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語文:孔子的“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庸”一詞最早源於《論語》。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中庸”作為實踐儒家“道”的標準,是盡善盡美的了。

後來孔子的孫子子思作《中庸》,全面闡述了“中庸”的哲學觀點。鄭玄註解說:“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中”就是“順天命”,符合天道,順應時節。天命就是自然的規律,春華秋實,日出日落,這些都是天道。所以,子思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的意思就是讓我們以符合天道的行為去做事。做事符合天道,內心就足夠寬容與坦蕩。

子思認為,一個人只要符合天道,該笑的時候,你就哈哈大笑。該哭的時候你就放聲痛哭。只要它符合你內心的心情,快樂與悲傷沒有什麼需要逆制的。這就是所謂“發而皆中節”。

“中”在中庸一詞中應該念“zhong4(重)”,四聲,而不是念“zhong1(衷)”一聲。四聲的中,表示肯定、允許、包容。是對天道與事物發展規律的肯定與包容。

“庸”是什麼意思,讀到這裡相信大家也知道八九不離十了。“庸者,用也”。《說文解字》中說,“庸”就是用的意思,這個解釋完全符合上面對中庸的解析。

“中庸”一詞包含了兩個含義,既懂的天道,並符合天道去做事情,這樣才能心中坦蕩,不留遺憾。

中庸本質上是知與行的結合體。兩千年後,才由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闡述清楚。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