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歷史上的“豐州城”

豐州城

1000多年前的呼和浩特東郊白塔村一帶,曾經建起來一座萬戶之城,名為“豐州城”。當時,生活在內蒙古東部遼河地區的遊牧民族契丹族逐漸強大起來,並很快控制了東北、華北和如今的呼和浩特地區,建立了國號為“遼”的政權。為了防範西北其他遊牧民族的侵擾,遼國開始在這一地區駐紮軍隊,修築城池,這是呼和浩特歷史上的又一個城市發展和社會繁榮時期。

豐州城

今天呼和浩特市有一條路名為“豐州路”。歷史淵源是:一千多年前,在呼和浩特市東郊白塔村一帶,崛起一座萬戶之城,即“豐州城”。

當時,生活在內蒙古東部遼河一帶的契丹族逐漸強大起來,並很快控制了東北、華北和如今的呼和浩特地區,建立了“遼”政權。為了防範西北其他遊牧民族的侵擾,遼國開始在這一地區駐紮軍隊,修築城池,開始了呼和浩特歷史上的又一個城市發展和社會繁榮時期。豐州城建立之後,經歷了遼、金、元三個朝代,到元末明初時期,由於連遭戰火洗劫,百姓們棄城而逃綿延興盛了400多年的“豐州城”,一夜之間十室九空,很快成為一座廢城。如今能看到的,除了殘垣斷壁和豐州城的大概輪廓外,再就是哪飽經千年風霜雨雪,依然屹立的白塔。(下次再做白塔的介紹)

呼和浩特歷史上的“豐州城”

北方民族的交往總是介於戰和之間,遼、金時期的和平環境裡,人口不斷增長,促進農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也帶來了商業的繁榮,呼和浩特歷史上第一個由官方經辦的商業貿易市場,就出現在遼國建立的豐州城內,當時叫“榷場”。

進入元朝,豐州大地更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當時的豐州城車水馬龍,大小市場喧囂不絕,是連通東西南北各條商路的中心樞紐。據說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西方來到中國,就是經過豐州城到達元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的,在《馬可波羅遊記》中真實地描述了古豐州的繁華景象。如今,在呼和浩特白塔內壁的碑刻和題記中,仍然能依稀看到一些文字,翔實的記載了豐州城內幾十條街道和城外幾十個村莊的名字

豐州城有的街道是用官府衙門、宗教寺廟和人名姓氏命名的,如縣衙巷、官察巷、大覺寺巷、北禪院巷、六公進巷等,還有以市場和作坊命名的,如牛市巷、染巷、酪巷,從這些街巷的名稱和村莊的數量,可以想象出當時豐州城的繁華境況。

豐州城遺址內埋藏著大量的歷史文物。1970年在遺址內一次性出土六件極為珍貴的元代瓷器,其中一件“獸族鈞窯香爐”更是舉世罕見。此香爐口徑25。5釐米,淨高42。7釐米,器型完整,造型古樸,由於燒製時施釉濃重,因而出爐後釉彩滾動流淌於香爐表面,生動絢麗,嬌翠欲滴,是元代鈞窯瓷器系列中極少見到的稀世珍品,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元代香爐,現已被國家文物局鑑定為“國寶”級文物,並且多次出國展出,令國外友人大開眼界、讚歎不已。如今這價無價之寶陳列在內蒙古博物院供現代人欣賞。

呼和浩特歷史上的“豐州城”

1982年,在豐州城留存下來的唯一的一幢高大建築“萬部華嚴經塔”,俗稱白塔裡面,發現一張塵封千年的元代紙幣“中統元寶交鈔”。紙幣長16。4釐米,寬9。2釐米,麻桑皮紙質地,木板印製而成,由於年代久遠,紙幣呈暗淡灰黑色,並略有破損,但上面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辯,面值是“壹拾文”,額頭上橫字正楷“中統元寶交鈔”十分清楚,還有硃紅印記兩方“提舉諸路通行寶鈔印”和“寶鈔總庫印”,紙幣上海印有“偽造者斬”的字樣。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宋朝初期曾在四川地區出現過名為“交子”的紙幣,但是隻見史籍記載,至今沒有發現實物。“中統元寶交鈔”是元世祖忽必烈時期所印,它的發現引起中外歷史學家極大的興趣和重視,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一張紙幣實物,現已被國家文物局鑑定為一級文物。

呼和浩特歷史上的“豐州城”

此時歲末初冬,登高於白塔之上,眺望著荒原曠野,無不感嘆著豐州城的興衰,令人心潮湧動、浮想聯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