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斌:劉光第的“灰色收入”

劉建斌:劉光第的“灰色收入”

《自京師與自流井劉安懷堂手札》研究(一)

劉光第的“灰色收入”

劉建斌

劉光第存世的與劉舉臣父子的信函,彙集為《自京師與自流井劉安懷堂手札》,足有54封之多。這些信函,實為劉光第研究中難得的史料。研究這些信函,即可立體的呈現出劉光第的性格特點和人格魅力。正是基於此,筆者在細讀信函的同時,將感悟贅述於後,聊作對同為鄉梓的後學,對君子的一種仰慕之舉吧。

在劉光第與宗叔劉舉臣、宗兄劉慶堂往還的54封信札中,多次提及銀錢收支和生活用度的內容。一句話,劉光第無意中,總愛與親如一家的舊交故愛算賬和籌錢。

這是有原因的,寒門走出來的公卿,當然最知生活之不易,況乎生活在京城。在編號為第一函的信中,劉光第為劉舉臣算了一筆賬:留京有家眷,每年非六百金不可。劉光第作為新到任的刑部候補主事,在多如過江之鯽的京官中只是六品官員而已,其俸銀不過50多兩銀子,外加祿米幾百斤,顯然不能保證全家人的吃喝拉撒。

初到京城,劉光第在信中說:“路上盤費,共用一百七八十金之譜。到京置買家業,送各老夫子代土儀,耗數十金”。如此的開銷,既是必須,又讓本就囊中羞澀的劉光第更加捉襟見肘。生活的窘境,一直是劉光第的夢魘。當初愁的是無錢讀書和應試,而今愁的是沒有額外收入,足以支撐在京為官報效朝廷。自然而然,劉光第對各種收入都特別在意,甚至將赴京途中在夔門收到周觀察、汪太尊的饋贈也悉數彙報出來,列入自己的進項。劉光第進而展望自己可預期的收入,他在信中略作低調地寫道:印結長扯不過百餘金,賢叔佽助二百餘金之外,尚須二百餘金之譜。如我邑學田辦成,津貼京官,每人可得二數,則所缺無幾矣。

僅這一段文字,就可以看出,劉光第作京官,該有多寒酸。他的收入歸納起來就是,50餘兩銀子和幾百斤穀子的俸祿,照今天的說法就是打在卡上的錢僅此而已,其餘就望著劉舉臣每年資助200兩(不止劉舉臣一人在資助,應該還有富順知縣陳洛君每年資助100兩),還有印結費和用家鄉學田收益支付的在京成功人士的補貼。

試想一下,劉光第的“灰色收入”也真不簡單。每年家鄉族叔和富順縣令共計資助劉光第300兩,還有故鄉學田的收益補貼在京為官的鄉賢補貼可以拿。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所謂的印結費,基本可以維持在每年獲得100多兩的水平。清代所謂印結費,就是各省人士到北京辦理捐官等事宜,要請同鄉京官證明其申請材料(身世、履歷等)所說情況屬實,為此需要一份蓋了印的保結文書——印結,得到印結要付一些銀子,這被稱為“印結銀”。為了辦事方便,也為了對“印結銀”進行“合理”的分配,各省京官後來成立了一個類似同鄉會的組織,叫做“印結局”,需要蓋印都到“印結局”去辦,蓋印收多少錢也專門定了標準,得到的錢每月彙總之後,在月底或下月初按官職高低分送到京官手裡。每個京官每月所能得到的印結銀多少不一,或幾兩,或幾十兩,每年一、二百兩較為常見,多者可至三四百兩。

至於富順的學田補貼,在劉光第寫第一封信的時候,還只是地方政府和鄉賢們的構想,並未落地。劉光第之所以要將學田收益納入自己預期的收入,是因為四川萬縣已經在執行這樣的地方政策了。寧信其有勿信其無,憧憬一下,實在是正常不過的事了。

印結費和家鄉的學田補貼,是不違背朝廷律令和個人處事原則的灰色收入,劉光第不但要收,還巴望著多多益善。所謂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有一種錢,劉光第是絕對不收的。有資料顯示,劉光第在刑部,曾拒絕過外官給的“炭敬”。所謂“炭敬”,字面意思就是今天的取暖費,只是這“炭敬”並非政府所給,往往是外官到京有求於各部衙門而按照慣例給的打點費,實則為賄款。這樣的錢,劉光第當然不會要,否則就會違背自己的初心,也不會成為今天我們學習的榜樣。拒絕“炭敬”,讓劉光第的刑部的同事們既詫異又對劉光第欽佩有加,久而久之,刑部的風氣因此而得到扭轉。

劉光第堅守君子固窮的理念,但也並非分文不取,只是取之有道。劉光第正是秉承這樣的為官為人之道,才能在歷史的舞臺上,演繹出忠君報國、變法圖強的人生大戲。

劉建斌:劉光第的“灰色收入”

創作簡介:劉建斌,男,1969年出生,四川富順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自貢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自貢作家》、《富順文學》編輯。1987年開始文學創作,作品以詩歌、散文為主,主要刊發於《詩神》、《星星》、《四川文學》、《青年作家》、《蜀南文學》、《百坡》、《自貢日報》等報刊。

曾獲1993年《詩神》全國詩歌大賽一等獎和“全國十佳詩人”稱號,獲獎作品《沱江》(外一首)被收錄於《中國詩歌年鑑》(1993卷),四川省報紙副刊一等獎,2020年度《蜀南文學》散文獎等。

出版有散文集《十年書》、《趙化筆記》兩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