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立速評|曹寇——“鴨鎮和往事,如酒消失於酒中”

本期作品

《鴨鎮往事》

讀立速評|曹寇——“鴨鎮和往事,如酒消失於酒中”

曹寇

本期作者

作家,著有小說集《喜歡死了》《越來越》《屋頂長的一棵樹》,長篇小說《十七年表》等。

讀立速評|曹寇——“鴨鎮和往事,如酒消失於酒中”

特邀嘉賓

:桫欏

中國作協網路文學委員會委員、河北作協研

究員

《鴨鎮往事》一如作者之前的作品,直接掀開塵世的蓋子,直視並呈現生活的詭秘邏輯與命運的駭人真相,有一種直抵靈魂的衝擊力。父女倆的骨架吊在集體化年代修建的公房裡,相信這個場景會令每一個讀到此處的讀者都有毛骨悚然的感覺。那也並不是單純的恐怖,而是既慘又痛更悲的陰沉況味。作者曾做過教師的個人經驗進入“鴨鎮”的故事中,在看似地方性和私人化的敘事中構建的卻像是歷史敘事——中師畢業、函授或自考文憑、三輪蹦蹦車、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這些鴨鎮上的地方知識其實是相對於如今的公共歷史知識,是一個時代的象徵物。曹寇曾說:“一篇小說如果喪失了誠實性,它就完全不能成立”,並進一步解釋說“誠實性最核心的一點就是真”,這些“歷史知識”無疑都在為“真”賦形,作者透過一個鄉村中學的精微倫理對一個時代做了精妙的審美還原。

時間在這篇小說中極其重要,非線性敘述之外,大時代不僅僅提供了敘事背景,也成為人物命運的推手:社會變革激活了年輕人走出鄉村的夢想,劉利民依靠姑夫、錢曉華依靠丈夫;杜娟試圖透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但由成長經歷導致的性格和家庭限制了她;外來的彭飛利用並欺騙了她的期待與善良,最終將她一步步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發生在杜娟及其父親身上的悲劇,絕不能用“性格決定命運”來簡單化。正是在時代與個體、現實與理想、城市與鄉村的精神夾縫中,作者完成了對一個被自我羈絆、被人性中傷、又被世界拋棄的弱者的憫惜與憑弔。

讀立速評|曹寇——“鴨鎮和往事,如酒消失於酒中”

趙天成

中央民族大學青年教師

閱讀《鴨鎮往事》的過程中,我時常想起一些經典作品。小說有兩個結尾,內層(往事)的終局有福克納《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的驚悚,杜娟和她父親的屍骨,小半年後才被意外發現。外層的結束如同魯迅的《在酒樓上》,兩個老男人在鴨鎮重逢,“搞酒”回首從前。鴨鎮就是魯鎮、S城,往事浸在杯中,都是消沉、喪氣、破碎的片段。曾經年輕的主人公們,試圖改變命運,活成不同的人,最後都如蚊蠅,不過飛了一個小圈子,隨即停在原地。

小說耐人尋味、也最具個人風格的,是人物的關係結構。在我看來,曹寇是當代小說家中的杜琪峰,即最會拍(寫)群戲、擅長場面排程的作者之一。與以往作品一脈相承,《鴨鎮往事》中的每一個人物,也都是在特定關係群(如《金鍊漢子之歌》中的黑社會“四人幫”)中存在,但又都有鮮明飽滿的個性。小說雖然基本限於劉利民的視角敘述,但實際上有四位主角,兩男兩女:劉利民、羅東昶、錢曉華、杜娟。他們的關係是一個◇(菱形)——兩位自中學起就“互相覬覦,你追我趕,互為勁敵”的女子,佔據短對角線的兩端,相互對位;萍水相逢,卻彼此帶有微妙敵意的“偽鳳凰男”,分居長對角線的兩頭。四人的親疏遠近,在外力和內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斷改變,但終是毫無意義、不可抵達的相互追逐。到了最後,最初距離最遠的兩人(兩點)相交,把二十多年中的情緒和況味全部捲起,鴨鎮和往事,便如酒消失於酒中。

讀立速評|曹寇——“鴨鎮和往事,如酒消失於酒中”

韓欣桐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

曹寇雖寫出很多筆調先鋒的小說,但《鴨鎮往事》卻帶有現實主義意味,故事性與社會性兼具。時間,是閱讀這篇小說的重要線索。故事發生於九十年代末,如果把這篇以男女情慾、生活瑣事包裹的小說拆解,安置於文學史脈絡中,則可以發覺故事主幹其實是80年代高加林進城敘事進入90年代之後的變形。不同的是,女性高加林——杜鵑的城市嚮往裡融合了性別意識、個人成長等個人化的現代性議題,於80年代集體與個人、城市與鄉村的社會宏大框架裡增添上一抹90年代的況味,也添上些許殘忍和離亂。與其說杜鵑愛慕城市大學生,不如說嚮往更“高階”的社會結構,而這份愛意的失敗,也正是另一重層面的進城的失敗,而90年代末個體已然失去了後退的可能,當高加林可以重新被故鄉黃土地接納,被劉巧珍原諒時,鴨鎮的杜鵑則完全無法將自身安然融入舊有環境,情感單薄——“我”不再聯絡杜鵑,倫理秩序喪失——杜鵑最後的慘痛遭遇,其實都是時間惹的禍,假如時間停駐呢?作者設定一個生活在凝固時間中的人物顧益群,他雖不斷留級,但身體健康、淡薄安穩,似乎將一輩子生活在烏托邦中,文末作者感慨:“這個顧益群呀,我還真的很想他。”但時間終將滾滾向前。

讀立速評|曹寇——“鴨鎮和往事,如酒消失於酒中”

李玉新

中國人民大學碩士

曹寇的這篇小說敘事平淡舒緩,口語化敘述之下,基本不存在什麼高潮,對世態風情的刻畫卻非常精彩。一方面,諸如家宴聚會之類的風習活動,呈現地方特色,顯得極為有趣。另一方面,對人性慾望的捕捉令人印象深刻。妄圖借大學生改變命運的杜鵑和錢曉華,希望借劉利民進入省城生活的郵局姑娘,痴迷錢曉華豐腴肉體的彭飛和羅東昶,期望借姑父一紙調令離開中學的劉利民,意圖考取北京學校博士生的彭飛……編織出了小說中的慾望之網,縱橫交錯。平緩的敘述搭配這一幽深的慾望刻畫,不僅無損,反而使其深入人心。問題是,任誰能擺脫這一世態人情?劉利民之所以會在小說結尾想念起顧益群,或許是因為他是故事中極少數無慾無求的人物。而他之所以無慾無求,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在於顧益群的父母是企業家伉儷,且其智力不足,滯留於校園之中,了無顧慮。而杜鵑等人的不擇手段,首先是家庭環境使然,“亂花漸欲迷人眼”,誰能沒有波瀾?生理的,心理的,總有一部分生產出我們不得見人的私心,而背後操控一切的,總是不可名狀的命運。小說實際上並沒有呈現出多少批判意味(任何批判都是沒必要的),反倒是曹寇的創作談中透露出些許咬牙切齒的滋味,只是“中華田園人”的命名或許痛切,卻未免侷限,“中華”有陳世美,高加林,西洋有於連和包法利夫人,五十步與百步,彼此彼此罷了。

讀立速評|曹寇——“鴨鎮和往事,如酒消失於酒中”

張一川

中國人民大學碩士

應當承認,我們在這篇以“鴨鎮”命名的小說中幾乎看不到鴨鎮的影子,小說中人物的視界如此逼仄,以至於除了發生在學校內部的人事糾葛與明爭暗鬥,我們再看不到有關鴨鎮的任何記憶。值得關注的是小說關於龍塘的描寫,這是少有的地標,同時又是一座苦難的界碑,其下凝結著小鎮與大水搏鬥、共生的歷史和傳說。龍塘的存在印證著當下的衝突(以“龍塘事變”為頂點)不過是歷史上無數苦難的又一次迴響。

《鴨鎮往事》延續了新時期文學的進城敘事的傳統,描寫了一個跳躍在世紀末的城鄉交界處,那是可供小說人物停歇的中轉站,但並不是他們託付生命的終點。然而,那些看似拒絕鴨鎮、選擇進城的人們,實際上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力,他們的衝突是“唐突”的,他們的愛情也是“潦草”的,他們所能做出的極有限的選擇僅僅是在努力淘汰掉身邊的競爭者。這種悲劇性在杜娟的命運中臻於極境,進城的努力失敗了,而故鄉又無法棲居,癲狂燥鬱的靈魂最後只得在毀滅中平息下來。而當我們終於從令人疲勞的加速度中抽身而出,或許,所謂的競爭者本應該是我們的同路人?

編輯 | 朱子夏

圖片來源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