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蓬勃發展:古典晚期的基督教在希臘

在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頒佈《米蘭詔書》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之時,基督徒的數量佔羅馬帝國人口比例大約在10%,而且信徒主要是帝國東部各個希臘化城邦的居民。公元四世紀末,基督徒人口增長到40%,而到了五世紀末,基督教已經一躍成為社會的絕對主流宗教,信徒高達人口的90%。不到兩百年時間,絕大多數的希臘人都從古代多神教信徒轉成了基督徒,導致這一快速轉變的原因是綜合的。

首先,從公元三、四世紀開始,基督教哲學家和雄辯家繼續著二世紀以來基督教護教士的傳統,進一步把基督教和古希臘哲學思想結合起來。將宗教和哲學糅合在一起,是當時基督教哲學家的新發明,因為在希臘的古典時期,多神教和哲學總的來說是涇渭分明的。而當基督教受到了古希臘哲學的滋養之後,其教義更加精緻和深邃。當時的主流基督教哲學家認為古希臘哲學受到了聖靈的啟迪,因此與基督教是相通的。他們的證據之一是:希臘語中“哲學家”(φιλ σοφο )一詞意為“愛智者”,而非“智者”,這意味著古希臘先哲們雖然生平早於耶穌基督,但作為上帝的造物,他們同樣會被聖靈感動,因此他們明白他們自己絕不是那個至高的“智者”,而只能以他們的方式去愛、去追求那個至高的“智”,也就是上帝。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一位希臘修道士站在梅泰奧拉(ΤαΜετ ωρα)的山頂。“愛智者”是一個古希臘概念,但三四世紀的基督教修道士也開始被稱為“愛智者”,因為他們和哲學家一樣,也被認為是追求上帝終極智慧的人

另一方面,基督教也沒有忘記“紮根”普通民眾。由於東羅馬帝國社會動盪,時人普遍相信鬼的存在,而當時基督教會經常進行驅鬼的儀式——這些儀式在新約中就有大量記載,包括耶穌所行的大量趕鬼神蹟——這使基督教在草根階層中贏得了眾多信徒。另外,基督教也吸收了一些古代多神教的元素,更加貼近當時希臘人的習俗。一個例證就是對數量龐大的聖徒們的敬拜,它延續了希臘人多神崇拜的傳統。比如,聖徒尼古拉斯被認為是船員的保護聖人,他對應了古希臘的海神波塞冬,後者的很多神廟都被改成了聖尼古拉斯教堂。又如著名的屠龍者聖喬治,其聖徒事蹟明顯帶有希臘神話中阿波羅殺死兇龍皮同的影子。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阿波羅屠龍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聖喬治屠龍,聖喬治殺死吃人龍怪的傳說是古希臘神話中阿波羅屠龍的基督教版本,甚至聖喬治騎馬的形象都源於希臘化時代典型的“色雷斯騎士”浮雕藝術

當基督教越來越贏得民心的時候,它的兩個主要“競爭對手”——經典哲學和多神教——卻逐漸沒落了。三四世紀的古典哲學已經被髮展得非常複雜,連今天的專業研究者都無法明白,自然無法給當時的希臘民眾帶來心靈慰藉;而古代多神教的很多習俗也被認為是過時的甚至野蠻的,比如在獻祭公牛的過程中必須讓生牛血從牛的喉管噴射到信徒的嘴裡,這是彼時人們無法接受的。多神教失去民心的一個事例,是公元362年東羅馬皇帝尤利安的安條克城(即聖經中的安提阿)之旅。362年10月,尤利安去小亞細亞地區的希臘化城邦安條克參加當地一年一度的阿波羅祭典儀式,發現空蕩蕩的神廟裡只有一個祭司,祭品只有一隻鵝,而且還是祭司從自己家裡帶來的。更糟糕的是,幾天以後神廟竟然莫名其妙地失火,這大大刺激了尤利安,下令關閉安條克城最大的基督教堂,但遭到了城內80萬民眾的一致強烈反對,最後皇帝只得灰溜溜地離開了這座已經被完全基督教化了的名城。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羅馬皇帝尤利安。他被基督教會稱為“叛教者”,因為他自幼受洗為基督徒,但成年後卻逐漸轉向古希臘哲學與多神教信仰,並在登基後試圖恢復多神教的主流地位

當然,古典哲學以及多神教逐漸退出希臘人精神世界的另一個原因,是羅馬帝國官方的刻意壓制。米蘭詔書頒佈時期,東羅馬皇帝開始禁止希臘人去傳統的神廟請示神諭,而神廟的祭司們如果進行違法的預言活動則會被活活燒死。幾十年以後,帝國又頒佈法令:求神諭者一律處死。到了公元6世紀初,一些帝國的公職人員在表面上皈依基督教以求得更好的職位,但暗地裡卻仍然進行多神教崇拜,而他們的行為一旦被發現,就會被處以死刑。529年,代表著古希臘理性精神與古典教育的柏拉圖學院在運行了一千年之後,終於被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關閉於雅典,以防止其散佈古希臘的非基督教思想。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拉斐爾的名畫“雅典學院”也即“柏拉圖學院”。由於古希臘經典教育滋養了基督教哲學,因此在基督教化的東羅馬帝國延續了很久,但最終仍然沒有逃過被關閉的命運

東正教信仰以及腹背受敵的希臘

從古典晚期到拜占庭帝國晚期的千年之中,希臘不斷遭受外敵入侵。從公元3世紀到6世紀,希臘所處的巴爾幹半島先後遭受各個北方蠻族的入侵:哥特人、日耳曼人、阿瓦爾人、斯拉夫人……6世紀之後,希臘人抵禦著一波又一波來自東方的不同敵人:6世紀到7世紀,波斯人一度攻佔了希臘愛琴海諸島;7世紀到9世紀,阿拉伯人取代波斯人,成為更大的威脅,並在公元827年攻陷了希臘最大的島嶼克里特島,直到一個半世紀以後才被收復。公元1000年之後,穆斯林化的塞爾柱土耳其人(Seljuk Turks)雖然並沒有打到希臘本土,但在其後三個世紀中斷續統治著小亞細亞地區的希臘人;自13世紀起,奧斯曼土耳其人崛起,並最終在1453年給了拜占庭帝國最後的致命一擊。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公元565年查士丁尼皇帝的拜占庭帝國版圖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1451年滅亡前夕的拜占庭帝國,版圖已經縮小至君士坦丁堡城。雖然如此,拜占庭帝國綿延一千年,是當時世界上綜合實力最大的國家之一,其版圖雖然不停變化,但基本穩定在小亞細亞和希臘地區

這些來自北方蠻族或者東方民族的侵襲,一方面導致希臘的社會經濟與文化遭受重創,無法恢復其古典時期的燦爛輝煌,從另一方面也促使希臘人更加堅固其基督教信仰。塞爾柱人和奧斯曼人統治者在經濟和社會上經常排擠甚至欺凌希臘基督教徒,後者的教會往往失去經濟來源和神職人員,因而也無法繼續主持社會救濟等慈善工作。然而被異教徒統治的希臘人仍然保持了基督教信仰,有的成了“秘密的基督徒”,還有的拒絕改宗甚至不惜殉教。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今天的希臘人紀念著名的殉教者希奧多禮·加夫拉斯,他是公元10世紀土耳其黑海南岸城市的地方長官,因拒絕放棄信仰,被塞爾柱土耳其人扔到雪地中受折磨而死

除了東方,來自希臘西面的壓力也不小。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地域上的西歐人,與拜占庭希臘人在文化、政治、身份認同上一直有差異、競爭甚至衝突。東西教會的分裂是體現兩者之間張力的一個典型例子。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以後,位於羅馬的主教被視為首位,君士坦丁堡的主教屈居第二。但隨著西羅馬帝國覆滅,君士坦丁堡在政治上的地位提高,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方教會與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方教會互爭雄長,分歧加劇。1054年東西教會的矛盾終於無法調和,最終分道揚鑣,基督教由此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彼時前者以西歐為主要影響地區,以拉丁語為禮拜語言,唯羅馬教宗馬首是瞻;後者以希臘、東歐、小亞地區為主要影響地區,以希臘語為禮拜語言,以君士坦丁堡牧首為教會領袖。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聖托里尼島一座典型的希臘東正教教堂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天主教教堂的代表之一是巴黎聖母院。對於普通人而言,東正教與天主教的區別有時是肉眼可見的

希臘人與西歐人的衝突不僅侷限於教會的分裂,更表現在十字軍東征上。1095年,在抵抗了幾十年塞爾柱土耳其人的入侵之後,拜占庭皇帝終於無力招架,請求西歐的“基督徒兄弟”來支援,羅馬教宗遂號召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自此開始了一系列十字軍戰役。但西歐人進行十字軍東征的目的並不單純:羅馬教宗希望藉此機會徹底駕馭東正教會,以此承認自己的最高地位;威尼斯的商人階層則野心勃勃,試圖趁機成為地中海東部的商業霸主;西歐的騎士和平民更多抱著發戰爭財的幻想而參戰,並且在戰爭中也毫不掩飾,無論對穆斯林異教徒還是對“基督徒兄弟”希臘人,經常“一視同仁”,燒殺搶掠。因此,十字軍東征非但沒有加強希臘人與西歐人之間的紐帶,反而使希臘人開始“異化”甚至敵視西歐人。尤其是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調轉槍頭,不但不去攻打異教徒,反而攻陷並洗劫了盟軍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1204年十字軍圍攻君士坦丁堡,許多希臘人被屠殺,大量的希臘財富被掠奪到西歐,包括古希臘著名雕塑馬爾谷之馬(Cavalli di San Maro),至今仍被儲存在威尼斯的聖馬爾谷聖殿中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以後,十字軍首領們在拜占庭的領土上建立了幾個拉丁王國,希臘本土、愛琴海諸島、伊奧尼亞海諸島也隨之被其瓜分。這些希臘人所稱的“拉丁人”——即以威尼斯人為主的西歐天主教征服者們——立刻在希臘開始了對教會的拉丁化:以拉丁神父替換希臘教會的中高層教士,懲罰或驅逐不以羅馬教皇之名進行禮拜儀式的希臘神父。這使希臘人更加仇視西歐人和天主教徒。1261年以後,由於拜占庭希臘人從拉丁人手中奪回了君士坦丁堡,羅馬教會對於希臘教會的控制大大放鬆,在希臘土地上割據為王的拉丁王國統治者也開始給予希臘人信仰東正教的自由,並且東正教會舉行的宗教儀式,比如婚禮等,也都得到當地拉丁教會的承認。然而,1204年君士坦丁堡之戰已經給希臘人投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加劇了希臘東正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的裂痕。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2004年,羅馬教皇為八百年前天主教十字軍對東正教徒犯下的罪行正式道歉,獲得了東正教牧首的諒解,兩者才終於和解

在千年的東西夾擊之中,東正教逐漸成為了希臘人抵抗外族入侵的勇氣源泉,也逐漸化作希臘人保持身份認同的精神支柱。無論是多神教的北方部落、來自東方的遊牧民族,或是來自西方的天主教徒,雖然在武力上經常勝過希臘人,但在經濟發展和文化水平上都落後於生活在拜占庭帝國的希臘人。因此希臘人將這些入侵外族都稱為“蠻族”,並驕傲地將自己獨特的東正教信仰作為凝聚本民族的中堅力量。希臘東正教相信:與更加“西方化”的天主教相比,東正教在基督教的宗教語言、禮拜儀式、教義教規上都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源自使徒時代的教會傳統,並以固守這一傳統為榮耀。

希臘人在東歐的傳教以及斯拉夫字母的發明

公元9世紀到11世紀,羅馬天主教會與希臘東正教會在東歐異教地區展開了傳教競爭。希臘教會獲得了長久的勝利,直至今日東正教仍然是東歐地區影響最大的宗教。在希臘傳教士的影響下,彼時的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斯拉夫人、北高加索人、俄羅斯人等先後皈依基督教。希臘教會傳教的成功是由一對傳奇般的希臘兄弟所奠定的。

哥哥康士坦丁·吉禮洛斯(οΚωνσταντ νο -Κ ριλλο ,827-869)和弟弟梅索狄奧斯(οΜεθ διο ,815-885)出生於希臘北部城市薩洛尼卡的一個公務員家庭。薩洛尼卡是拜占庭帝國第二大城市,其基督教傳統可追溯至使徒保羅。兄弟倆自幼受到良好的希臘教育,由於當時城中有很多斯拉夫人定居,而他們的父親就是管理當地斯拉夫人的官員,因此兩兄弟也會說流利的斯拉夫語。另外,兩兄弟還會說拉丁語、阿拉伯語、希伯來語等。他倆在神學上造詣頗深,公元860年向黑海地區的可薩人(οιΧαζ ροι)傳教。兩年後,應摩拉維亞(Μοραβ α,今捷克東部)統治者的要求,兩兄弟又被皇帝派到那裡傳播基督教。863年夏,兩兄弟到達摩拉維亞,在僅僅三年之中成功地發展了教徒,組織起了教會。更重要的是,兩兄弟在希臘語字母的基礎上,發明了斯拉夫字母,並開創性地使用斯拉夫語進行禮拜儀式,還把聖經翻譯成了斯拉夫語。這項偉大的創舉對斯拉夫民族宗教、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直至今日。同時期的天主教傳教士由於仍然堅持在東歐地區使用拉丁語傳教,完敗於希臘兩兄弟,並不斷騷擾他們的傳教工作。兄弟倆逝世以後,其學生和追隨者們把兩人未盡的事業向保加利亞以及南部的斯拉夫人普及,奠定了東正教在該地區的穩固地位。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改變東歐歷史與文化的希臘兩兄弟吉禮洛斯和梅索迪奧斯。他們手中持有的書卷正是他們所發明的斯拉夫字母表

希臘人的聖像敬拜、聖髑敬拜以及聖山

對於大多數中國讀者來說,希臘東正教是一個相對陌生的話題,因此筆者在這裡簡單介紹三個具有希臘特色的基督教元素。

首先是希臘人對聖像的崇拜。聖像敬拜在教會早期就存在,支援和反對的聲音也一直不絕於耳,兩派之爭最極端的例子是8-9世紀之間拜占庭帝國的兩次聖像破壞運動。公元843年攝政皇后提奧朵拉頒佈法規正式宣佈聖像敬拜的合法性以後,聖像敬拜正式成為東正教會信仰的一部分。東正教會認為聖像與道成肉身的教義是相符的,因為從一個角度來說,耶穌就是上帝的“聖像”(εικ να)。同時,由於早期教會大量依靠聖像來對不認字的人進行宣教,因此聖像也被認為是“圖片版的聖經”,其存在的合理性等同於聖經本身,而且據信福音書作者路加就是第一個繪製聖像的人。東正教會嚴格區分對聖像的“敬奉”(veneration)與對上帝的崇拜(worship),指出敬奉聖像並不等於偶像崇拜,用一個通俗的比喻解釋就是:東正教徒親吻聖像,就像普通人親吻愛人的照片一樣,我們很清楚我們的愛人與照片並不是一回事。順便提一句:聖像崇拜在天主教中也存在,但普遍不被基督教新教徒所接受。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東正教的聖像

東正教聖像與天主教寫實的風格大相徑庭,原因在於:東正教認為寫實的風格會誤導信徒認為聖像上的面容就是耶穌、聖母瑪利亞以及聖徒們歷史上真實的相貌,而象徵主義的藝術手法則強調了聖像的象徵性本質以及被畫主體的神聖性。因此,東正教聖像具有固定的“格式”,比如金色象徵著天堂,紅色象徵著神性,藍色象徵著人性。所以,聖像上的耶穌衣著總是紅內藍外,表示其本質是神而後化身為人;而聖母瑪利亞則反之,表示其本質是人但逐漸聖化。

除了敬拜聖像,希臘人也對聖髑十分崇敬。聖髑主要指聖徒的遺體、遺骨或者遺物,它們被認為是上帝創造神蹟的中介物質,往往具有治癒疾病的力量。即使在社會動盪、經濟脆弱的時期,拜占庭希臘人仍然竭盡其能建造教堂,但得到精心修築的教堂往往並不是主教座堂,而是傳統上敬奉聖髑的地方,典型的例子是薩洛尼卡的聖迪米特里斯大教堂。聖迪米特里斯是羅馬帝國的一名信奉基督教的年輕士兵,於公元306年在薩洛尼卡殉道,死後逐漸被敬奉為該城的主保聖人(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城隍),據信當薩洛尼卡屢次遭到蠻族入侵時,他顯示了很多神蹟保護這座城市。公元4-5世紀在他殉道的地點建立起了聖迪米特里斯大教堂,之後屢次失火,公元629年到634年重建,規模更大也更雄偉。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聖迪米特里斯大教堂,教堂內部儲存的聖徒遺物以及殉道遺址

在東正教世界中,希臘的“聖山”赫赫有名。聖山又稱阿索斯山(ο θω ),是拜占庭時期基督教在希臘發展的重要成就之一。“聖山”位於希臘北部哈吉迪吉地區(ηΧαλκιδικ )的阿索斯半島上,傳說聖母瑪利亞在坐船去塞普勒斯看望拉撒路(οΛ ζαρο )的路上經過阿索斯半島,不料船卻壞了,瑪利亞因此不得不上岸等待船隻修復。她見到這個地方景色絕美,不似人間,不禁連連讚歎。就在這時,天上傳來聲音說:“就讓這個地方成為你的花園和天堂,以及所有盼望救贖的人得救的港灣。”從此以後,為了向聖母瑪利亞表示崇敬,希臘人禁止其他女性再踏足此地,而只有男性可以上山。

據考證,從4世紀開始就有修道士在這裡進行個人的苦修。7世紀以後,拜占庭帝國東部的小亞地區戰火不斷,導致很多修道士來到希臘聖山繼續其修道生活,尤其是穆斯林統治了埃及以後,很多埃及的修行者也來此避難,因此聖山的修道生活從此蓬勃發展起來。兩種修道方式——修道院的集體修道和隱修士的單獨苦修——在這裡並存。883年,拜占庭皇帝正式宣佈聖山是修道士的聖地,賜予其獨立自治的政治地位,並禁止普通人隨意進入。12世紀初,聖山的修道院多達180多座,最大的修道院容納了800多名修道士,並吸引了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斯拉夫修道士遠道而來。13世紀拉丁人統治者洗劫了聖山,15世紀以後希臘又被奧斯曼土耳其人佔領長達四個世紀,聖山的獨立地位雖然沒有動搖,但修道生活受到了重創。1913年在兩次巴爾幹戰爭以後,希臘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正式收回了聖山所在的阿索斯半島,但聖山的自治地位仍然被保持下來。當然,今日聖山的領土歸屬於希臘,其世俗事務也由希臘外交部管理。

從米蘭敕令到君士坦丁的陷落:基督教發展中的希臘路線

聖山最大的修道院Μον Μεγ στη Λα ρα ,建造於公元963年。今日聖山擁有20座修道院以及一千多名修道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