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梁祝在中國古典文化中的重要意義聽曲聽出演員才華

工作學習之餘,總是喜歡開啟手機聽聽潮劇,有時也會隨著那動聽的旋律哼唱幾句,這是一種我自認為最實惠的消遣方法,也是我多年不變的生活習慣。聽曲的過程中,我不僅在意音樂旋律對我耳覺的刺激,而且我習慣細細品味其中的唱詞。雖然,在有些人看來,大到一部戲,小到一首唱段,最重要的是音樂和演員的表演。但是我卻覺得,最重要的卻是唱詞的設計,因為作曲家須依詞譜曲,演員也需依詞表演。所以,唱詞的成敗,直接關乎著一部戲的質量,也間接地影響到演員的表演。

【文化】梁祝在中國古典文化中的重要意義聽曲聽出演員才華

“梁祝”在中國是婦孺皆知的一個故事,潮劇也曾演繹過這個悽美的故事。就我有限的認識中,澄海潮劇團演過,小百花潮劇院演過,還有新加坡南華儒劇社也演過,情節大同小異,詞曲卻情趣迥異。在這幾個版本中,論唱詞的質量,當推新加坡南華儒劇社這一版本,當時為該劇作詞的是石草(陳英飛先生筆名),作曲是李廷波先生,可謂珠聯璧合,詞曲俱佳,遠勝另外兩個版本的質量。特別是其中祝英臺到墳前祭拜梁山伯的那一個場景,澄海潮劇團的唱段是《禱墓化蝶》,小百花潮劇院是《雙宿雙飛不分離》,而新加坡南華儒劇社則是《要與梁兄雙化蝶》。平心而論,前兩者的唱詞水平遠遜後者的水平,為了行文方便,下面先將這段曲詞抄錄如下:

為踐生死山海約,掙脫囚籠奔墳前。

一路上,點點紅,斑斑血,恰似朵朵紅梅傲雪天。

梁兄,你在地下可寒冷,我為你再縫衣再添棉。

梁兄啊,你在地下可飢餓,我為你再煮壽麵配八珍。

梁兄,梁兄,梁兄你開開口,妹盼你細言悄語送耳邊。

豈是說,淚盡血幹情未斷;

豈是說,不冷不餓莫掛牽;

豈是說,人間難尋團圓地;

豈是說,花燭喜堂在西天。

梁兄,天堂豈是哪般好,

可有那炎炎烈日風狂颺;

可有那萬木蕭條秋自老;

可有那,嚴寒徹骨數九天;

可有那,春殘花盡落;

可有那,月缺難再圓;

可有那鄉規族法父母命,豪強仗勢欺善良。

我孤身弱女苦無援,唯有喋血求蒼天,

哎天啊天,你曾為竇娥鳴冤降下六月雪,

今日裡,我求你飛雪漫天,漫天飛雪鳴雷電。

炸開墳臺冰三尺,還我梁兄回人間。

長與梁兄同船渡,長與梁兄共枕眠。

要與梁兄雙化蝶,要與梁兄舞長天。

當我第一次聽到這一曲時,就被這其中的唱詞吸引住了。這段曲詞,語言樸素,不失文采,巧用對仗、排比等修辭手法,總體結構上又呈現出層次分明。這一唱段,從結構上劃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從“為踐生死山海約”到“恰似朵朵紅梅傲雪天”;第二個層次則是從“梁兄,你在地下可寒冷”到“可有那鄉規族法父母命,豪強仗勢欺善良”;第三層次則是從“我孤身弱女苦無援”到“要與梁兄舞長天”。這三個層次,是沿著角色外在行為與內在心理的行動線展開的,也是角色感情脈絡的逐漸發展,更是作者內心情感與角色思想感情共鳴的表達。

唱段一開始,“為踐生死山海約,掙脫囚籠奔墳前”,點明瞭角色行動的目的和前來墓前的具體背景。祝英臺是在極度困難的客觀環境下掙脫出來的,為的是實現與梁山伯此前的山盟海約,這盟約,銘刻五內,生死不渝。簡單的十四個字,不僅寫明瞭祝英臺的行動背景和目的,而且也間接地勾繪出祝英臺那堅貞不屈的性格特徵。接下來“一路上,點點紅,斑斑血,恰似朵朵紅梅傲雪天”,這“點點紅”“斑斑血”,是那血淚的滴瀝,這裡的血淚出自一個典故,據《韓非子·和氏》記載: (卞)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後用以指帶血的眼淚,一般指極度悲痛而流的淚。而這斑斑血淚,染成了朵朵紅梅,怒綻在冰天雪地之中。而這斑斑血淚,不正是對那如冰天雪地般的殘酷封建禮教的控訴嗎?

接下來,透過對“飢寒”的隔空問候,表達了自己對梁山伯無微不至的關心。雖然祝英臺知道自己心愛的人早已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裡,一個人的去世,只是換成另外一種方式存在,這種存在,或靈魂、或精神。所以,這種超越生死的對話,不能以痴人說夢等而視之,反而是一種最真實的情感流露。因為此時,一切的禮教、規範、教條通通毫無約束力,所以滿腔積愫可以任意宣洩。這時,英臺恍惚間似乎接到山伯精神的呼應,心靈似乎聽到一個聲音,那就是她與山伯“淚盡血幹情未斷”:縱然淚已流盡,繼之以血,血亦流乾,那深厚綿長的情絲仍然牽繫著。然而,斯人長逝,參商永隔,山伯無法用真實聲音迴應她,面對空蕩蕩的荒冢,英臺又聯想:梁山伯默不作聲,是不是在表示他“不冷不餓”,讓身在陽間的英臺不要再苦苦牽掛。可就算情絲未斷、不冷不餓,但是曾經的同窗共硯,耳鬢廝磨的時光也一去難返了,既然“人間難尋團圓地”,那麼象徵著團圓的“花燭喜堂”難道就一定得在另外一個世界才能得以實現嗎?在這裡,我們表面上看到的是祝英臺一連串的發問,但是細細品味,這一連串的發問裡面包含著她對現實的憤懣和譴責。

新加坡南華儒劇社版本——《要與梁兄雙化蝶》片段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