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為啥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的兩本可謂婦孺皆知

之前為了扒皮“夏朝埃及說”,看了當時的歷史。夏商時期,古印度印章文明,古埃及法老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全部毀於當時橫行世界的蠻族人——雅利安人,閃米特人等等。而我國——南有汪洋,西有高山,北有大漠,東有大海,巨型孤島,自然就延續下來了……事實上歷史悠久是一種幸運,應該心懷感恩。

解放後,為啥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的兩本可謂婦孺皆知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在承載中華文明的所有物品中,除了文物和瓷器外,還有古代傑出思想家和作家留下的更多作品。這些作品具有歷史意義和自身魅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可以理解為人成長的四個階段,少年《紅樓夢》青年年《水滸傳》中年《三國演義》老年《西遊記》。四這個數字,平均擺到一個平面上,哪個角度看也是均衡的。中國社會問題在這四部書裡都能找到答案,這才是四大名著最厲害的地方。

解放後,為啥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的兩本可謂婦孺皆知

四大名著不僅為全民閱讀,而且還催生了專門研究這四部傑作的學術機構。不過解放前,人們普遍認可的是六大名著。

但是解放後,為啥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原因並不複雜。現在已刪的兩本可謂婦孺皆知!實際上,六大名著的表述出現在清末民國初年。為了更好地發展文學文化,當時的文學界將人們中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小說稱為“六大名著”。解放後後,為了振興文化產業和文化教育,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便將《儒林外史》與《聊齋志異》刪除於六大名著之列。

解放後,為啥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的兩本可謂婦孺皆知

先說《儒林外史》,它抨擊的是科舉陳腐,但揭開的卻是人性的虛偽。科舉沒了,但人的本性未變。小說裡嘲諷的那些德行,今天是否也同樣廣泛存在?這也是這部書現實存在的價值。小說彰而不顯,含而不露的創作手法,是這部諷刺小說的高明所在,可惜後世繼承者不多。為什麼《儒林外史》一直被低估,被潛移默化的邊緣,最好誰都不要去提起?就是因為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還是未來,所謂讀書的所謂有文化的所謂牧民者們,在書中都能找到影子。

解放後,為啥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的兩本可謂婦孺皆知

另外小說裡提到到“體統”,倒讓我想起時下高談闊議的“貴族精神”。儘管人類社會、科學技術幾百年間取得了巨大進步,但還得吃喝拉撒睡的人類的本性。

既是史,就當按照史的基本正規化來做。本史該算作標準的紀傳體例了。二進、二王、二嚴、二婁、二牛、二杜……就是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傳記。不管是真名士還是假名士,真本事假本事,真儒生假儒生,痴迷、愚昧、風流、攀附權貴、附庸風雅,都是儒林之中的真性情。這就構成了全書獨特的結構和線索,形散神聚。

解放後,為啥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的兩本可謂婦孺皆知

《儒林外史》的門檻確實相當高了。一般人大概是看個熱鬧,哈哈一笑罷了,後半部塑造正面人物,少用諷刺,自然覺得枯燥乏味。大概前半部只讀出諧,而讀不出奇,便是隻看出了熱鬧看不出門道,也沒興趣讀後半部分了。

再說《聊齋志異》,個人認為它被刪除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聊齋志異的閱讀門檻太高,全篇之乎者也式的文言文沒有高中以上文學水平根本看不懂,二是這本書比較偏成人向。

解放後,為啥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的兩本可謂婦孺皆知

聊齋吃虧就吃虧在短篇上了,所謂四大名著,乃是中國四大古典長篇小說名著,自然沒有聊齋的份。但是聊齋文字優美,想象力一流,整體水平可不輸四大。準確的說,聊齋就是個筆記小說,類似的也很多,什麼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等等,都是這一類,但是聊齋明顯比後兩篇高多了。

小家薄相,文人逞才,尺牘氣息,這些評論無一不中肯。聊齋類說書人畫本,談不上文學。留仙小儒寒士,終其一生一教書秀才,除應試之外,未出其鄉,自然學識見地不廣。僅憑書中狐精豔鬼夜來薦枕於蒲先生這種自認懷才不遇之窮困書生,就令我不齒。概蒲留仙對家中老妻頗有不足之意吧,遂寄懷筆下。

解放後,為啥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的兩本可謂婦孺皆知

總的來說,《儒林外史》趣味性差點,藝術成就略低且不具備民眾普及性基礎;《聊齋志異》思想性差點,可讀性高,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但過於荒誕,有散亂、重複之嫌。但兩部小說同樣影響深遠,特別是聊齋中狐仙鬼怪,根植於早年間底層百姓心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