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景德鎮瓷器自古名揚天下。典雅素淨的青花瓷,明淨剔透的青花玲瓏瓷,五彩繽紛的顏色釉瓷,幽靜雅緻的青花影青瓷等都在訴說著一代“瓷都”的輝煌。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清時在珠山設御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明清兩代是景德鎮制瓷的巔峰,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鎮設“御窯廠”,從此這裡窯火從未熄滅。然而,景德鎮奉命為朝廷燒瓷多年,明清兩代卻未有一位皇帝真正親臨這裡。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乾隆八年版 《陶冶圖之煉灰配釉》

這固然有交通不便的原因,也有皇帝深居北方內宮,很少出巡到遙遠的南方的原因,即使是勤於出遊的康熙和乾隆,六下江南,也只是沿運河南北大樞紐南到杭州而己,在清代交通主樞紐主幹範圍之內,要到景德鎮無疑十分困難。雖從未來過,但清代諸帝對景德鎮所制的御窯精品“念念不忘”。清乾隆三年(1736)和八年(1743)的《活計檔》中清楚地記錄乾隆皇帝降旨繪製《陶冶圖冊》的經過。在過程中他不僅欽點繪圖人選,同時也指示唐英配寫圖說。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乾隆八年版 《陶冶圖之製造匣缽》

《陶冶圖冊》中的圖說部分特別強調官窯燒造使用的原料、技藝和燒出的成品。這極大的滿足清帝因不能來景而只能以影象來滿足的心理。正如我們要了解一個我們很想了解的人,卻見不到他的面,只能看看他的照片,看看他究竟是什麼樣子,長得怎麼樣,以滿足我們對他的想象以及實際如何之間的符合程度。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乾隆八年版 《陶冶圖之圓器青花》

從清初到清末,清帝對於御窯及窯業的興趣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就從我們掌握有限的幾個影象來說,在乾隆初年的《陶冶圖》是著重對於製陶工序和工藝本身的瞭解,著重於製陶內部因素,而到嘉慶道光年間,清帝對於御窯及窯業的興趣,不但不僅僅限於製陶的內部因素,也漸漸擴大到御窯製陶的外部環境,及御窯廠的整體環境。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乾隆八年版 《陶冶圖之蘸釉吹釉》

故歷代《陶冶圖》不僅是皇帝對景德鎮御窯的瞭解,反過來它更是皇帝對御窯燒造的監督和對後世改進燒造技藝的參考。皇帝對官窯燒造軌跡的逐漸探尋、摸索之後,最接近理想化的官窯才有此成型。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乾隆八年版 《陶冶圖之成坯入窯》

歷代《陶冶圖》中,尤以唐英配寫圖說者為上品,俗稱乾隆八年本。這個版本有幸得以流傳,1996年在香港拍出,被臺灣私人藏家購得。可惜圖片該拍賣目錄中沒有全數刊出,僅登數枚。近日發現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藏有一卷香港懷海堂收藏的19世紀初的一套完整《陶冶圖卷》,遂與大家一同欣賞。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陶冶圖卷》區域性 懷海堂藏品

由鍾棋偉創立的懷海堂是香港著名的明清官窯瓷器收藏機構,著有《懷海堂藏明代中晚期官窯瓷器》、《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等。此《陶冶圖卷》有明顯的嘉慶道光時期《陶冶圖》的特徵。與乾隆八年版不同,此畫作不僅對御窯廠內的瓷器製作過程有較為完整的描繪,更是用了很大篇幅對周圍之景進行渲染。畫末端署“王致誠”款,但與王本人風格有出入。我們跟著此《陶冶圖卷》瞭解一下瓷器的製作。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採石制泥

制瓷以瓷石做胎,瓷石產於安徽省祁門,山名坪裡、谷口兩處,據窯廠二百里路。當地利用山間溪流設輪作碓,將瓷石舂成泥,製成色純質細的磚式原料,稱之為“白不(陶瓷專用術語,“不”讀音[dǔn])”。另外,景德鎮還有高嶺、玉紅、箭灘等品牌的白不,皆以產地為名。按此所訴,乾隆官窯當時所用的原料是專門從據景德鎮二百里以遠的祁門運來的。千山萬壑,山路崎嶇,當地工人負荷而下。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淘練泥土

制瓷所需要的瓷泥,需經淘練,使其精純。工棚前,一位老者正將瓷泥放入水缸浸泡,翻攪,使雜質下沉,另一中年漢子,再將泥漿舀到置於缸上的馬尾細篩中過濾。過濾後的泥漿由另一人再分別注入置於矮架上的過泥匣缽內沉澱,使泥漿稠厚成形。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製造匣缽

瓷坯入窯需要潔淨,不得沾沙灰,故需套入匣缽內燒製。制匣缽的泥土取自位於景德鎮東北的裡淳鄉和寶石山兩地。原料不用淘洗,以輪車和拉坯法制作。而造匣缽之匠也常以粗泥拉造沙碗,以作家常之用。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圓器拉坯

圓器用輪車拉坯。就器之大小,又分為兩種辦法。大者拉一至二尺之器,小者拉一尺以內之物。在一隻大木盤下設軸即是輪車,另有工匠將練好的泥置於車盤上,拉坯工坐於車架上,以竹竿撥動木盤飛快轉動,然後以手按泥,隨手法的屈仰收放,按模子的樣式,以目測定款式、大小,不差毫釐。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圓器修模

碗、盤、碟稱圓器。燒好後的成品因為窯火之故,會收縮,一尺之坯,得七、八寸之器。所以,製造圓器,必須先有模子。模子是拉坯時的樣品,要修改、試燒數次才能做好。模工需熟悉窯火,泥性,方能計算加減以成模子。景德鎮模具名手不過二、三人而已。畫面上,中間一人正在操作,旁坐一位謝頂白髯老者正在指點。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琢器做坯

鑿器指瓶、尊之類器物。渾圓的琢器做法同於圓器,先拉坯,再用大羊毛筆蘸水洗磨光潔,然後或吹釉入窯即成白釉器,或繪畫上釉即成青花瓷。八方、六方等稜角之器的製作方法,則是用布包泥以拍練成片,裁成塊段,再用泥調糊粘合。坯從模中印出後,再洗補磨擦。錐、拱、雕、鏤等工藝,都要等做好的坯子晾乾後,再由專門的工匠製作。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揀選青料

青料煉出後,需要揀選,由料戶專門負責。料分三等,黑絲潤澤光色俱全者為上,用於仿古瓷、霽青釉、青花瓷;色雖黑綠而少潤澤者,用於粗瓷;光色全無者不用。青料直接在生坯上繪畫,罩以釉水,入窯燒成青翠色,如不罩釉,乃是黑色。如窯火燒過則多暈散。但有一種名為“韭菜邊”的青料,不易暈散,用於淡描青花。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圓器青花

在圓器上繪青花,分工頗細。勾線、渲染,繪旋紋邊飾(俗稱打青箍)、花鳥禽魚、人物、寫款都各有專職,且按類聚室操作,這是青花不同於五彩之處。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制畫琢器

鑿器的樣式,有方、圓、稜角之別;制畫的方法有彩繪、鏤雕之異。仿舊須宗其典雅,肇新務審其淵源。制瓷之器,需遵古制。紋飾之作,花團錦簇,勝於春色。雖為瓷器,亦可盡顯中華古代文明之象。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蘸釉吹釉

上釉之法,古代製作長方、稜角的琢器用刷釉法,但不勻;大小圓器及渾圓琢器用蘸釉法,但又因體重而多破。今小圓器,仍於缸內蘸釉,其餘皆用吹釉法。用一寸粗、七寸長的竹筒,一端蒙以細紗,蘸釉以吹,視坯的大小與類別,吹的遍數由三、四遍至十七、八遍不等。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圓琢洋彩

在圓、琢器上摹仿西洋的技法繪彩畫,故稱洋彩。要選繪事高手,將原料調細,先用瓷片畫染試燒,以熟悉顏料的火性,才能由粗及細,熟中生巧。畫匠以眼明心細者為佳。粉彩瓷所用顏料與琺琅色相同。其調色之法有芸香油、膠水和清水三種。油色便於渲染,膠水所調便於拓抹,而清水之色便於堆填。畫面上的畫匠有就案者,有手持者,有俯身於低處者,各因器之大小,以就運筆之便。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畫面在這裡戛然而止,一個學徒工抱著一件模具走了過來。這幅《陶冶圖卷》中少了一個很重要的瓷器運輸過程——束草裝桶。瓷器燒成後,按上色、二色、三色、腳貨四類分揀。二色圓器每十件用草包紮,每十件為一桶,由專職裝桶匠裝桶,以便運載。各省所用的粗瓷,不用紙包裝桶,只用茭草包紮。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可見,當時景德鎮的瓷器的內包裝有紙包和草扎兩種,外包裝則主要有木桶裝(也稱筒、籠)和竹蔑包紮兩種。選用不同包裝方式的依據,主要是瓷器的質量等級差異:相對上等的用紙包桶裝、次之草扎桶裝,而商用銷售或相對低等的瓷器則“只用茭草、竹篾包紮。”、“將茭草置於內,竹篾橫纏於外。”

這樣的瓷器包裝方式,也在流傳至今的一些關於瓷器生產的畫冊中被記錄了下來。在德國出版的《陶瓷之書》中,就對瓷器的桶裝過程及狀態有著詳盡的描繪: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箍桶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交草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裝桶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運送

事實上,清代大批次的御用瓷器分春秋兩次運送進宮時,都是採用桶裝的包裝形式,也正因此,大運瓷器也俗稱“桶瓷”。一些相對精緻的器物,還會用紙包後放入木匣內,運送入宮。

一張畫,曝光了中華瓷器的秘密!

若涉及瓷器外銷,進入遠洋前,在大船中裝瓷器,則又會以艙為單位;為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空間,極小器物也常常被裝入裝入大罐內,從而採用瓷器套裝的包裝形式。

宣告:本著傳播收藏文化為宗旨,文源網路,同行轉載請註明藏友網編輯整理,藏友網的傳播需要您的力量。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