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杯邀奶狗,對梅成三人

虛極子按:梅瓶上鷗鷺忘機,酒中人渾已忘言。

文化涵化

指的是不同文化在互相接觸時所發生的內化現象,這一程序包含接受、綜攝、創造等諸多階段,文化藉此攝入外來因素以豐富自身。文化涵化既區別於文化對抗,又區別於文化同化,它是一個潛移默化地對外來文化、異質文化系統性吸收、改造和重建的過程,同時它還是一個對本土文化進行重估、反思和改造的過程。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波斯細密畫聖手

阿巴西

在其作品裡描繪的器物就完美地體現了東西方藝術的涵化交流。

舉杯邀奶狗,對梅成三人

▲ 雷扎·阿巴西《葡萄牙青年圖》,1634年,紙本水彩描金細密畫,14.6 x 19.2 cm

美國底特律美術館藏

阿巴西的這幅《葡萄牙青年圖》描繪了一位歐洲人打扮的年輕男子,正倚著錦緞靠墊,拄著青花梅瓶,將手中的一碗美酒遞與汪星人——

舉杯邀奶狗,對梅成三人

。秋風瑟瑟,草木蕭疏,

梅瓶上鷗鷺忘機,酒中人渾已忘言

舉杯邀奶狗,對梅成三人

▲ 梅瓶

梅瓶

作為瓶式之一種,因其口小僅能容一枝瘦梅而得名。梅瓶瓶體修長,小口,短頸,豐肩,肩下漸收斂,圈足,有的附蓋。

梅瓶這種貯酒器濫觴於隋唐,流行於兩宋

舉杯邀奶狗,對梅成三人

▲ [唐] 白釉梅瓶,高42.5釐米,口徑9釐米,底徑17.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梅瓶這一稱謂至晚清方才出現,宋明時稱之為“

經瓶

”。當時的講經制度派生出一種

講筵用酒

的特殊文化,“經宴”上使用的酒瓶被稱為“經瓶”。另有一種解釋認為,經瓶的“經”,原意為南北,可訓為

修長

,經瓶之名重在用“經”字道出這種瓶型深細長腹的基本特點。

舉杯邀奶狗,對梅成三人

▲ [北宋] 定窯白釉刻花花卉紋梅瓶,高37.1釐米,口徑4.7釐米,足徑7.8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舉杯邀奶狗,對梅成三人

▲ [南宋]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梅瓶,高31.7釐米,口徑4.6釐米,足徑9.6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早期梅瓶繼承了前代的婉約清雅,造型高挑。下圖這隻故宮收藏的

鈞窯梅瓶

端莊秀麗,工匠在天藍色底釉上隨意揮灑紫紅斑塊,宛若霞飛鴻影,如詩如夢。鈞窯中梅瓶本已屬罕見,更為難得的是這隻每瓶保留了

瓶蓋

,令今人得窺梅瓶之全豹。

舉杯邀奶狗,對梅成三人

▲ [元] 鈞窯天藍釉紫紅斑梅瓶,通高39.3釐米,口徑3.8釐米,足徑7.2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當然,

元代梅瓶最大的變化在於將景德鎮的青花工藝引入進來

,瓶肩也變得更加壯碩豐滿,這樣既能增加器物容量,又能為青花裝飾留下更廣闊的施展空間。波斯細密畫中的那隻青花梅瓶,不論是造型還是青料色澤,都更接近於元青花。

舉杯邀奶狗,對梅成三人

▲ [元] 景德鎮窯青花雲龍紋梅瓶,高41.6釐米,口徑6釐米,足徑1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梅瓶除了傳統的圓形之外,尚有

八方形

的爆款,這也是元人的大膽創新。

舉杯邀奶狗,對梅成三人

▲ [元] 景德鎮窯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高46.1釐米,口徑6.2釐米,足徑13.4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時梅瓶的器型從瘦長秀麗演變為肥矮豐碩

,並由便於攜帶的日用瓷漸變為室內陳設瓷,馬背民族的發揚蹈厲不再,農耕民族的四平八穩又重歸美學舞臺的C位。

舉杯邀奶狗,對梅成三人

▲ [明永樂] 景德鎮窯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高28.5釐米,口徑4.8釐米,足徑11.3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舉杯邀奶狗,對梅成三人

▲ [明嘉靖] 霽藍釉梅瓶,高27.4釐米,口徑3.8釐米,足徑8.6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舉杯邀奶狗,對梅成三人

▲ [清康熙] 霽紅釉梅瓶,高24.2釐米,口徑3.4釐米,足徑7.8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舉杯邀奶狗,對梅成三人

▲ [清康熙] 青花枯枝花鳥紋梅瓶

觀復博物館藏

梅瓶在後世成為眾人為之傾倒的審美典範,但實際上梅瓶上大下小的器型本身是反常規的,作為容器它放置不穩,容易傾覆。那麼,古人為什麼會偏愛這種形狀的酒瓶呢?咱們下篇繼續探秘梅瓶的中外交流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