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酒器的人文魅力

當你遇到尊、爵、觶、觥、壺、卣、斝、罍、觚……這些字,你認識嗎?這些都是中華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讀音分別是:尊(zūn今為樽)、爵(jué)、觶(zhì)、觥(gōng)、壺(hú)、卣(yǒu)、斝(jiǎ)、罍(léi)、觚(gū)……酒器,有時是酒杯,有時它們又是觥籌交錯間的叮噹脆響,有時卻是“簞食壺漿”(犒勞軍士)的豪情——哪怕是一個小件分酒器、一款小巧有趣的套杯,也有它容納的胸懷!

中華傳統酒器,有時候是酒杯,有時候它們又是觥籌交錯間的叮噹脆響,有時候卻是“簞食壺漿”(犒勞軍士)的豪情——哪怕是一個小件分

酒器、一款小巧有趣的套杯,也有它容納的胸懷!

——題記 田友泉 2020。08。01

中華傳統酒器的人文魅力

古井貢酒深圳體驗中心資料(攝影:田友泉)

——————————

“古寶馬車”和酒的關係

話說公元2020年也就是庚子年7月31日,有一則新聞引起了燃爆了考古與歷史文化愛好者的視界:迄今為止的中華大地上,十分罕見的最豪華馬車——2800年前的“青銅輪牙馬車”已經復原的圖文訊息在各媒體端傳播開了。

據專家研究判斷,出土的這套青銅輪牙馬車年代為西周中晚期,距今為2800年左右,其華麗程度堪稱西周“第一豪車”,我們就叫它“古寶馬車”好了!

中華傳統酒器的人文魅力

【網】復原後的西周青銅輪牙馬車(來源:網路)

當看到專家推測“青銅輪牙馬車”,說有可能屬於公侯級別的乘員在檢閱部隊或進行交流活動迎送賓客所用的儀仗用車時,就斗膽試想了一下“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一般,“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雄風……在鑲滿綠松石等珠寶玉石的“青銅輪牙馬車”豪車上,“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固然羨煞旁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將進酒·君不見》)也是樂天派的理想情懷,或者乾脆來一場“壯志飢餐胡胬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的豪氣干雲,縱橫捭闔、指點江山,是何等的雄渾氣魄!

中華傳統酒器的人文魅力

岳飛像(來源:網路)

要知道,這位嶽元帥可是抗金名將,當然是保家衛國的軍人、難得的民族英雄、更是位列公侯(岳飛憑藉襄鄧大捷以僅三十二歲年齡被封為武昌郡開國侯)的軍中將帥——當年的宋朝中興四大名將之一!

不然,為何“怒髮衝冠”!

這些,當然少不了酒,只有酒,才能“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短歌行》)體味塵世凡俗中難得的意趣;也只有酒,才可以體會“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王翰《涼州詞》)之時的“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殘酷無情;雖不至於“舉酒欲飲無管絃”(白居易《琵琶行》),但也還有能奢望“斗酒詩百篇”的浪漫!

曹操,就是那位孔明教軍士們喊“謝曹丞相箭”話中的主角曹丞相,就曾為某名酒打過廣告的事,一度被業界稱為“天下第一酒廣告”!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也是統率了三軍,南征北討的人,雖後族封號魏武帝,其文韜武略也是值得一說的,遠比後世人罵他“奸雄”要客觀一些。

也就是這曹丞相,居然被另一款約有兩三千年傳承歷史、名頭更為響亮的酒史寫進去了,據說他是第一個拿這酒去敬了貢,人家就成了名正言順的“貢酒”了……這一筆,曹丞相功不可沒!

中華傳統酒器的人文魅力

古井貢酒深圳體驗中心資料展示(攝影:田友泉)

這一款和曹丞相有關係的貢酒,就在不久前,居然讓我們碰面了。

——————————

酒器的人文味道

此刻,不禁想起數日前,在深圳參觀某名酒體驗中心發生的一件事,牆上的酒具資料展示,出現了諸如觶,卣,斝,罍……等一堆生僻的字,這些有史以來就難住了許多人的、只要你還屬於漢字,俺就能確定你的身份!

中華傳統酒器的人文魅力

古井貢酒深圳體驗中心酒具資料展示(攝影:田友泉)

仔細分辨,上面還是有一些字是大家熟悉並能誦讀出來的,只是我們習慣可在生活中享受的多、在文字中卻使用的太少的緣故,讓它們備受冷落,我們的眼睛也因此就生疏了些罷了。

設若有此一堆意趣盎然、又愛又恨、似近卻遠的字自久遠處而來,似乎就又浮現出了一汪汪一灣灣醇香綿厚的好酒,又怎麼少得了裝盛佳釀的酒器呢?

這酒器,有時候是酒杯,有時候它們又是觥籌交錯間的叮噹脆響,有時候卻是“簞食壺漿”(犒勞軍士)的豪情——哪怕是一個小件分酒器、一款小巧有趣的套杯,也有它容納的胸懷……

詩興在此溜出來,想湊個小熱鬧,又有些扭扭捏捏、情不自禁地如泉湧一般,隨著酒氣而激發,有點噴薄而出的感覺了有木有:

《贊中華第一貢》

(七言新韻)

——參觀古井貢酒·年份原漿深圳體驗中心有感

(作者:田友泉)

中華美譽第一封,多少君侯俯仰中。

已歷五千塵間事,老莊思想壘尊觥(*注)。

[*古時飲酒器具]

《席間》

(七言新韻)

殘雲席捲令行衝,換盞推杯醞釀中。

一諾千金當語夢,春秋冬夏老還童。

鶯聲燕舞輪番上,左右逢源待進攻。

欲醉不休家宴款,盡歸三六九(*注)壺功。

[*古井貢酒現今飲酒器具中,有“三六九”(錢)標量套杯及特殊寓意(步步高昇)形成的習慣。]

中華傳統酒器的人文魅力

古井貢酒酒具“三六九”套杯(攝影:田友泉)

雖然此間附庸風雅一二,但一想到關於酒的詩與詞,古有劉伶、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進、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等諸多“酒仙”“大家”先後豪飲賦詩、以及國民革命年代“貂裘換酒也堪豪”的“鑑湖女俠”秋瑾等等,都寫了太多太好的詩詞,俺內心就“溼了”,也就不多賣弄啥啦哈,還是慢慢來說說盛酒的器具吧,興許有些還是讓人們——特別是有些酒友們感受到的新鮮內容呢!

古時飲酒器具中,原來就有尊、爵、觶、觥、壺、卣、斝、罍、觚……等,其中的讀音分別是:尊(zūn今為樽)、爵(jué)、觶(zhì)、觥(gōng)、壺(hú)、卣(yǒu)、斝(jiǎ)、罍(léi)、觚(gū)。

這些酒器又分別始於商代晚期、西周早期,並且有別於君王諸侯將相身份的多種分類。

尊(zūn):

尊,今作樽,是商周時代中國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屬青銅器;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

尊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後期已經少見。比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

商周至戰國時期,還有另外一類形制特殊的盛酒器—彝。彝通常呈鳥獸狀,有羊、虎、象、豕、牛、馬、鳥、雁、鳳等形象。《周禮·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裸用雞彝鳥彝……追享朝享,裸用虎彝蜼彝。”彝紋飾華麗,在背部或頭部有尊蓋。

尊與彝一樣,原是成組禮器的共稱,宋朝之後開始專指一類器物。

爵(jué):

爵,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盛放、斟倒和加熱酒的容器。爵在商代和西周青銅器的考古發現中是非常常見的。

該字還用作君主國家的貴族封號,但從目前的考古和古文字研究來看,並不能說明爵位的爵和酒器的爵有何引申關係……

爵是古代的青銅酒具,屬貴族階層使用,在結盟、會盟、出師、凱旋、慶功、宴會時,貴族階層就用這類酒具飲酒,是十分珍貴的文物。

爵可以說是最早的酒器,功能上相當於現代的分酒器或溫酒壺。流行於夏、商、周。爵的一般形狀,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後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一側有鋬,下有三足,流與杯口之際有柱,此為各時期爵的共同特點。

青銅器爵實際上就是相當於現今的酒壺。

觶(zhì):

觶,是漢族古代飲酒用的器皿。屬青銅製。形似尊而小,或有蓋。是中國古代傳統禮器中的一種,做盛酒用。流行於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從字形特徵不難看出,這類酒具大多源於上古獸角製作的酒水器具。

《禮記·禮器》記載:“尊者舉觶,卑者舉角。”鄭玄注稱:凡飲酒時,”三升曰觶”。

青銅器中習稱的觶有兩類,一類是扁體的,一類是圓體的,此兩類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後者且沿用至東周。

圓腹,侈口,圈足,形狀小瓶,大多數有蓋。這種形狀的觶多為商代器。西周時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圓的。春秋時演化成長身、侈口、圈足觶,形狀像觚,自身銘文稱為“鍴”(如王義楚鍴)而不叫觶。

觥(gōng):

觥,是中國古代盛酒器,可用作傾酒;屬青銅製;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詩·周南·卷耳》中有“我姑酌彼兕觥”;《國語·越語》中也有“觥飯不及壺食”的記錄;揚雄《太玄·毅》錄有“觥羊之義”;

觥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後期逐漸消失。有圈足和三足、四足鳥獸形之類,基本式樣有:

角形圈足式,當為觥的早期式樣;橢圓體龍首蓋圈足式,蓋前端為龍首形,頂上有虺龍一條,拱起成環梁;橢圓體象首蓋圈足式,器形稍高,截面橢圓形略短,圈足亦高,蓋前端為象首卷鼻,後部為獸面,器腹飾鹹組的獸面紋,和蓋的造型紋飾不相連屬;虎鳧合體式,器體為鳧形,鳧頸即為鑿,兩翼居中,後尾延及前流,蓋前端為虎頭,後端為豎耳的鷙鳥頭,造型特異;長方體龍頭蓋圈足式,體及圈足皆為長方形,流前伸較長,蓋前端為大龍頭,後端為一大獸面,圈足內收,鋬厚大,作鳥形;長方體垂角獸頭蓋圈足式,器體長方,蓋前端為大垂角獸,似為羊頭,後端為大獸面紋,圈足周邊較其他樣式有所放大;橢圓體龍頭蓋鼓腹內隔式,器體橢圓而長,腹鼓出,龍頭蓋有鈕,附一小鬥,體內有一隔層,分為二室。

壺(hú):

壺,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本義指一種裝盛液體的大肚容器,古時主要用於盛水、盛酒等;泛指古代宴飲賓客時娛樂的器具、古代滴水計時的器具等……

壺,此指酒器。

《荀子·勸學》記載:“不道(遵循、實行)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春黍也,以錐飡(同‘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卣(yǒu):

卣,是中國先秦時期酒器;口橢圓形,足為圈形,有蓋和提樑,腹深,有圓形、橢圓形,底部有腳,周圍雕刻精美的工藝圖案。

卣常見於商朝和西周時期,通常商朝的卣多橢圓形,西周則多圓形。

斝(jiǎ):

斝,是古代中國先民用於溫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禮器,通常用青銅鑄造,初見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代和西周時期。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後,定為御用的酒杯,諸侯則用角。

斝的基本造型為侈口,口沿有柱,寬身,下有長足。斝的形制較多,器身有圓形、方形兩種,有的有蓋,有的無蓋;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鳥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狀、鼓腹狀及下腹作分檔袋狀幾種;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獸頭裝飾;底有平底、圓底;足有三足、四足、錐狀空足、錐狀實足、柱形足等。一般來說,商早期斝多為平底、空錐形足或較瘦的袋狀足,胎體輕薄,紋飾簡單,一般只有一層花紋。商中期至西周早期,斝多為圓底或肥圓的 袋狀腹,柱形足,器體厚重,花紋繁縟, 常用蕉葉紋、饕餮紋、雲雷紋等紋樣裝飾,有的以雲雷紋做地,其上飾有多層花紋。斝作為禮器,常與觚、爵等組合成套使用。

《詩經·大雅·行葦》曰:“或獻或酢,洗爵奠斝”。

罍(léi):

罍是中國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於彝,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為矮粗,繁縟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罍字,象形,從缶,上面是花紋;其本義為酒樽,也可用來盛水;同“瓃”。《滿井遊記》有“罍而歌者”;《詩·周南·卷耳》中有“我姑酌彼金罍”句;《周禮·春官·司尊彝》錄有“我姑酌彼金罍”;《禮記·明堂位》載有“山罍,夏后氏之尊也”;明·宋濂《看松庵記》還有“令人愛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奕,可挈樽罍而飲”情景交融的詞篇……

觚(gū):

觚是中國古代盛行於商代和西周的一種酒器,用青銅製成,口作喇叭形,細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條稜角,容量三升……此器具,有八個稜角。《說文解字·角部》記載有“觚,鄉飲酒之爵也”;《文選·劉伶·酒德頌》中則謂“止則操卮執觚”;觚又意指稜角。《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下》錄有“甘泉泰畤紫壇,八觚宣通象八法”之句為證。觚又代指古代書寫的木簡。《文選·陸機·文賦》中,“或操觚以率爾,或含毫而邈然”是否情有獨鍾,一讀便知;唐·李善·注有“觚,木之方者,古人用之以書,猶今之簡也。”唐·劉禹錫《劉氏集略說》也記載:“居江湖間,喜與屬詞者遊,謬以為可教,視長者所行止,必操觚從之。”

角:

角,起源和發展於先秦時代,是用來盛放和斟倒的酒器;是青銅酒器,形制與爵相似,前後都有尾,但無流和柱;有的有蓋。

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後,定為御用的酒杯,諸侯則用角。

杯:

杯,是盛液體的器具;杯可表示為盛酒、水、茶等的器皿,多為圓筒狀或喇叭狀,古時的杯呈橢圓形,是用來盛羹湯、酒、水的器物。杯的質料至今有玉、銅、銀、瓷器,小杯為盞、盅。

舟:

舟,古代尊、彝等酒器的托盤,屬酒器。《周禮·春官·司尊彝》:“祼,用雞彝,鳥彝,皆有舟。”

蘇軾《次韻趙景貺督兩歐陽詩破陳酒戒》:“明當罰二子,已洗兩玉舟。”

卮:

卮,也是一種盛酒器,《鴻門宴》中有“卮酒安足辭”之句。

……

古代酒器繁多,多相隨於各種禮儀。酒器,又稱禮器……青銅酒器是貴族之具,多用於皇室貴族間的宴饗、朝聘、會盟等禮儀交際場合,就像是一種高檔的道具;而用於陪葬的青銅酒器,便如同銘功頌德的紀念物品。

每一種酒器又有許多式樣,有普通型,有取動物造型的。以尊為例,就有象尊、虎尊、犀尊、牛尊、羊尊等之分。

《禮記·禮器》篇中關於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的飲酒器就有相應規定:“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是為封建制度使然,見證酒史。

酒器就其用途,分為貯酒器、盛酒器和飲酒器三類;溫酒器,飲酒前用於將酒加熱,配以杓,便於取酒。溫酒器有的稱為樽,漢代流行。

湖北隨州曾候乙墓中的銅鑑,可置冰貯酒,故又稱為冰鑑——值得一提的是,這冰鑑,就是現代的冰箱在古時最早的雛形!

看到這裡,明白了吧?別說什麼人都敢用、什麼杯子都敢拿,這些傢伙什在那些過去的遠古時代可是特別要區別於尊貴與平常身份的喲!

從最早發現的青銅酒器,到玉、銅、銀、瓷器,飲酒的器具演變成中華傳統文化中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圖文整理:田友泉】

——————————

溫馨提示:

文藝、資訊類圖文稿,除原創作者作品版權之外,評論及其他文字與編輯圖文內容權屬歸“風采世界”所有,任何轉載請署作者名並備註出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