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葉稚珊:想起梁曉聲

我和梁曉聲並沒有很熟悉,不敢說“我的朋友梁曉聲……”,只是私人和工作的關係打過一些交道,但也不像完全的作家和讀者那樣拘謹和陌生。近來收拾照片,偶然見到一張他和城北勾肩搭背笑得極自然的照片,背面標著是在某年在作家林植樹;另有一張背景是崇山溪流,我坐在一塊大岩石上,他則背側面的談話照,表情頗為嚴肅。應該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在貴州某地的開會間隙。

記憶|葉稚珊:想起梁曉聲

近來根據曉聲作品改編的《人世間》熱映,反映強烈甚至火爆。我則因先生剛去世不久,完全沉浸於對往事的回憶中,沉痛得不能自拔。但感謝曉聲,感謝曉聲的作品、感謝他經歷過並表達出的苦難,使我從個人的苦痛中解脫而有抬頭望向人世的願望,從“我”看向“我們”,從深浸在一個人,一個家庭的生死聚散,看到他人的悲苦、時代的重負和人世間的大愛。

我的工作和曉聲有些聯絡,大約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我們每個季度都有一次外出開會的機會,天南地北,每次不同的城市。北京的幾個同志在首都機場聚齊,無論是在貴賓休息廳還是在普通候機大廳,只有曉聲從不用拉桿箱,從不西裝筆挺,他拿一個本白色最普通的超市贈送的布袋,沒有雜物,裡面放一個一看便知用了不短時間的枕頭,另一個護頸的圓枕提在手裡或乾脆架在脖子上。他的衣著無論在什麼場合,總給人一種過時或落伍的感覺。那第一粒鈕釦永遠都緊扣的襯衫和外衣,不瀟灑!頭髮僵硬得豎起,目光堅毅冷峻,和柔聲細語一字一頓講話的氣質不符。幾乎同時代由非人境遇中活過來的張賢亮,總是時尚的西裝,熨帖的髮型,自帶貴氣的身形。相信,人無論經歷過怎樣的順境和不堪,原生家庭的印記如影隨形。

在《人世間》之前,我對他的身世和過往稍有了解,一是透過宗江老師,知道他從復旦畢業後第一次進京,手邊只有十幾元錢,食宿無著,貿然求救於素昧平生的宗江老師。頂頂善良的阮若珊老師和宗江善待並保護了他的自尊!日後他成為大作家,也在書中記下了這一往事,充滿感激。

記憶|葉稚珊:想起梁曉聲

另外他的風靡一時的知青作品,沒有看過原著的也一定看過影視,我插隊在陝西,又很快就因病轉到了父母所在的河南化工部五七幹校,雖也有艱辛蹉跎,但沒有經過“暴風雪”的嚴酷的磨礪摧殘。因此對他作品中種種困苦,幾乎想象不出是他這樣一個談吐斯文的人親身經歷過的。說回後來我們工作中的聯絡,會議當然是多為探討學習,虛實結合,不溫不火,輕鬆無壓力,所住酒店當然是當地條件最好的,因而會上會下同是一個系統的新老朋友相聚,沒有身份、級別的拘束。雖不是文藝青年,我們幾個和曉聲年齡大小相仿的自然不會錯過和他交流的機會,那不是追星,完全是朋友間的交談。尤其是晚飯後,我和另一位對“卡拉”和游泳娛樂沒有興趣的朋友常打電話求見,他總是溫和甚至親切的歡迎。我們則有時會賴到深更半夜。在那裡,他娓娓講述他的出生環境和家族成員,深情、真誠有些沉重。同在一個大時代,我所經歷的和他相比簡直可以說是“平順”,那時我就看到了“人世間”的一小角,但只覺得那是屬於梁曉聲和他的家族,抑或說屬於他所依存的階層的“人世間”。我的出身經歷和目光所限,完全沒有能力解讀到那是一個大時代的縮影。我以自己的情調去感受“十年見不到父親”“七年見不到母親”的錐心之痛,感嘆以外是完全無法理解其中深刻的社會意義。記得那時候我和同去的朋友的共同感受首先是“心疼”,覺得他是不堪重負的,重壓傷及了他的頸椎和整個身心。

無論電腦普及到什麼程度,卻沒有任何人能說動梁曉聲換筆。他固執執拗地手寫,出於敬重,更多是出於“心疼”,我們在有限的範圍內為他打掩護,讓他在吃住不愁的會議期間能騰出一些時間寫作。為他收集可能被浪費掉的大好紙張,為他收集會議上取之不盡的鉛筆,削好,一大捆送去。

我曾開玩笑地威脅過他“梁曉聲,你出了新書只要不送給我,我就去買盜版。”當然是玩笑,但我還是及時且認真地讀了他的除影視劇之外的作品:《我和我的命》《我們如此相愛》……不知是因為曾就讀於復旦大學,還是骨子裡就深潛著作家的基因,作品中能看出他深受十八十九世紀啟蒙運動思想文化和外國經典名著的影響,作品中流露出的人文、人道和理想主義情緒,尤其是對人性善惡鮮明的抑揚立場和幾乎每部作品中都存在的深刻的愛情的悲劇,都可以若隱若現地看到托爾斯泰、羅曼羅蘭、屠格涅夫、狄更斯的作品和思想曾怎樣在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出身的作家心裡留下的深深的烙印。細讀曉聲的作品,從文字和語言風格上也可以捕捉到這種痕跡,無論是描述底層極寒苦、受侮辱與損害的人和骯髒齷齪的環境,他的文字中都潛藏著一種自尊的“貴氣”——文字的“貴”,格調的“貴”。

與他的交談同樣有這種體會,他規矩、禮貌、得體有度,認真專注,絲毫沒有痞氣和一絲粗鄙。

曉聲的感情生活幹淨的近乎“貧瘠”,他的理性使他選擇的婚姻定位準確——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們曾私下八卦:下筆細膩的才子作家,應有位林下風致,詠絮之才的多情美眷相伴,極美,極雅!或應是約翰克列斯朵夫中的“彌娜”,或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基蒂”。都不是,適合曉聲的是這位安心持家育子,容得下丈夫寫作起來忘乎所以“目中無人”;容得下丈夫將心血所得的收入贍養父母、照護精神殘疾的哥哥的終身、資助弟弟妹妹甚或是他們的後代;容得下丈夫為了寫作免打擾常常要“獨居”。這位可敬而默默無聞的妻子應該也是幸福的:梁曉聲一生只做一件事:寫作;一生只愛一個人:焦丹。(葉稚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