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東漢民居里的安居夢,探訪雅安蘆山東漢建築風韻

東漢,莊園經濟發展迅速,樓居風氣興盛,一些較大的墓葬中陪葬有模擬生活的陶房陶樓、石刻樓房建築模型,屬明器,為古人敬獻逝者的“房產”。

何為明器?它是中國古代仿照實物製作而成的殉葬品,寄託著生者對逝去親人的沉痛悼念、無限哀思和對其靈魂永存的美好祝福。

用於陪葬的明器,大多是仿現實生活中常見之物,在本報《西康週末 走進文物》系列報道中,小編描繪過諸多陶製用品,如盆、壺、農具、手工用具以及各種人物俑和動物俑等。而陶樓、石樓作為一種漢代建築明器,模擬人世間建築形式製作而成,也可以說是現實生活中建築物的模型,濃縮了漢代建築的主要特徵。

近日,小編來到市博物館,古樸的陶房、雅緻的石樓,再現了東漢時期雅安的建築風貌,透過這些文物,當時雅安境內人們的安逸生活也依稀可見。

房屋造型

極具地域特色

藏在東漢民居里的安居夢,探訪雅安蘆山東漢建築風韻

石刻樓

東漢時期,人們的喪葬觀念認為,人死後是去另一個世界生活,隨葬器物也應該是現實生活中的寫照。但是,這一時期,人們已不再使用和現實生活中同等大小的器物隨葬,而是將地面建築微縮成模型和主人一起埋葬。

市博物館中陳列的陶房和石樓就是最好的證明。

為了讓觀眾的感受更直觀,市博物館展廳佈置了一個生動的場景——農家陶房。

“東漢時的房子,和我們小時候的房子差不多吧!”目睹眼前的陶房,小編頗感親切。但是,當我們把時間往前推移近2000年,文物專家看到的卻是當時雅安人的智慧。

陶房其實分為上下兩層“小洋樓”。

“雅安多雨潮溼,房屋容易受潮,如果房子離地面很近,不僅讓人住起來不舒適,糧食存放在屋子裡也容易發黴生蟲。”市博物館宣教部主任程樹芳告訴小編,從房屋構造來看,這屬於幹欄式的結構,底樓四根大柱子把二樓支撐得穩穩當當,一般樓上住人,樓下拴馬,功能性強。

二樓門口是入戶花園,房屋側面有個鴿子籠,籠裡有兩隻鴿子,充滿生活氣息。可以猜想屋內也是客、臥分離,佈局合理,主人則喜歡養花種草。

小編看到,這件陶房屋頂,形狀和現代沒有太大區別,使用的是瓦片蓋頂。“這種頂上有屋脊的兩面坡屋頂,更有利於排水。屋頂還設計了簷,屋簷底下是環廊。這樣的設計和造型,處處體現了雅安的地域特色。”程樹芳介紹,雅安雨水豐沛,屋頂超出牆面,能有效地減少雨水淋溼牆面。

遠遠望去,陶房高大拙樸,比例協調統一,明暗虛實相間,高低錯落有致。腰身還顯現出三角形、菱形、直線紋等幾何圖案,把樓體裝扮得優美瀟灑、絢麗多姿,讓觀者能充分想象漢代建築“五彩彰施,影象今昔”的裝飾風尚。

據悉,漢代陶房主要型別有倉房、院落、樓閣、水榭、灶臺、陶井以及作坊、顧所、豬圈、羊圈等。雖然這些陶樓寄託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是希望逝者靈魂得到安息的居所,但也是對東漢時期建築形制特徵以及建築技術水平直觀形象的反映。

一件文物或多或少都會帶有一些創作者的情感,無論喜悅,還是悲傷,都用無聲的語言默默傾訴著……雅安東漢民居中也蘊藏著能工巧匠們太多美好的情感和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

在眾多出土的建築模型中,還有一件東漢的石刻樓房。

這件1953年出土於蘆山縣的石刻樓房,造型十分簡潔洗練,沒有過多繁雜的裝飾,卻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一位女子扶著開啟的右門呼喚家人歸家情景。

樓房共有兩層,建築結構為五脊四阿頂式,屋頂鑿成凹條形,簷沿有瓦當作為雕飾,側面和背面沒有雕飾。一樓一底,樓上正廳共有3個開間,左右兩邊各有一個方形大孔,前有低欄,似為觀賞遠眺之廳堂。中間正廳兩旁各有長方形窗戶,極似今天之百葉窗。樓下三柱間的左面斜放著一樓梯,一人右手執掃帚,左手執巾正在擦拭打掃樓梯邊沿。右面有兩人,在中間的一人以右手執巾,左手將一棒狀物(金吾)置於邊上一人面前,其人雙手捧袋囊正欲將棒狀物裝入其中,準備“懸棒於門前”。

古建築歷經風雨剝蝕、社會動盪、時代變遷,多已不復存在。像這樣用以隨葬的建築模型通常是對現實建築的還原,能體現古代建築的形制和技術,並從某種程度上反映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社會生活狀態,是研究古代建築與社會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兩座完整民居的屋簷下都有由形狀各異的塊狀物重疊裝配而成的斗拱。

“斗拱是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頂、額枋和簷檁間或構架間,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合稱斗拱。”程樹芳介紹,漢代斗拱由木板製成,可增加屋簷伸出的長度,普遍使用斗拱說明了木結構建築在漢代已成熟,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建築體系,而漢代木結構建築就是後世常見建築風格之始祖。

在漢代地面建築中,巴蜀之地有幾座漢闕也完整保留了斗拱的形象。我市著名的高頤闕無疑是這些石闕中最精彩的一對漢闕,其中西闕儲存完好,在闕身之上的斗拱可以看到枋木交叉上部的斗拱層。

漢代除了石闕、明器上有斗拱元素,畫像石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出土於滎經的東漢石棺(天下第一吻)上就鐫刻著一對逼真的斗栱。

斗拱,它曾簡約亦曾繁複,經歷過興盛又黯然衰落。它為時代所影響,也映照著歷史的斷面,靜觀世間風塵。雖然藏匿於華麗屋簷下默默無語,但斗轉星移間卻支撐古典建築歷盡風雨滄桑。

東漢時期

雅安建築折射經濟發展

藏在東漢民居里的安居夢,探訪雅安蘆山東漢建築風韻

東漢石棺上的斗拱

中國人對房子有著跨越千年、超越生死的執念。

古人們對房屋住所的重視,並不亞於當代人。他們希望有一屋可以避寒、有一屋可以為家。生前有所得,便希望死後繼續享有;生前沒能得,便祝福死後能夠擁有。

陶房、石樓,這兩種流行於東漢的明器,是漢代人跨越生死的安居夢的直觀表達。

流連於兩件民居藝術之中,敬仰之情無以言表。一閉眼,彷彿能感覺到大漢跳動著的脈搏、呼吸時的律動,觸控著一個個灼熱、不朽的魂靈,更能感受到那一份威嚴壯麗的豪情。漢代民居製作工藝精巧,造型逼真,結構合理,對各個部件的表現都十分細緻,是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不僅直觀形象地展現出漢代建築的形制特徵和建築技術,也反映出漢代石刻和陶藝工藝的發展狀況,更能折射出漢代繪畫、雕塑等裝飾藝術的高超水平。

用實物來證實雅安之古,用文物來證實雅安經濟文化的絢麗。

“一方面,隨著時間的積累,雅安本身就在向前發展;另一方面,就是外來因素的影響,北方名門士族的南遷。”據介紹,東漢以前,雅安境內的發展與中原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到東漢時期,中原戰亂頻繁,此時的南方生活相對安定。於是,不少名門士族選擇向南遷徙,其中一部分人來到了雅安境內。當時,雅安境內地廣人稀,也給這些名門士族的到來,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他們所帶來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促進了雅安經濟文化大發展。

東漢時期,中央的權威不及西漢。當中央對地方權力的干預較少時,反而給地方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更多活力。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就催生了一種莊園經濟。地方上一些富足的大戶人家,有了自己的莊園,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在雅安境內出土的東漢民居建築模型,可試想墓主人在當時一定家境殷實。從這種莊園形式的建築來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一時期人們的生活品質也大幅提高了。

來自:雅安日報 北緯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