋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祛蔽與敞開永遠是解讀人類存在的有效途徑。人即物,物即人;是說人與萬物的對應關係。生命由綠色組成,當生命一旦感應到自我存在,就在對立統一中完成了生命個體運動的第一站:對自我和他我的能動區分,並以“物件化”的形式確立屬人的詩意之存在方式。這幅作品以簡潔的綠、紅兩大色塊,在光線逐漸明朗的漂移中,展現著大自然之於其間萬物生命的兩大主題(作品二)。綠色,代表廣泛意義之生命,是代表萬物有機與無機生命的活動背景。紅色個體似人,也似其他與人共生的各式動物。抑或什麼都不是——萬物皆非。然而,給予我們的視覺衝擊力,恰恰在於似與不似之間。一切可動可變之“原生態”,正是畫家對萬物變動不居,卻予之以能動定義之矛盾心境的最好描述。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的光色與化境 李建東畫評 南通油畫名家

自然與人 吳聲和作品

個體的夢境與幻覺,永遠是藝術家在扭曲、變形中追尋一種別樣的“真實”。如果說西哲亞里士多德說過“詩比歷史更真實”,那麼追求超現實的藝術,無疑就是以變形的物理世界達到對真實的想象世界的詩意追求和吶喊。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畫家達利的名作《記憶的永恆》,那疲軟的時鐘、累死的戰馬,展現了一幅弗洛伊德式的阻隔乃至解脫現實的夢幻場景,此場景以祛蔽的形式表現一種本真/本質的現實——超越現實的現實。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的光色與化境 李建東畫評 南通油畫名家

吳聲和自畫像

這裡要談一幅畫家的自畫像。最熟悉的也是最陌生的,最陌生的抑或也是最熟悉的。畫家擅畫自我,不在於外形的惟妙惟肖,而在於內在的祛蔽——將不可抑或難以言說的內容表現出來。比如著名的梵·高自畫像,以多幅並寫實的方式將一代憤世嫉俗的孤獨者描繪得淋漓盡致。作為一介人民教師的吳聲和走上了領導崗位,管理與監督一個經濟強市的文化與教育工作。他自身的文人氣質與領導風範,在某種砥礪和制約下頡頏前行。他筆下的“自我”,是雖變形卻真實的自我(作品三)。碩大的深藍色鼻翼,與周邊深灰色臉龎頗為不協調。臉面為什麼是灰色的?鼻子為什麼是藍色的?加之帽子又為什麼是紅色的(畫家從未帶過紅色的帽子)?我們都無需用有限的語言去描述它;總之很“像”,卻又很“不像”。可能是一種象徵,也可能是一個隱喻。而更弔詭的是畫家那雙藏在鏡片後面的雖不大卻閃亮如炬般的眼睛,與同樣泛著超越暗底之亮光的嘴唇—— 一幅萌芽邊框的嘴唇。似乎從某個側面暗示這位辛勤“園丁”出身的藝術家的某縷情思、某種企盼,抑或某個求而未得的嚮往……。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的光色與化境 李建東畫評 南通油畫名家

吳聲和自畫像

寫實耶?虛擬也?夢幻也?在有限的方寸之地,不吝色塊的疊加與重擊。特別對自我的追思與拷問,只有無情之祛蔽,方能向整個世界有情之敞開。

敞開

向自我敞開,向世界敞開。任何向世界敞開的藝術家,也同時向自我敞開。現代派藝術,是與現代社會的畸形發展有著緻密的關係;屬人的世界不在,即如卡夫卡筆下變成甲殼蟲的戈爾高裡(《變形記》),人已被異化為“非人”。吳聲和筆下的鵜鶘,已經完全喪失了以前的英姿與朝氣,一個個垂首縮頸;分明背後的蘆葦和殷藍色的湖水,已作為背景之存在,不再對它的“子民”具有任何滋養的活力(作品四)。葦葉,還是那片葦葉;湖水,還是那泓湖水。但鵜鶘的精氣神兒,尤為“落湯雞”似的與理應活命之水之隔膜,充分顯示當下人與所居之生態環境的緊張關係。這是一幅在總體表現主義創作中鮮見的現實主義力作。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的光色與化境 李建東畫評 南通油畫名家

疲倦的水鳥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

生態環境的驟變,與物化物慾的重壓,都使得殘微菲薄之人的侷促、擠壓與變形。風暴來襲,萬物難留;狂飆敗葉,真偽莫辨(作品五)。這幅“風景”,如未細讀,似乎忽略了人的存在。然,變形了的男女老幼已裹脅於其間。如不留意,還真以為是幅滴著血水的“虐風狂怒圖”。綠色的基調,紅色的血滴,古今中外混雜的人像,長髯短髭;以及高冠博帶,吟嘯吶喊。但人在迷離恍惚中,且總體神態平靜舒緩。與上述猥瑣的鵜鶘不同,畫意深蘊於自然變局之中,是危難中之平靜敘事,是畫作中之“含著眼淚的微笑”。並以此表現一種不動聲色之關注人類生存困局的“問題意識”。

向心靈敞開,向抽象的藝術表達敝開。色塊與線條,始終是美術創作的生命。特別是前者,更是表現主義賴以“表現”的呼喚與吶喊。淒厲與騷動,主調與副歌,充盈與留白,林林總總的藝術精神無疑是相契相通的。吳聲和的色塊運用,不排除造成必要必須的讀解的困難;對“困難”的短暫“稽留”有利於具有開掘與提升意義的二度解析,在敞開的逶迤長途中,與觀審物件建立深層次的“對話”關係。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的光色與化境 李建東畫評 南通油畫名家

吳聲和抽象畫作品 狂風下的人

明朗的色塊只有在晦暗的背景下,方能彰顯其非凡的衝擊力和獨有的視覺效果。由白及黃及中黃及嫩綠及深綠,並襯托之於茫茫的暗夜之中(作品六)。每個色塊單元,好似在貶骨夜風吹拂下悽苦飄曳、瑟瑟發抖,給人一種極不穩定的感覺。無標題、無故事,甚至也放逐了意義,而審美效果則十分強烈。另一幅同樣是塊狀色彩的堆積,仍無標題,卻有“故事”。因為在疑似叢林海灘旁,有疑似海馬的形狀、疑似禿鷲與疑似馴鹿疑似……的形狀(作品七)。“疑似”本身,成為想象美學的給養。“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還要廣闊的是人的心靈。”(維克多·雨果)敞開的心靈就是無限的世界——無限審美的世界;或是寫實之筆法所難以達成的更為自由、遼闊而廣袤的世界。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的光色與化境 李建東畫評 南通油畫名家

撕裂 吳聲和油畫抽象派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的光色與化境 李建東畫評 南通油畫名家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作品 《沙灘與物》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的光色與化境 李建東畫評 南通油畫名家

吳聲和油畫 抽象畫 人物肖像 為什麼?

對於這個世界之“逼視”,導致另一幅佳作的誕生。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幅規範的表現主義作品。同樣是一幅人物肖像,凝聚的雙目、直挺的鼻樑、怒而不威的薄唇……,或更符合寫實的藝術效果。而蠟黃的面孔與鼻孔右翼下側明顯的血痕,特別是大小不一和略顯憤怒的雙目,以及左側劍眉彷彿被削去一半之凜冽峭拔,分明是位命運乖蹇、盛怒填膺之自殘者的形象(作品八)。故事隱匿於背後,或根本就不需“故事”,殘缺之形象本身即是故事。真乃怡紅快綠、風刀霜劍,在敞開的世界裡,即便殘缺,即便朦朧,即便多義抑或“無義”,都推助審美情感與審美想象以達到儘可能不留遺憾的極致。

色與光

記得一位作家說過:“我要光!”而對於吳聲和來說,“色”與“光”同等重要。色,是光的襯托;光,是色的效果。任何一個流派的藝術家都不排除用心靈之光照耀畫布之光。可憐的梵·高也正是如此。他短暫的一生,追求畫面之光,更追求生命之光。那幅用淚水血水浸泡過的著名的《星月夜》,可予以深層之闡釋:作品的整個畫面被一股洶湧動盪的藍綠色激流所充盈、吞噬。旋轉、躁動,捲曲的星雲,使夜空在詭異中變得超常活躍,脫離了現實場景,反映天才畫家那躁動不安的情感和細膩而瘋狂的幻覺世界。這種“人類情感”恰如歌德所說:“要是隻能表達自己一點點主觀的熱情,他是不配成為詩人的。只有當他能夠駕馭世界和表現世界的時候,他才是詩人。”嚮往光明、傲岸孤高且不向現實屈服的梵·高正是這樣一位具有詩人氣質的世界級畫家。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的光色與化境 李建東畫評 南通油畫名家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作品 飄移

色彩,是客觀存在的,更是主觀反映的。情緒低落,看周邊是昏暗的;情緒亢奮,發現圍繞自己的環境竟如火焰般燃燒;喜慶,固然想到大紅;而喪禮,一定與白、黑二色有關。然而,印象派與表現主義畫家卻不或不完全如此看法。打破常規的認知閾限和視覺規範,反而更有利於抒發深層次的情感和多維度的意願。中國傳統文論中之“反常合道”正為此理。吳聲和筆下的色塊堆積,多是在既無可尋覓動力之源卻又無不處於劇烈運動之中的背景下完成的。易言之,他揮斥畫筆,是在無指向、無意識的忘我狀態下完成全部創作的。因此,只看到劇烈翻飛旋轉著的各式色塊,而難以尋覓到時時此物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流向—— 一切憑藉自然。只有無影無蹤的自然為可視可感之物立法,而不可能可視可感之物為無影無蹤之自然立法。具象之如在抽象之大自然面前永遠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他之黃綠色塊之翻轉(作品九)、紅黃藍三原色之交迸撞擊,有白色、綠色、黑色等輔助色彩在陣痛和劇烈翻騰旋轉之後的誕生(作品十)……。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的光色與化境 李建東畫評 南通油畫名家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作品 震顫

這種純色塊與色塊碰撞組合的衝擊力,即便在表現主義的作品裡也是罕見的。可見畫家內心深處的急切與企盼,尤如梵·高的《星月夜》、《向日葵》,蒙克的《吶喊》,由表現到印象,由印象到表現,在色塊追加堆積和變形誇張的追思回憶中,強化著對主觀世界的無限探究和對客觀世界的無限嚮往,透露並傳遞著光明與自由的訊息。這在吳聲和的另幅作品中闡釋得更為貼切:一尾海魚在深水緩緩而愜意地遊動,伴隨它的是一道光,一道奪目攝魄、映照自身美麗輪廓的光——雖是深海,陽光穿透厚厚的海面幾無可能;但這是畫家心中理想之光,給人及浩瀚之大海以無限的溫暖。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的光色與化境 李建東畫評 南通油畫名家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作品 蘇州河

簡單之複雜、雜多之統一,是表現主義畫派之藝術追求。反觀吳聲和的創作歷程,可謂苦心伴青燈,提重而就輕,從而到了駕輕就熟之化境。他很少創作現實題材的作品,即便偶爾為之,也有著濃郁的印象派的印痕。他筆下再熟悉不過的夜上海,並不刻意於地標式的外灘和以“東方明珠”與“上海中心”為核心的陸家嘴樓群,而只選擇古老的蘇州河及河畔孤廈那靜謐而閃爍著粼光的倒影(作品十一)。倒影搖曳的曲線完全彌補了創作物件其真實性之不足,反而激發受眾以更為緲遠的聯想:緊張的動感霎時間變成了舒緩的靜態,白日的俗世格殺變成了永夜的安謐祥和……。再不必為現實世界的萬丈紅塵所包抄,從而飛身進入另一道形而上卻“柳暗花明又一村”,且有後勁兒的風景線。

(作品:1。誕生;2。自然與人;3。自畫像;4。疲倦的水鳥;5。狂風下的人;6。撕裂;7。沙灘與物;8。為什麼?9。漂移;10。震顫;11。蘇州河)

吳聲和抽象派油畫的光色與化境 李建東畫評 南通油畫名家

吳聲和抽象派繪畫系列

作者簡介:李建東,原籍山西晉城。南通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導。從事文藝美學研究。兼中國文章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外文論學會、中國新文學學會、中國閱讀學研究會理事,南通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本期編輯 夢達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