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此人排行二十,卻和東嶽大帝暗藏淵源?宋江道出他一生宿命!

文:嶽麓韶陽(作者原創授權)

“兩隻腳行千里路,羅衫常惹塵埃。程途八百去還來。神行真太保,院長戴宗才。”

這是容與堂本《水滸傳》中的戴宗出場時的贊詩。戴宗的綽號叫做“神行太保”(梁山排行第二十位),原著提到:“原來這戴院長有一等驚人的道術:但出路時,齎書飛報緊急軍情事,把兩個甲馬拴在兩隻腿上,作起神行法來,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個甲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因此人都稱作神行太保戴宗。”

戴宗綽號中的“神行”來源於其法術是顯而易見的,那麼“太保”二字又有什麼含義,戴宗的名字、人設與事蹟背後又隱藏了哪些玄機呢?且看筆者一一為您破解。

水滸此人排行二十,卻和東嶽大帝暗藏淵源?宋江道出他一生宿命!

一 “太保”的含義與戴宗的身份

首先我們要聊聊戴宗諢名中“太保”的幾種含義及其與戴宗幾重身份的對應關係。

“太保”一詞的起源當在商周時期。當時的“太保”是三公之一,肩負著監護、輔佐國君或儲君的職責,類似於天子或者王儲的“男保姆”,所以有學者認為該官職或來源於氏族時期監護貴族嫡長子的長老。到了唐宋時期,“太保”就變成了一種榮譽虛職。當然,我們並不能看出這層含義與戴宗身份的瓜葛。

隨著歷史的演進,“太保”的內涵也逐步發生了延伸變化。

“太保”一詞在明代的小說中也被用作對僕役人等的稱呼,以示尊重。明代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卷三《新橋市韓五賣春情》中,金奴稱呼轎伕為“太保”:“金奴見吳山睡著,走下樓到外邊,說與轎伕道:‘官人吃了幾杯酒,睡在樓上。二位太保寬坐等一等,不要催促’……”這層含義似乎與戴宗的身份有所關聯。小說中戴宗的職位是“江州兩院押牢節級”,其實也就是江州的牢頭,屬於比較基層的吏員,當時這些吏員又往往受地方大員的僱傭。那麼在江州知府蔡九的眼中,戴宗既是他的下屬,當然也可以用他來充當“僕役”的角色。後來宋江潯陽樓醉酒題反詩被黃文炳告發後,戴宗由於身懷神行奇術,所以被蔡九知府派去擔任信使。

在元雜劇及明代小說中,“太保”還是對綠林好漢的稱謂。元代水滸雜劇《魯智深喜賞黃花峪》中,秀才劉慶甫就將宋江呼為“太保”:“太保,小生濟州人氏,姓劉,雙名慶甫,渾家李幼奴。因往泰安神州燒香以回,來到草橋店飲酒,遇著個權豪勢要的蔡衙內,將我渾家強奪的十八層水南寨去了。小生一徑的上山來告太保。”明代短篇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驚奇》卷四,程元玉也稱呼剪徑的強盜為“太保”:“所有財物,但憑太保取去,只是鞍馬衣裝,須留下做歸途盤費則個。”“太保”的第三層含義與戴宗的身份對應也很顯然,戴宗後來成為了梁山頭領之一,那自然就是綠林好漢了。

宋元時期也常稱巫師、廟祝為“太保”。俞琰《書齋夜話》卷一引宋代理學大家朱熹雲:“今之巫者言神附其體,蓋猶古之屍,故南方俚俗稱巫為太保,又呼為師人。”《宋史·孫子秀傳》又有相關記載印證其說:“有妖人稱‘水仙太保’,郡守王遂將使治之,莫敢行,子秀奮然請往,焚其廬,碎其像,沉其人於太湖。”這裡巫師與廟祝,也與戴宗的身份、人設有所照應。戴宗的神行術既是道術,也可以認為是一種“巫術”,所以“神行太保”亦可理解為“會使用神行術的巫師”;而小說中戴宗在與梁山伯一起敲定解救宋江的方案後,就扮作泰安州岳廟的“太保”——也就是廟中的神職人員——去請聖手書生蕭讓與玉臂匠金大堅上山。而戴宗這次扮演岳廟太保的經歷,似乎又讓他與泰山、岳廟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也正是本文接下來要探討的話題。

水滸此人排行二十,卻和東嶽大帝暗藏淵源?宋江道出他一生宿命!

二 戴宗與岱宗的不解之緣

《水滸傳》中(按:筆者本為以百二十回本為參考)戴宗出場於三十八回,他扮作岳廟太保的情節則出現於緊隨其後的三十九回。

小說中的“泰安州岳廟”指的是哪裡呢?首先我們需要對地名進行簡單的考證。

“泰安州”這一地名不見於宋代的行政區劃。水滸故事所對應的歷史時期是宋宣和年間,此時泰山腳下的這座城池名為奉符縣,其舊城址在岱嶽鎮,歸兗州襲慶府管轄。

“泰安”之名始見於金代。靖康之難後,金國在其控制的北宋故地扶植偽齊政權。偽齊阜昌二年(1131)將奉符縣升置為泰安軍,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泰安州。

所以泰安州當為金代行政區劃,對應北宋奉符縣。當然,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山東省泰安市。泰安市地處東嶽山麓,故而“泰安州岳廟”應當為祭祀泰山神的東嶽廟,泰山神即東嶽大帝,其實就是將泰山神格化後產生的神祇。

其實,小說中曾多次提到泰安州,也多次提到東嶽廟以及泰山神。譬如第六十一回盧俊義提到:“我夜來算了一命,道我有百日血光之災,只除非出去東南上一千里之外躲避。我想東南方有個去處,是泰安州,那裡有東嶽泰山仁天齊聖帝金殿,管天下人民生死災厄。”這裡的“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帝”就是泰山神東嶽大帝,其金殿即為東嶽廟。第七十四回燕青智撲擎天柱,寫到燕青與李逵來到泰安州岱嶽廟,“燕青卻隨了眾人來到岱嶽廟裡看時,果然是天下第一。但見:廟居岱嶽,山鎮乾坤,為山嶽之至尊,乃萬神之領袖……萬民朝拜碧霞君,四遠歸依仁聖帝。”這裡的“仁聖帝”依然是東嶽大帝,“岱嶽廟”的“岱嶽”也是泰山的別名,故而“岱嶽廟”也就是六十一回的“東嶽泰山仁天齊聖帝金殿”以及第三十九回的“泰安州岳廟”。

水滸此人排行二十,卻和東嶽大帝暗藏淵源?宋江道出他一生宿命!

當然,梁山眾人中與泰山及東嶽廟緣分最深的還要屬本文的主角——神行太保戴院長。戴宗剛出場不久就扮作了東嶽廟的太保,而他最終成為了真正的東嶽廟太保,可謂首尾呼應:

——《水滸全傳》第一百二十回

話說宋江衣錦還鄉,拜掃回京。自離鄆城縣,還至東京,與眾弟兄相會,令其各人收拾行裝,前往任所。當有神行太保戴宗來探宋江,二人坐間閒話。只見戴宗起身道:“小弟已蒙聖恩,除受袞州都統制。今情願納下官誥,要去泰安州岳廟裡,陪堂求閒,過了此生,實為萬幸。”宋江道:“賢弟何故行此念頭?”戴宗道:“兄弟夜夢崔府君勾喚,因此發了這片善心。”宋江道:“賢弟生身既為神行太保,他日必當嶽府靈聰。”自此相別之後,戴宗納還了官誥,去到泰安州岳廟裡,陪堂出家。在彼每日殷勤奉祀聖帝香火,虔誠無忽。後數月,一夕無恙,請眾道伴相辭作別,大笑而終。後來在岳廟裡累次顯靈,州人廟祝,隨塑戴宗神像於廟裡,胎骨是他真身。

此處宋江一語成讖。戴宗不僅成為了東嶽廟的“真太保”,而且死的時候“大笑而終”,沒有任何痛苦,並且死後成為泰山的神靈,可謂功德圓滿。

《水滸傳》自問世以來,歷代評論家對戴宗這一人物形象大體是貶多於褒。如李贄評價戴宗“真小人”、“絕蠢”;“”金聖嘆認為戴宗“除卻神行,一件不足取。”;袁無涯評價戴宗“走卒之才”;張恨水評價與金聖嘆相仿,認為戴宗“既庸且陋”(按:當為庸俗、鄙陋之意)。在筆者看來,戴宗最後能夠看破紅塵,放下功名利祿,清靜無為;終於能夠超凡脫俗,成神入聖,可以認為其最終完成了從庸俗小人到智慧神明的蛻變,這一點又顯得難能可貴。

說到這裡,細心的讀者或許已經發現,戴宗的名字與泰山的別名“岱宗”諧音,同時其綽號中的“太保”又與泰岳廟的“太保”相合。戴宗的故事也可謂由扮演岳廟太保開始,以成為岱嶽神祇告終。這或許是小說家利用名字讀音的巧合(按:戴宗的名字早在水滸藍本《宣和遺事》、《宋江三十六人贊》中已出現)與讀者玩了一次“諧音梗”,巋然不動的泰山與疾走如飛的神行太保,相映成趣。

參考資料:

《西周史》:楊寬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宋西夏卷、遼金卷

《水滸全傳》袁無涯刊120回本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