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是在講“人鬼情未了”嗎?其實它是在講不變的人性

忽然發現有兩本書很奇特,一是《紅樓夢》讓人讀不盡;另一是《聊齋》叫人讀不完。

《聊齋》裡面有太多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充滿著一些溫暖感人正面的能量,像一則則成人的寓言故事。讀《聊齋》最大的感受是,鬼怪要比人可愛得多,比如印象最深刻的《梅女》的故事,男主人公封雲亭救下了一個吊死鬼梅女,倆人互生愛慕,但是梅女擔心自己是鬼怕會有損封雲亭的陽氣,許諾他幾天之後返陽了再和他結成秦晉之好。

《聊齋》是在講“人鬼情未了”嗎?其實它是在講不變的人性

但是漫漫長夜做什麼呢?然後有趣的一幕發生了,梅女給封雲亭做了全身按摩,之後倆人半夜又玩起了“翻繩”的遊戲。這一幕實在是太溫馨親密了,過目不忘。其實《聊齋》中有好多類似好玩的情節,不經意間讀到總叫人忍俊不禁。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好玩的是蒲松齡會在每個故事背後做一個評論,然後我們就會看到一個生動的憤青蒲松齡出現在眼前。他往往會對故事裡的一些人物所做的不好的事,痛恨不已,還會拿他當時的身邊例項進行鞭辟入裡的諷刺和發洩。讀蒲松齡的評論,是讀這本書很大的一部分樂趣所在。

讀這本書還有幾點感覺是,也許是成書的時代性的原因,書中的人鬼妖總是會輕而易舉地發生關係,有時隨意地讓人摸不著頭腦,就見了一面,怎麼就在一起了呢?還有,就是好像書裡的不論是人是妖是鬼,所有的女性好像都是帶著使命來的,而這個使命就是——生兒子。好像生兒子是唯一的報答方式,很多年的夫妻感情在一旦生下兒子後都可以不管不顧地拋棄了,比如聶小倩。

用鬼怪狐仙的描寫方式,諷刺著人性,同時有著哲理性的知識,架空,帶著神幻比之正史,的確少著真實性,但確可以藉此更好地諷刺。

《聊齋》是在講“人鬼情未了”嗎?其實它是在講不變的人性

從清朝到現在,人性這個基礎並沒有變,反而越來越深,很多人說人的本性如此,但實際而言,都是後天人性的轉變,所謂的環境,包括現在的社會的冷漠,殘酷的根本原因是人導致的結果,從輕到重,從牴觸到認可,慢慢地成為現實,再也改變不了,實際而言,人因為慾望變成今時地步,同樣可以從今時的地步變回當時的心態。

記得在看納蘭成德那句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時,思索的是人將世間變成今時的地步,當世間改變,變得非一個人可以去阻止的時候,去責怪是社會的殘酷,讓人變得冷漠,而非人本身對慾望,利益的選擇初始的冷漠,造成很多人同樣的冷漠,導致成為難以改變的現實,而新踏入社會的工作者,則感慨社會的壓力,及殘酷。

人性抵禦不住誘惑,慾望,在哲學家分析人性得出理論,可有多少關注過人性的本身問題,就比方說網咖興起的時代,大人們牴觸著,可依舊有著少年,青年不斷的去著,所謂的網癮,當時覺得少年近視是不常見的,可智慧手機的出現,使所有人都患上這種病,近視的人隨處可見,當人都習慣這種感覺,就沒有在去牴觸的了,都深陷其內,成為預設的現實。

可是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有很多不應該成為現實,應該嘗試著去改變,攔截,比方所謂的社會風氣,冷漠,難道就要默許這個已經成為常態的社會,而不去改變嗎?或許一個人改變微不足道,但是多人的嘗試,難道還會微不足道嗎?

《聊齋》是在講“人鬼情未了”嗎?其實它是在講不變的人性

以身作則,好人的以身作則,能將好人變得更好,壞人變好,壞人的以身作則,能將壞人變得更壞,壞人變好,此是影響力,那其認知好人的影響力,以身作則,不足以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好,反而會認為壞人的影響力,以身作則,會使社會變得無可救藥。

無論好與壞,善與壞的話題,嘗試去思考思考,難道唯有以惡制惡的方式,才是解決的最佳方式嗎?這比之遇事衝動去做的影響更大。

或許是所謂天真,異想天開,可是人性本來如此,三字經言,人之初,性本善,奈何人已經在環境下變得面目全非。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在學校裡做個誠實學生,皆人心向善,然而當踏入社會,體驗社會殘酷時,方意識是何等的天真。

《聊齋》是在講“人鬼情未了”嗎?其實它是在講不變的人性

《小王子》當中的大人,將人性變現得淋漓盡致,人的未來還會重蹈覆轍,重複著相同的故事,對於網路暴力,在1905年西班牙《偉大的牽線人》中,就已經體現人言的恐怖,摧毀一切話語。

看著今時的電視劇,電影,書籍,體現的網路暴力,然而人還是會這麼去做,關注的從來不是真相如何,不是真實怎樣,而是透過話語,對看到的表現出自己不滿罷了,在現實當中,人對於強者充滿恐懼感,而對於弱者則是表現自己強勢的一面,來彰顯自己,透過欺負他人得到內心的滿足。

父權主義是戰爭起源之因,故在世界各國,男性比女性在社會地位上更佔有主導性,因為男強女弱,雖然現在中國的女性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但根深蒂固及家庭的思想,還是會以男強女弱的認知。

鬼怪也好,神仙也罷,在很多諷刺人性方式上,曾比之人不如狗忠誠一樣,不斷的刺著人性,可是卻毫無意義可言,因為人認知道理,確不一定能做到,人能做到不一定長久,能長久做到確改變不了他人做到。

《聊齋》是在講“人鬼情未了”嗎?其實它是在講不變的人性

所以在思考魯迅的作品時,二十世紀人性的諷刺,試圖去改變一代人,甚至是未來時,從意義的角度,其作品的影響力之大,又有什麼比不得四大名著。

每一個書籍,都有著作家想要表達的想法,都是需要思考的,始終認為書籍的意義比之意思更重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