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雲影共徘徊——讀《唐詩三百首》有感

我從何時喜歡讀唐詩的,已記不清了。上初中時,一本薄薄的《千家詩》,讓我愛不釋手,但對其中含義卻懵懵懂懂。

高中畢業後,我開始了漫長的打工生活,但讀書讀詩的習慣沒有改變。那年在北京打工,閒暇時間逛書攤,被一本藍皮的《唐詩宋詞元曲各三百首》深深吸引。我翻看了一遍,便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這本書一直陪伴著我。讀這本書時,發現不少詩晦澀難懂,許多典故也不知所云。二零零五年,我因事在邢臺住了些天。晚上在小黃河的岸邊書攤上,看到了一本帶註解賞析的黃皮《唐詩300首》,書很舊,但我還是迫不及待的買了下來,從此對唐詩的理解大大加深。

隨著對《唐詩300首》愈來愈多的瞭解,我從詩的字裡行間,看到了詩人們心中流露出的喜怒哀樂:。《唐詩300首》就像一個藏滿五光十色寶貝的寶庫被開啟,讓人驚歎、感慨、讚賞、同情……。

‘李白、杜甫的詩在初中課本中早就讀過。總以為李、杜名氣那麼大,那他們在當時的社會上,一定也是風光無限的。但在讀了《唐詩300首》中他們的詩,才發覺和自己內心的想象,相差著十萬八千里。李白杜甫空懷一腔報國之志,卻得不到朝廷的賞識,只能顛沛流離地度過自己的一生。受盡磨難,初衷不改。“艱難苦恨繁霜鬢”的遭遇,沒有磨滅他們的報國之志,更沒有失去“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樣可貴的氣節。有時我在想,苦難的生活對李白杜甫來說,是幸還是不幸?正是由於這不幸的生活,才使他們寫出了“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等等,這樣千古不朽的名篇名句。他們的詩激勵著一代代人積極的生活。假設李白杜甫仕途順達,高官得坐駿馬任騎,他們還能為世人留下那麼多讓人津津樂道的詩篇嗎?他們用自己的不幸換來了千古傳誦的詩句,換來了後人衷心的同情和愛戴,換來了他們當之無愧的“詩仙”“詩聖”的光榮稱號。梅花香自苦寒來,此言不虛。

賀知章在唐代詩人中算是仕途比較暢達者,但他寫的詩,傳世之作非常少。《唐詩300首》中賀知章的簡介最後是這樣寫的“其詩今存二十首,多祭神樂章和應制詩”。是啊,繁冗的事務,官場的應酬,佔去了他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沒有那個氛圍和靈感,怎能寫出令人欣賞的詩篇來?賀知章寫就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是他八十多歲辭官回鄉後所作。並且詩成後的第二年,就離開了人世。《回鄉偶書》是他用生命鑄就的絕筆!賀知章作官幾十年,沒寫出幾首傳世之作。但在辭官的當年就寫出了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名篇,這不是很能說明問題嗎?

詩人元稹做官初期,“因遇事敢言,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貶為冮陵參軍。後轉而依附宦官,……”從此青雲直上,甚至還作了宰相。對於他這種“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投機作法,人們頗多微詞。然而人都有其兩面性,元稹對他的亡妻韋惠叢的感猜卻令人非常感動。元稹悼念亡妻的詩《遣悲懷》,每每讀來,總令人不由發出一聲感嘆。“顧我無衣搜盡篋”,妻子對他是多麼體貼。“泥他沽酒拔金釵”,又表現了妻子是多麼的賢惠、溫柔。“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妻子又是多麼的勤儉持家,和元稹過著“百事哀”的日子,卻沒有一絲怨言,有的只是對丈夫無盡的愛憐。真情實感最能打動人,不是深切的思念,不是痛徹心扉的依戀,又怎能寫出這催人淚下的悼亡詩?

劉禹錫和劉長卿兩位大詩人,是值得人們尊敬的倔強老頭。都鬍子一大把了,看慣世態冷暖,歷經無數波折,卻仍是初心不改。劉長卿在《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詩的結尾寫道“今日龍鍾人共老,愧君猶遣慎風波。”劉長卿吃盡苦頭也決不和那些口是心非的傢伙同流合汙。做人能夠始終保持初心,是多麼的難能可貴啊。

劉禹錫更是把耿直做到了極致。他參加王叔文改革集團,改革失敗後遭貶。多年後,在正直大臣的舉薦下,他重又回到了京城。他看到久別的朝堂上,多了好些趨炎附勢之徒,心中自是看不慣。於是,他去玄都觀觀賞桃花後,寫就一首詩:《遊玄都觀》。仇視劉禹錫的權宦,從此詩中嗅出了諷刺他們的味道。於是想方設法向皇帝告他的狀,結果劉禹錫再度遭貶。劉大人啊劉大人,你遭了那麼多年罪,咋還學不乖呀?你這不是楞往槍口上撞嗎?你咋就不能學學元稹,看人家,吃一塹長一智,從此飛黃騰達。

然而,是金子總會發光,是人才總有人欣賞。同情他的同僚沒有忘記他,多年後,經正直的元老大臣裴度向朝廷力薦,劉禹錫終於又回到了久別的京城。以前那些得勢的權宦或失寵或死去,都如過眼雲煙不見了。步入老年的劉禹錫,懷著複雜的心情重遊玄都觀,寫下了“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這樣不屈不撓的詩篇。劉禹錫就是這樣剛直不阿,表明了他絕不向守舊勢力妥協的決心。

詩人劉禹錫就像一塊有稜有角的大青石,雖飽經風吹雨打,依然保持著他稜角分明的堅韌本色。劉禹錫參加的改革雖然失敗了,但仍受到後世人們的尊重。寫到這裡,不由想起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公,歷史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劉禹錫在寫下《重遊玄都觀》後,曾堅定的說:“不怕再次被流放。”鄧公一九七五年復出後,也曾義無反顧的說:“不怕第三次被打倒。”他們就是這樣痴心不改,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為國家為百姓著想,而不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不能因為怕丟烏紗帽,就前怕狼後怕虎不敢做事。劉禹錫參加的改革失敗了,令人遺憾。而鄧公領導的改革,卻獲得巨大成功。國家隨之強盛,人民隨之富足。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在這個偉大的時代。

讀《唐詩300首》時,我很敬佩詩人韋應物。他雖位居高位,卻並沒有忘記底層老百姓的疾苦。韋應物歷任滁州、江州和蘇州刺史,長期為官並沒有使他麻木不仁。他在《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詩中寫道“……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自己居住在華麗的官所,卻還能想到轄區內的老百姓,他們的生活是否安康?他在《寄李儋元錫》的詩中寫到“……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身多疾病恐不能勝任刺史的工作,常想著解甲歸田。看到轄區內還有逃荒要飯的,就覺得愧領朝廷的俸祿。一個封建社會的中級官史,能說出這樣關心老百姓疾苦的良心話,多麼難能可貴!這樣的為官作風,就是在今天也是不過時的。

人們都知道王唯、孟浩然是寫隱逸詩的高手。“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多麼悠閒的生活,多麼優美的環境。然而隱逸的生活真的那麼美好嗎?細品`王維的詩,閒適中總透著一股寂寞、孤單和煩惱的氣息。偌大的山林,孤獨的詩人只能與花、鳥和泉水為伴。長此以往,該是多麼的無聊。“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看來王唯是在朝中不如意,才產生了退隱的想法。王唯的幾次隱居都是有原因的,並不是真的心甘情願想歸隱。

再看孟浩然,他在《臨洞庭上張丞相》一詩中寫道:“……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想入仕的心情是多麼迫切,只是因為後來的詩“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惹惱了唐玄宗,才徹底斷了他入仕的路。不得已,才歸隱山林。《唐詩300首》中孟浩然的簡介最後這樣寫道“後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歸隱之路半途而廢。其實有誰真願意過那種“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和“澗底來荊薪,歸來煮白石。”那樣寂寞清苦的隱居生活呢?

韓愈也是一個讓人敬重的大詩人。他兩次遭貶,一是請求朝廷減免遭遇大旱的百姓的賦稅;另一個是諫阻皇上迎佛骨。兩次被貶都不是因為個人的利益,全是為了百姓和社稷。韓愈在《八月十五贈張功曹》詩中,寫了張功曹的牢騷和埋怨“……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似藏躲。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溼蟄燻腥臊‘。……”貶謫之地多麼偏僻荒遠,他們遭受了那麼多不公正的待遇,但韓愈仍然保持著樂觀的態度:“……我歌今與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它,有酒不飲奈明何?”後來,在裴度等大臣的舉薦下,韓愈重又回到朝廷。他這種為民請命,不惜冒殺頭之險的大無畏精神,就是現在看來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唐詩300首》裡,還有好多詩人值得大書特書,可惜篇幅有限,不能一一道來。這本書就像一位面色冷峻沉默寡言而又睿智的老者,剛開始接觸時,讓人望而生畏。及至走進他的內心,與它親密接觸交談,才發現他又象是一個飽經滄桑的健談的老人,他的想法與見解令我受益匪淺。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朝朱熹的這首詩用來比喻《唐詩300首》當之無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