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梯寺石窟學術研究回顧

木梯寺石窟學術研究回顧(1981-2018)

木梯寺石窟學術研究回顧

1.木梯寺石窟

木梯寺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西南35公里的馬力鎮楊家坪北側1。5公里的柏林山上,窟龕主要分佈於柏林山腰的桐樹灣和松樹灣內呈“W”形的崖壁上,整個窟區四周懸崖峭壁,僅北側有一山門可入寺內,再沿一條僅一人通行的羊腸小路,可到達各個窟龕。其中大多數窟龕集中在桐樹灣內北側和西側的崖壁下方,其餘窟龕及古建築散佈於桐樹灣和松樹灣內。(孫曉峰、臧全紅:《甘肅武山木梯寺石窟調查簡報》,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第27頁)寺院依山而建,三面陡絕,僅北面一處可通。相傳,舊時山門絕壁處架十多米高的木梯,人們進出寺內,須攀梯越險而過,木梯寺因而得名。(李焰平、趙頌堯、關連吉:《甘肅窟塔寺廟》,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4頁)據明代重建木梯寺序記載:“龍川東北山曰‘林寺’,又‘木梯寺’,初建於漢,自唐迄今,歷代經營,內有十殿九窟而磚塔,二塔已無跡可考,最西有天然石佛一尊,較伏羌大佛略小。明洪武初年,經林僧黨鬱剛重建,明萬曆十五年有平涼府隆德居士任演明捐資重修。”序中所記,史建年代不詳,現存最早的遺存可確定為唐代。(魏文斌:《武山水簾洞。木梯寺石窟》,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第151頁)結合近年來的研究成果,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與木梯寺文物保護管理所認為木梯寺開鑿於北魏,但原作均無存。此後,唐、宋、元、明、清陸續有所開鑿、重修。部分建築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進行重建或維修。而現存窟龕和殿堂20個,歷代造像80餘身,壁畫234幅2100平方米,書題記約27處。

1973年,因一些歷史原因,祖師殿被毀,後1982年予以重修,而傳說中木梯已了無蹤跡,也無從考證。其實早在1972年木梯寺石窟就被武山縣革命委員會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木梯寺石窟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5月,為配合甘肅省文物局開展的甘肅境內中小石窟調查工作,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中小石窟調查組對木梯寺石窟進行了為期18天的調查活動。2006年木梯寺石窟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0月1日,武山縣木梯寺文物保護管理所正式掛牌成立,對木梯寺石窟保護管理與旅遊開發。(孫曉峰、臧全紅:《甘肅武山木梯寺石窟調查簡報》,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第27頁)

木梯寺石窟學術研究回顧

迦葉

2.木梯寺石窟的發現

早在1981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董玉祥先生等人調查過木梯寺石窟,1987年武山縣文化館臧志軍先生等人再度調查木梯寺石窟。均未發表與其相關資料。(孫曉峰、臧全紅:《甘肅武山木梯寺石窟調查簡報》,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第34頁)

同年3月,現任甘肅省文史正廳級巡視員的馬天彩在甘肅日報上發表了名為《武山木梯寺石窟》文章,明確指出木梯寺地理位置、名稱由來及現存窟龕數量,現存石窟18個,殿宇4座,內有各代塑像80餘身,壁畫234幅,面積2100平方米。同時,提出塑像多為石胎泥塑,5、7號窟儲存較好。5號窟內有塑像11尊。主佛為燃燈佛,其餘塑像有如來、明王、文殊、普賢、護法牛主神。7號窟內塑8尊,主佛為釋迦摩尼,其餘兩佛,一羅漢、四菩薩。但未提及木梯寺史建年代。(馬天彩:《武山木梯寺石窟》,蘭州,甘肅日報,1987年3月1日)後張寶璽先生在甘肅畫報上發表的以《木梯寺(武山)》為名的文章。(張寶璽:《木梯寺(武山)》,蘭州,甘肅畫報,1990年5月)因筆者未能找到原刊,不加以敘述。

衚衕慶在《甘肅石窟藝術概括》中介紹隴南石窟群時,提到木梯寺的地理位置、名稱由來以及現存狀況,即寺內現存窟龕14個,殿宇4座,儲存造像78尊,壁畫234幅,其中5、7號兩窟規模較大,儲存較好。並談到木梯寺建立年代有待考證。(衚衕慶:《甘肅石窟藝術概述》,敦煌研究,1994年03期,第157頁)潘國慶在《甘肅窟塔寺廟》中介紹了武山木梯寺石窟地理位置、名稱由來、建立年代,闡明現存洞窟18個,殿宇4座,造像78身,壁畫2100多平方以及窟龕形制和造像特點。並提出1、5、7、9、16號石窟塑像儲存較好,藝術價值高,並簡要闡明以上五個石窟造像風格及其特點,其中對5號窟佛像做了識別,即正壁主尊為燃燈佛,兩側或坐或立,分列著釋迦佛、明王佛、文殊和普賢菩薩,弟子迦葉和阿難、侍女、以及牛王神和護法神。(李焰平、趙頌堯、關連吉:《甘肅窟塔寺廟》,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34-36頁)王驍勇在《天水地區石窟分佈及其藝術特徵》中介紹天水地區石窟及其分佈時,同樣提到了木梯寺的地理位置、名稱由來以及石窟現狀—現存窟龕18個,殿堂4座,歷代造像80餘尊,壁畫230幅2100平方米。並認為5、7、16號窟儲存較好,未失原作風格。提出木梯寺石窟形制為四種,窟頂形狀為兩類,造像多為石胎泥塑且以宋代造像為全寺精華。(王驍勇:《天水地區石窟分佈及其藝術特徵》,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第38頁)孫曉峰在《甘肅天水、隴南地區中小石窟的初步考察》一文中闡明木梯寺修建因素和石窟保護所面臨的問題,介紹14號窟大佛閣造像風格及其反映阿彌陀佛淨土思想,同時說明了木梯寺宋代的5、7號窟的窟龕形制及其研究意義。以木梯寺13號窟(玉皇閣)的明代道教造像為例,反映出天水、隴南地區在元、明、清時期石窟修建和開鑿活動並未停止和石窟修建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宗教觀念的變化。在介紹碑刻題記時,提到木梯寺各窟現存清代榜書題記。(孫曉峰:《甘肅天水、隴南地區中小石窟的初步考察》,敦煌學集刊,2006年4期,第45-48頁)閆婷婷在《甘肅石窟寺時空分佈特徵述論》一文中,結合敦煌研究院編,盧文秀編繪的《中國石窟圖文志·石窟志編》一書中所列出的《甘肅石窟一覽表》,在其隴南石窟群一欄交代了木梯寺石窟大致地理位置、窟龕數量,更加確切給出了木梯寺開鑿年代為十六國時期。(閆婷婷:《甘肅石窟寺時空分佈特徵述論》,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7年第二期,第225頁)王驍勇在《隴右石窟的建造形制》中,介紹渭河流域麥積山石窟群時,提到木梯寺的地理位置,寺廟現狀以及窟龕形制和窟頂形狀。特別提出部分窟形造像具有北魏遺風。(王驍勇:《隴右石窟的建築形制》,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第23頁)

木梯寺石窟學術研究回顧

3.木梯寺石窟的深入研究

孫曉峰、臧全紅在《甘肅武山木梯寺石窟調查簡報》中第一次將木梯寺窟龕數量由原先18個增至20個,並對20個石窟做了詳盡考古調查,同時,對木梯寺石窟建立年代進行論證,根據其窟龕形制及造像特徵,提出木梯寺石窟所反映的宗教信仰。更加肯定了木梯寺石窟對研究我國石窟藝術及各民族宗教文化的交融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認為在唐晚期及宋元時期是我國北方地區石窟開鑿的衰落期,但木梯寺卻出現了以5、7號窟為代表的大型佛殿窟,不但填補了這一時期麥積山石窟的空白,而且對於研究當地社會形態、佛教發展以及人們的宗教信仰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並特別指出以玉皇閣為代表的明代線描人物,其出色的線描技能和準確的人物造型技法,為研究明代壁畫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孫曉峰、臧全紅:《甘肅武山木梯寺石窟調查簡報》,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第27-34頁)馬格霞,沈建剛在《唐代隴右東部地區佛教信仰研究》一文中,結合孫曉峰的考證,對木梯寺14號窟大佛殿詳盡的闡述。並結合隴右地區大佛修建過程,反映出天水地區百姓對佛教信仰的虔誠和執著。(馬格霞,沈建剛:《唐代隴右東部地區佛教信仰研究》,《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第37-38頁)徐越在其著作《武山石窟造像藝術》中,首次從美術鑑賞角度木梯寺石窟宋代彩繪和清代弟子像以及倚坐大佛做了美術學鑑賞分析。(徐越:《武山石窟造像藝術》,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1年,第110-142頁,第158-161頁,第162-171頁)鄧煒煜在《武山縣木梯寺石窟藝術的調查與研究》一文中,對木梯寺15個石窟藝術做了一定量的調查工作。(鄧煒煜《武山縣木梯寺石窟藝術的調查與研究》,大眾文藝,2011年21期,第212-213頁)徐越在《論木梯寺“世俗化”菩薩造像的審美與表現》中,對7號窟正壁左右兩脅持菩薩做了神性和人性分析,說明佛教在傳播過程中所表現出本土化和世俗化的發展傾向。(徐越:《論木梯寺“世俗化”菩薩造像的審美與表現》,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第132-133頁)高波在《武山木梯寺造像殘存—泥塑佛像釋義》中,透過對7號窟泥塑佛像分析得出,佛教造像體現出民族化和世俗化傾向。(高波:《武山木梯寺造像殘存—泥塑佛像釋義》,雕塑,2014年06期,第48-49頁)魏文斌在《武山水簾洞。木梯寺石窟》一書,對木梯寺5、7、16號窟石窟造像做了詳細圖文介紹。(鄭炳林,魏文斌主編:《武山水簾洞·木梯寺石窟》,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第151頁)趙世金在《甘肅武山水簾洞石窟群研究》分析武山水簾洞石窟群與同期佛教石窟的關係研究中,提出木梯寺石窟造像是對水簾洞石窟群進行了內容上的補充。(趙世金:《甘肅武山縣水簾洞石窟群研究》,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第155頁)吳旭東在《武山縣木梯寺石窟研究》一文中,結合文獻資料,利用學科交叉研究法、對比研究法以及實地考察,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木梯寺建立因素並做了詳盡的專題性研究,最後提出有效的開發建議。(吳旭東:《武山縣木梯寺石窟研究》,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第1-6頁)

木梯寺石窟學術研究回顧

4.木梯寺石窟相關的問題探究

第一個問題是關於木梯寺建立年代,據明代重建木梯寺序記載:“龍川東北山曰‘林寺’,又‘木梯寺’,初建於漢,自唐迄今,歷代經營,內有十殿九窟而磚塔,二塔已無跡可考,最西有天然石佛一尊,較伏羌大佛略小。明洪武初年,經林僧黨鬱剛重建,明萬曆十五年有平涼府隆德居士任演明捐資重修。”序中所記,初建於漢。衚衕慶對木梯寺開鑿年代沒有給出確定年代。(衚衕慶:《甘肅石窟藝術概述》,敦煌研究,1994年03期,第157頁)潘國慶認為木梯寺石窟創建於唐代,明、清兩代多次修復。因潘先生這篇文章是由張寶璽先生擔任顧問,筆者推測張寶璽先生也認同潘國慶的這個觀點。透過敦煌研究院編,盧秀文編著《中國石窟圖志·石窟志編》中的甘肅石窟一覽表中看出木梯寺石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閆婷婷:《甘肅石窟寺時空分佈特徵述論》,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7年第二期,第225頁)孫曉峰、臧全紅認為木梯寺石窟創建於唐宋之際。(孫曉峰、臧全紅:《甘肅武山木梯寺石窟調查簡報》,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第27頁)魏文斌認為木梯寺現存最早遺存可以確定為唐代。(鄭炳林,魏文斌主編:《武山水簾洞·木梯寺石窟》,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第151頁)近年來,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和木梯寺文物保護所認為木梯寺最早開鑿於北魏時期,但缺乏翔實的材料支援。

第二個問題關於木梯寺榜書題記未有專門研究工作。孫曉峰、臧全紅主要對木梯寺各窟榜書題記做了簡單的統計和識讀,未有專門的著作。吳旭東僅針對16號窟木牌(功德簿)和西夏文題記兩處做了專門性研究,對供匾未有涉及。(吳旭東:《武山縣木梯寺石窟研究》,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第32-36頁)

第三個問題對於木梯寺石窟反映的宗教思想鮮有研究以及在我國北方地區石窟寺開鑿進入衰退期,木梯寺反而出現5、7號窟為代表大型佛殿窟的原因。

第四個問題是關於木梯寺石窟壁畫未有研究著作問世。

以上是筆者對查閱木梯寺石窟研究的資料後,以時間為線,列出前人的學術成果。結合個人認識,提出一些粗淺問題,以求教於方家。

木梯寺石窟學術研究回顧

END

作者簡介

:成軍鵬,西北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在讀研究生。

供稿:成軍鵬

矯正:郭冰凌

稽核:令陸胤

編髮:李 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