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旅行文學追隨史詩英雄的足跡,在流浪中探索歐洲大陸的前世今生

今天我們的評審書目——《史詩大陸》,來自英國旅行作家尼古拉斯·朱伯。

在歐洲歷史中,英雄史詩有著特殊的地位,它在民族國家的認同、歷史與現實的聯結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英國獲獎旅遊作家尼古拉斯·朱伯從溫暖的希臘海島出發,一路行至寒冷的冰島,深入史詩故事發源地,與《奧德賽》《羅蘭之歌》《尼伯龍根之歌》《貝奧武甫》和《尼亞爾薩迦》中的英雄人物對話,看史詩如何塑造歐洲。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評審團”,我們將不間斷地為大家送上最新鮮的閱讀體驗。書評君期待,在這個新欄目下,向所有人提供關於閱讀的優質評價,也同新的優秀“書評人”共同成長。

The Jury of Books

評審團

本期書目

史詩大陸

這部旅行文學追隨史詩英雄的足跡,在流浪中探索歐洲大陸的前世今生

作者:尼古拉斯·朱伯

譯者:馬澤民、譚年瓊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2月

這部旅行文學追隨史詩英雄的足跡,在流浪中探索歐洲大陸的前世今生

作者簡介:

尼古拉斯·朱伯(Nicholas Jubber),英國旅行作家,畢業於牛津大學,多年來一直在中東和東非遊歷。對歐洲的人文歷史有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英雄史詩。其作品有:《廷巴克圖的遊牧民族學校》(The Timbuktu School for Nomads)、《祭祀王之旅》(The Prester Quest,本書獲得“多爾曼最佳旅行文學獎”)以及《與阿亞圖拉的鬍子碰杯》(Drinking Arak off an Ayatollah’s Beard,本書提名“多爾曼最佳旅行文學獎”)。他還經常為《衛報》撰稿。

譯者簡介:

馬澤民,1978年生,四川綿陽人。天津師範大學本科、碩士,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四川大學博士後,現為綿陽師範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世界古代史、中世紀史、史學理論及外國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學術文章20餘篇。

譚年瓊,1985年生,四川德陽人。北京大學英語系學士,四川大學工商管理研究生。英語專業八級,全國翻譯專業資格(CATTI)二級筆譯,有多年工商企業工作經歷,擅長曆史文化、經營管理類圖書的翻譯。

這是一套什麼樣的書?

《奧德賽》《羅蘭之歌》 《尼伯龍根之歌》《貝奧武甫》《尼亞爾薩迦》……探尋五部經典史詩,跨越十幾個國家,跟著史詩英雄去冒險!

本書主要講述作者追隨史詩英雄的腳步,在歐洲大陸旅行探險的故事。在歐洲歷史中,英雄史詩有著特殊的地位,它在民族國家的認同、歷史與現實的聯結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書中,作者探尋了五部偉大的史詩,分別是:《奧德賽》《羅蘭之歌》《尼伯龍根之歌》《貝奧武甫》和《尼亞爾薩迦》。作者從溫暖的希臘海島出發,一路行至寒冷的冰島,足跡遍佈整個歐洲大陸。他深入史詩故事的發生地,深刻感受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瞭解時代如何塑造史詩,史詩又如何影響時代的。

它為何吸引人?

氣勢恢宏的史詩、秀美迷人的自然風光,以及歐洲大陸上的人間百態歷史從未遠去,史詩故事依然在我們身邊上演……英國獲獎旅遊作家深入史詩故事發源地,與英雄人物對話,看史詩如何塑造歐洲!

這些史詩是關於人性的經典故事,也是我們透視歐洲大陸歷史文化的視窗。書中的人文主義情懷,以及對歷史與現實、史詩與時代的關係所做的討論,亦是引人深思。對裹挾在時代洪流中渺小個人的命運也進行了深刻揭露,體現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情懷。

一部非常優美的旅行文學作品。作者的內心世界非常有趣,書稿語言細膩優美,那些光怪陸離的故事,讀起來彷彿親歷,極具有感染力。

《史詩大陸》(試讀)

前言

人們總是說,史詩不過是些發生在遙遠時代的古老傳說。但近幾年來,隨著對歐洲史詩的深入瞭解,我漸漸發現,史詩故事其實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它像新聞報道一樣真實及時,映出人間百態;像獲得票房冠軍的電影一樣精彩絕倫,讓人難以忘懷;像旅行詩人筆下的故事一樣婉轉曲折,引人入勝。

本書的靈感源自一次穿越歐洲的公路旅行。那段時間,適逢妻子休產假,我在編寫一本書,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去——如妻子所言——“找幾個月樂子”。而且等到暑假結束後,我們大兒子就要開始上學了,以後再出去旅行時間上就沒有這麼方便。旅途中,我們經歷了一場又一場小“災難”。在四個月的時間裡,我們穿越了七個國家,要麼在親戚朋友家蹭住,要麼在網站上預訂民宿。在撒丁島泥濘的道路上,我們的汽車輪胎扎破了,不得不四處尋找汽修師傅;在去西西里島的渡輪上,因為我粗心大意,忘記將寶寶放入兒童座椅,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病房裡度過。但事情其實也沒有太糟糕:孩子們(個個)活蹦亂跳,家人之間依然有說有笑(夫妻、親子關係還沒有破裂),我們十年車齡的標緻206汽車仍然可以正常行駛。

那是一段遠離塵囂的時光,歲月靜好,孩子們眼裡寫滿了探索歐洲歷史的喜悅和激動。在德國紐倫堡,我們參觀了歐洲最棒的玩具博物館之一,館裡收藏的火車模型令我們興奮尖叫;隨後參觀納粹集會遺址,又讓我們神情肅穆,步履沉重。在希臘海濱城市錫拉丘茲(Syracuse),我們在古希臘圓形劇場散步,接著又觀看了木偶表演。偶爾,一些讓人擔憂的問題,也會打破家庭旅行的溫馨泡泡,讓我們心情低落。比如德國漢諾威的種族主義塗鴉,撒丁島非洲移民的求助,等等。但是,我們的注意力很快又轉移到小朋友的髒尿布和膝蓋擦傷上。頭條新聞再怎麼令人憂慮,也不妨礙我們沉迷於《海底小縱隊》式的冒險,以及對德國幼兒園巧奪天工的木工作品的驚歎。

那個夏天,我是如此深切地熱愛歐洲:深藍色的地中海彷彿一塊柔軟的毛毯,將我們的雙腳包裹其中;明媚的陽光慵懶地灑在沙灘上,而灰濛濛的松林呈現出漂亮的金綠色。我們還有幸親歷了許多古老的儀式。西西里島的太太們輕輕撫摸著幼子的雙腳和大兒子的金髮,然後在胸前畫出十字,為孩子們送上祝福;德國哥廷根大學的畢業生爭先恐後地親吻牧鵝少女雕像的銅唇,慶祝自己順利拿到學位。沁人心脾的咖啡、絲滑柔膩的冰激凌、大杯大杯的啤酒……即使烤腸的味道不如從前,又有什麼關係?

但在回家的路上,我和妻子的話題略顯沉重。我們聊了很多,比如認同政治(identitypolitics)逐漸成為某些團體謀取政治利益的工具;政客們為了爭取更多的選票,一遍遍重提“盎格魯-撒克遜”這樣的歷史術語和“主權”這樣的陳腐概念;政客們還從《孫子兵法》和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邊緣政治論中提煉戰術,透過臉書(Facebook)和優兔(YouTube,又叫“油管”)網站釋出分裂性言論。

我們到達巴伐利亞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時,聽到了這樣的訊息:英國透過投票,結束了與歐洲大陸長達42年的政治聯盟。在駛往新天鵝城堡的馬車上,我和身旁一位面容和善的當地人交談起來。他興致勃勃地說:“你們犯了一個大錯。”然後他用手指滑動著蘋果手機螢幕,向我展示英鎊像自由落體般下跌。新天鵝城堡由19世紀的唯美主義者、“瘋子”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所建,號稱集齊了世界上最浪漫的元素。然而,我們卻無心遊覽。妻子的錢包在馬車上弄丟了,我陷入一陣茫然,“瘋狂”和“愚蠢”兩個詞在我腦海裡蹦來蹦去。還好,我們一家還有人在狀態。

“爸爸,”三歲的兒子喊道,“看,有條龍!”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我的視線穿過拱門,落在一頭長滿鱗片、尾巴捲曲的野獸身上。這是一幅壁畫。身穿金色盔甲的騎士揚起手中的利劍,刺穿了野獸的胸膛。騎士的目光掃過來,我微笑著回望他。

就在這一刻,靈光乍現。

壁畫中的騎士叫齊格弗裡德,也稱齊格德,是中世紀尼伯龍根傳說中的人物。他的故事有好幾個版本。幾周前,我剛讀了創作於12世紀的《尼伯龍根之歌》。兒子看到的壁畫是按另外一個版本創作的,故事發生在13世紀的冰島。凝視著壁畫,我不禁想起了齊格弗裡德的傳說。故事中,他誅殺惡龍,獲取曠世珍寶,迎娶了美麗的公主……然而,在一次森林獵殺中,奸人在他背後擲出致命一槍,英雄就此隕落。

接下來的日子裡,齊格弗裡德的故事與其他經典傳說一直縈繞在我大腦裡,宛如淘氣小貓的玩具毛線球,揮之不去。腦海中思緒紛雜,我想到了《尼伯龍根之歌》與歐洲史詩的深刻聯絡。盎格魯-撒克遜史詩《貝奧武甫》、冰島薩迦傳說和科幻小說家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的作品(托爾金筆下的惡龍故事,描繪出一個個形容恐怖的有鱗翼野獸,能止小兒夜啼)中,都有《尼伯龍根之歌》的影子。而主人公齊格弗裡德與盡人皆知的荷馬英雄,也不乏相似之處。齊格弗裡德是偽裝大師,足智多謀的奧德修斯亦是。齊格弗裡德像阿喀琉斯一樣幾乎無懈可擊,但同樣也有自己的“金鐘罩罩門”。他沐浴龍血時,一片菩提葉落在背部,那裡成為全身上下唯一的弱點。

“史詩就是在流浪中探索。”詩人德里克·沃爾科特(DerekWalcott)說,“你知道的,騎士離開故土,勇敢向前,一路上遭遇長相各異的惡龍。”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給史詩下過定義:史詩是運用最穩定和最高雅的格律,對世界形成過程中的嚴肅主題進行模仿的作品。歐洲史詩最吸引我的,與其說是它的表現形式,不如說是它的主題和故事情節。它用故事傳說的方式,將廣闊歐洲大陸上文化各異的眾多民族緊密聯絡在一起。

理論家為這些聯絡貼上標籤,從雅各布·格林(JacobGrimm)對“共同聯絡”的討論,到約瑟夫·坎貝爾(JosephCampbell)提出“單一神話”(mono-myth)的12個階段理論(這個理論為後世作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到了19世紀70年代,作家喬治·艾略特的長篇小說《米德爾馬契》(Middlemarch)中,牧師卡索朋有一把“通往所有神話的鑰匙”,探索從未停止。這些言論大多具有一定的啟發性,但我覺得都略顯呆板,不足以解釋神話和民間傳說之間錯綜複雜的聯絡。在我看來,這些古老的傳說緊密相連,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彷彿一片鬱鬱蔥蔥、遮天蔽日的森林,一個個故事就是森林中的一棵棵大樹,它們的根鬚縱橫交錯,彼此纏繞。

這次家庭旅行結束幾個月後,我又開始規劃新的征程:追尋歐洲史詩中英雄的腳步,從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半島(小亞細亞半島)一路向北,直到北極。這將是一次單獨的旅行,不再有家人的陪伴。這次旅行中,我不是被某個好戰霸主驅使的全副武裝的戰士奧德修斯,也不是為逐名利而周遊各國的齊格弗裡德。我沒有發達的肌肉和高超的武力值,只是個身材清瘦、戴著眼鏡的塗鴉者。我追逐的是那些膾炙人口的史詩故事和故事中令人神往的英雄人物。我希望,這次旅行能讓我正在構思的那本書早點面世。

幾年前,我曾追尋中世紀波斯史詩《沙納瑪》(亦稱《列王記》)的故事,遊歷歐洲,途中所見所遇至今難忘。田間地頭,農民在勞作的間隙吟誦《沙納瑪》的篇章;在兩伊戰爭的戰場上,轟隆隆的槍炮聲裡,老兵仍不忘講述那些經典的史詩故事。對他們來說,古代史詩並不是供奉在象牙塔裡的珍寶,而是流淌在血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那個時候,我依然認為歐洲是不同的,在博物館井然有序的陳列品背後,是人為塑造的歐洲歷史。但經過近幾年的閱讀和遊歷,這種想法動搖了。現在,我問自己,這場史詩之旅——那些沒有經過加工甚至有些捕風捉影的古老傳說——是否有助於我理解到底什麼是歐洲。如果史詩的魔力在現代社會依然存在,依然可以影響廣大的普通民眾,依然讓讀者心生崇敬,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沿著英雄的足跡穿越歐洲大陸?

每一部偉大的歐洲史詩,都與劇烈的社會變化密切相關,要麼以此為背景,要麼創作於動盪時期。《奧德賽》講述了特洛伊戰爭的後續故事,而特洛伊戰爭是古希臘首次與外族發生衝突。史詩創作於英雄時代向城邦時代過渡的時期,後者即將取代前者。《尼伯龍根之歌》講述了羅馬帝國末期,一個日耳曼王國隕落的故事。現存的唯一一部古英語史詩《貝奧武甫》,則反映了不列顛群島的信仰從異教轉變為基督教的過程。這些故事大多可以追溯到“大遷徙時代”,當時居住在中亞草原和斯堪的納維亞群島的遊牧民族離開他們的家園,穿過歐洲中部地區的河流,來到水草肥美的平原和半島,並定居下來。從那時起,他們——法蘭克和丹麥、日耳曼人部落、盎格魯-撒克遜人——就與這些平原和半島緊密聯絡在一起。他們創造的神話,奠定了歐洲歷史的基礎。

從文學角度溯源,“歐羅巴”(Europa)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宙斯將美麗的公主帶到克里特島,強行與她結合,他們的後代在此繁衍生息,並開墾出一片新的大陸,這就是歐羅巴大陸,現在的歐洲。這並非什麼奇聞逸事,人類早期的歷史,往往以背井離鄉開端。後來,“歐羅巴”這個詞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在希臘人眼中,指愛琴海以西的國土;在羅馬人眼中,指帝國西部;在百科全書學家和製圖師眼中,指歐洲的“黑暗時代”;在查理大帝的臣子眼中,指法蘭克帝國廣袤的土地,用來稱讚帝國戰無不勝,疆域遼闊。直到15世紀人文主義興起後,人們才開始普遍自稱“歐洲人”,以此將自己與基督教世界區分開來。

“歐洲”這個詞在將來意味著什麼,我們誰也無法知曉,但或許可以從歐洲各個國家和民族的英雄史詩中略窺端倪。這些史詩,是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口口相傳、在王室大廳裡被高聲吟唱的傳說,也是激勵國王開疆拓土、鼓舞軍隊勇往直前的冒險故事。

時至今日,英雄誅殺惡龍、戰勝艱難險阻的傳說,仍然令我們心潮澎湃。《大白鯊》《現代啟示錄》《權力的遊戲》等極受歡迎的現代影視作品,與《貝奧武甫》《奧德賽》《尼伯龍根之歌》等經典史詩,本質上一脈相承。這一切,正如《奧德賽》中熱情友善的牧豬奴尤邁烏斯所說:“你緊盯著吟遊詩人,眼中充滿好奇,他的吟唱經過神的訓練,人們被迷得神魂顛倒。一旦他開始吟唱,你滿心所想的,就是乖乖坐在那兒,聽他唱出你的人生。”

經典的史詩太多,我該如何選擇?我尤其偏愛那些最初口耳相授、今日仍然傳誦的經典故事。“史詩”一詞來源於希臘單詞epein,“說”的意思。只有可以說出來的故事,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史詩。語言要說出來才有力量——古希臘人稱之為kelethmos,意為“魔法”。正因為史詩早在印刷時代之前就口耳相傳,它們才能根深葉茂,成為歐洲文化的核心。

歐洲的史詩傳統始於荷馬,我的史詩之旅也以此為開端,或者準確地說,從《奧德賽》開始。這部作品講述了特洛伊戰爭之後,足智多謀的英雄奧德修斯在漫長回家路上冒險經歷。《奧德賽》之後,我旅途中經過的地方就沒有那麼廣為人知了。

我從希臘一路向北,進入巴爾幹半島,在那裡追尋《科索沃傳說》,追尋基督教騎士抗爭奧斯曼帝國的故事。隨後,我穿過亞得里亞海,進入西歐,追尋《羅蘭之歌》,聆聽查理大帝的聖騎士們在比利牛斯山戰役中的悲壯事蹟。中歐最具代表性的史詩是《尼伯龍根之歌》,講述屠龍勇士齊格弗裡德的英雄經歷,以及他被奸臣謀殺後妻子為他復仇的故事。然後,我回到英國,跟隨《貝奧武甫》的腳步,探索英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歷史傳說。這個故事裡,半人半魔的妖怪在鹿廳作威作福,英雄貝奧武甫挺身而出,與妖怪正面戰鬥。最後,我來到歐洲最北端的冰島,追尋《尼亞爾薩迦》及其詩篇《岡納爾之歌》,傾聽冰島兩個好友因為宿怨而最終決裂的故事。

歐洲史詩是一個巨大的寶藏,本書掛一漏萬,不可能講完所有的故事,甚至不能對每一個故事都有所提及。於是很多故事不得不忍痛捨棄。但追隨以上幾個經典故事完成穿越歐洲之旅後,我希望能找到那些長期困擾我的問題的答案。史詩傳說是如何塑造歐洲的?如今它們還值得閱讀嗎?它們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今日的歐洲?在出發去希臘之前,我對旅途一無所知,內心充滿忐忑。我不禁祈禱,應該不會遇到惡龍吧?應該不會被狡猾的女巫變成豬吧?旅行並不可怕,而且有很多超出預期的驚喜。我遇到了同樣熱愛史詩的退伍老兵,並有幸與他共飲;我睡在青銅時代的墓室裡,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我在黑暗時代戰爭遺址上,看著遊客緬懷曾經的勇士;我和異教徒的大祭司並肩走在莊嚴的教堂裡,討論信仰的意義……史詩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歐洲人,我將在史詩的指引下馳騁在這片養育我的大陸上,去發現歐洲更深刻的內涵。

如何參與“評審團”?

我們希望你:

| 是一位認真的閱讀者,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對史詩傳說、歐洲歷史、旅行文學等話題感興趣。

| 期待將自己在閱讀中產生的想法用文字表達出來,與更多人交流,甚至引領一種主張。

| 時間觀念強,能夠遵循我們的約定。

你只需要:

| 在下方

留言

,告訴我們

你為什麼想讀這一本書

,或者分享自己

對史詩傳說、歐洲歷史、旅行文學

等話題的看法

和觀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