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誕生了春秋戰國,同是分封制的商朝怎麼沒有誕生類似的時期?

周朝誕生了春秋戰國,同是分封制的商朝怎麼沒有誕生類似的時期?

一、確切說,分封制始源於西周。所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天下歸心靠的是啥,靠的是禮,彬彬有禮然後君子。禮樂宗法制度是源於周公。歷史上稱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孔子特崇拜周公的,致力於一生要恢復的就是周公的巨大貢獻禮制。

周公者何人呀?相信一說,《周公解夢》還有所謂的男女結婚同房叫什麼行周公之禮,大家都耳熟能詳,即都是同一人所創,此人姓姬,名旦,又稱周公旦:

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周朝誕生了春秋戰國,同是分封制的商朝怎麼沒有誕生類似的時期?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賈誼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這段寫的很好,交代的很清晰,血緣關係的諸侯王分封封地的禮樂宗法制就是源於周公旦的貢獻。

周朝誕生了春秋戰國,同是分封制的商朝怎麼沒有誕生類似的時期?

二、商朝不是分封制,更多應該是部落聯盟制。

有人說: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權觀念籠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統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則,就是依據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國家。

看過《封神榜》的也不難理解,那是一個人神共居的時代,按吾的理解是部族奴隸制時代,各部族各有各的專長形成有各自的信仰,各部落各有一位首領,在所有部落首領中在共推一位總首領,不是血統的固定不變的,而是輪流著變動的。從“商”這個字就看,商就是十天干的組合: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就是各個部落,分別各有所長,比如甲乙——木,專門伐木的就負責伐木,丙丁——火,制火的制火,庚辛——金,冶煉的專門負責冶煉,戊己——土,壬癸——水。部落之間各有分工,互相聯合配合,互相牽制,這也是“商”這個字的本意,就是合作互贏。

畢竟從原始部落到私有制奴隸制國家的確切出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是生產力一點一點突破的過程,你很難說,從哪一刻,喔,就是一下子是什麼什麼社會了,所謂發展是螺旋式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看待歷史問題應該歷史的辯證的看問題,到目前為止,夏朝這個朝代就很有爭議,畢竟久遠的歷史雲裡霧裡,總是若隱若現的,很難完全看清其面目。但是對比著周朝而言,商朝肯定不是分封制,最起碼是沒有完全形成宗法禮樂制、分封制,或許懵懂中有那個意識,偶爾也有那個意思與行動,但是沒有形成沒有成熟。當然,肯定也是有不少部落首領在努力往自家拉攏,望分封制上努力,從其商朝各代總是遷都,遷都不下七八次,最有名的算是盤庚遷都,《史記·殷本紀》中記載:

周朝誕生了春秋戰國,同是分封制的商朝怎麼沒有誕生類似的時期?

周朝誕生了春秋戰國,同是分封制的商朝怎麼沒有誕生類似的時期?

“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於是諸侯莫朝”。

周朝誕生了春秋戰國,同是分封制的商朝怎麼沒有誕生類似的時期?

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可略作推測,遷都為了啥,不穩固,為了穩固為了安全,“廢適而更立諸弟子”,這裡“廢適”到底廢的是什麼,而“更立諸弟子”就是往宗族上靠攏了唄,這也就是分封制的雛形,而分封制,分封啥,分封權力分封疆域土地,分封的是自己血統宗族封地根本用意就是為了穩固的需要,這是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不斷完善,生產關係必然在不斷的突破調整,一直到武王伐紂,商朝滅亡這都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歷史發展的必然。

說白了,商朝宗法制還不完善還不成熟,沒有分封制的基礎。

周朝誕生了春秋戰國,同是分封制的商朝怎麼沒有誕生類似的時期?

再一個,有佐證的是,看一看商朝歷代君王的名字第一代商湯,湯即天乙,姓“子”,甲骨文稱大乙,後世習慣上稱之為成湯,還有什麼,卜丙、大甲、大庚、南庚、武乙、武丁等等,武丁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些,史上有武丁中興之稱。

到了商朝最後一位君主——帝辛。帝乙少子,諡號紂,世稱殷紂王、商紂王。武王伐紂,伐的就是這傢伙。《封神榜》中與妲己廝混,酒池肉林的著重刻畫的角色。歷史的長河中經風冒雨,被歷代的各朝的封建衛道者們各路學者們描描抹抹刻刻畫畫添油加醋,地地道道的被雕刻成了著名的暴君一枚。發明了個家喻戶曉的成語——助紂為虐。當然,這些估計藝術的誇張成分巨大了。

周朝誕生了春秋戰國,同是分封制的商朝怎麼沒有誕生類似的時期?

當然,實際上,畢竟商朝,十天干十二地支記事,文字是刻在龜殼上的甲骨文,甲骨文那麼大一點版面上能刻印幾個幾個字呀,據說,商朝有四千多個文字了,可是現代學者能認的也就一千多個,可見就是商朝有文字的歷史事件,十有八九也是雲裡霧裡推測揣摩的,以上,當然也是一種揣測,僅供參考。

當然,另有史學上的一種常見的常規的說法,也是相傳喔,相傳:

周朝誕生了春秋戰國,同是分封制的商朝怎麼沒有誕生類似的時期?

商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所以他的後世子孫商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號,定都亳(今河南商丘)。 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盤庚,又將國都遷往殷(今河南安陽),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此建都長達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稱為殷或殷商。

就是到了秦始皇統一全國,建立中央集權的郡縣制,雖是廢除了分封諸侯王的分封制,但是骨子裡一脈相承了西周形成的宗法制禮樂制,而這樣的宗法禮樂制是西周分封分權制的基礎,但是,在這樣的倫理教化下的家天下,天下是皇帝宗族一家的,又造成了權力氾濫,為所欲為,秦朝很快滅亡,這也是其驕橫的原因,權力集中。當然,只要有宗法制與禮樂制一直延續存在,分封制就必然存在,根本上說集權分權其仍然都是封建的,不過不是諸侯國,而是郡王,是放權與不放權的問題而已。於是,歷史的長河中,變來變去,又是郡縣制,又是三公九卿制,又是九品中正制等,只是把權力放放收收而已,放的大了趕緊收,收的死了趕緊放,而且一直到清朝,雖然各朝稱謂雖有所不同,但是宗法制禮樂制嫡長子繼承製,還有血緣親族封官封地封侯的分封繼承製都是一脈相承的,本質上都是血緣宗法的封建制,這大概也是有“封建社會”一稱呼的一個緣由吧。而之所以西周被稱為,分封制,它這個分封制比較特殊,是完全分出去一塊地完全自治,結果越分越多,有分的法子沒有合的能力了。而秦之後,法家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法術勢,表儒裡法相結合於是成了幾千年來封建制的典範。

周朝誕生了春秋戰國,同是分封制的商朝怎麼沒有誕生類似的時期?

綜上,商朝末年不會出現春秋戰國,原因就是商朝末年還算不上完全的分封制,完全沒有儒學呢,更多上就是神權意志的國家,而分封制靠宗法禮制為基礎來維持的,而分封制的用意本來是為了以血緣宗族達到鞏固統治的需要,這個歷朝歷代也確實起到了巨大作用,畢竟禮制倫理下的血濃於水還是有巨大的無形的凝聚力,但是,有利皆有弊,分封制的優處也恰是就它的弊端,造成分封諸侯國越來越多,零亂散放,各自為王,各自攻訐,尾大不掉,嚴重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削弱了整體的國力,這也是東周最後終於完全失去轄制各諸侯國的原因。而秦朝以後,始有韓非子、李斯的法家思想,我們知道漢承秦制,自漢朝漸漸就是表儒裡法了,這樣表面上看是血緣宗法禮制,但是內裡還有法家法術勢在起關鍵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雖然歷朝歷代封疆列侯分封的封建制一直存在但是不會再有完全只是靠儒家宗法禮制而最終導致春秋戰國的亂局出現了的一個主要原因。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周朝誕生了春秋戰國,同是分封制的商朝怎麼沒有誕生類似的時期?

周朝誕生了春秋戰國,同是分封制的商朝怎麼沒有誕生類似的時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