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的三不

唐朝詩歌的繁盛,時代環境所造成的,也是因為從初唐到晚唐,每段時期,都有驚才絕豔的詩人,足以接席唐詩而無愧。連綿數百年的發展,唐詩最終成為中國傳統詩歌的巔峰,成為華夏文明世界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同時,唐朝詩人具有包容的心胸和思想,對於不同於自己風格、不同於自己理念的詩作詩人,都能理解接受,並且虛心學習。如此的環境,才造就了唐詩的百花齊放。邊塞詩、田園詩、諷喻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

唐朝詩人的三不

素來文人相輕,相容並濟說來容易,做起來難。然而李白那樣狂傲的大詩人,卻對孟浩然推崇備至,視為偶像。而李白作為唐詩的天花板,後來的詩人,同樣不少視他為偶像的。杜甫曾說“詩是吾家事”,對於李白,卻無比欽佩。

中唐詩壇的宗師巨擘白居易,同樣十分推崇李白。並還曾去李白的墳前,寫過一首詩,詩名就叫《李白墓》:

採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

可憐荒壠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李白因參與永王案,被流放夜郎,行至三峽附近,朝廷宣佈大赦,李白乘船沿江而下。此時的李白,已經年近花甲,身體也不怎麼好。於是,他拜訪了幾位老朋友後,回到金陵養病。後因為生活拮据,前往當塗投靠了族叔李陽冰。

唐朝詩人的三不

一年後,李白將詩稿交給了李陽冰,因病而逝,葬於當塗縣的龍山。

李白共有兩子一女,女兒叫做李平陽,兒子則是李伯禽和李頗黎。因為晚年潦倒,自己也非深居高位,所以他的子女的生活比較清貧。女兒李平陽出嫁後不久去世,李頗黎不知所蹤。李伯禽一介平民,所以李白的身後事,比較簡陋,只是草草地埋葬在一個小土坡上。

白居易想到李白生前名氣那麼大,死後長眠之所如此荒涼,心中不免感慨。所以,詩的首句便從墳墓的環境著手。採石江邊的龍山,是李白的墳墓所在。墓邊野草無限,山下的田邊,連綿不盡,好像延伸到了白雲之上。

第二句,白居易生起了一種芝焚蕙嘆之感。可憐這荒涼的田壠之下的屍骨,曾經是寫過驚天動地之文的謫仙人啊!“可憐”與“驚天動地”對比,足見白居易心中的悲憤。

唐朝詩人的三不

無數的功名利祿,都隨著人歸虛無而歸於虛無。荒涼的李白墓,讓白居易對人生多了幾分思考。白居易身前也是赫赫詩名,百年之後,是否也會像李白墓這樣蕭條呢?

杜甫聽聞李白被流放是,感嘆命運不公,寫出了“文章憎命達”這樣的句子,道出了自古才高之人命運多舛的現象。白居易最後的“詩人多薄命”,也蘊含了這樣的意思。只是,雖說詩人多窮苦,但像窮困失路之人,沒有誰像李白這樣潦倒淪落的了。

“不過”二字,將白居易的悲憤昇華,同時也體現了白居易對李白的讚賞和推崇。李白雖然身死,墓地荒涼,可他那些驚天動地的詩文,卻千古不朽,流傳在人間。

或許很多人會說:既然白居易如此替李白不值,而他又身居高位,為何不替李白整修下墳墓呢?

唐朝詩人的三不

首先,李白墓並不在白居易的轄區,大興土木,可能不方便,也可能因為只是途徑弔唁,時間比較倉促。

其次,李白生前的遺願如何,白居易並不知曉,或許是李白自己決定喪事從簡,也未從可知。

最後,未經李白家人的同意,白居易一個外人,怎麼能夠隨便動李白的墓呢?這是極為不敬的。而李白的後人,毫無訊息。

公元817年,李白的一位粉絲,時任宣歙觀察使的範傳正,費盡心思,找到了李白的後人——兩個孫女。

唐朝詩人的三不

這兩個孫女,均是嫁給了兩個普通農夫。範傳正疑惑,說:許多人都在找李白後人,為何你們不出現。

李白孫女面色羞愧,說自己的怕辱沒爺爺李白的名聲。範傳正主張讓她們改嫁,找個好一點的夫婿,至少保證她們衣食無憂。李白的孫女拒絕了。

她們只是告訴範傳正,爺爺李白一直想埋骨青山,可是她們沒有能力,希望範傳正能夠幫助爺爺李白遷文。範傳正聽到偶像臨終前還有這個遺願,連忙找來當地縣令,將李白之墓,遷到了青山之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