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爭鳴:從《背影》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得失

名作爭鳴:從《背影》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得失

朱自清的《背影》是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之作,入選初中教材歷久彌堅。是什麼吸引眾多師生的眼球?我覺得是它凸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才會感人至深,為人所深愛。

感人的父親形象。《背影》中的父親是一位傳統的父輩形象,為生計,長年奔波,母親去世,職務交卸,可以說是身心俱疲。一個已二十歲的兒子,北京也去過兩三回。一開始叫旅館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去,“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去。”一定要送行,不管我的再三勸告說,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囑門房照看我,跟腳伕講價,還再囑咐我路上要小心,作為一位父親該做的事都做了,實在沒什麼要做了,這時他看到月臺外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身體臃腫,上上下下,相當地困難,可為了兒子,再難也要做,而且無怨無悔。做了自己該做的一切,“心裡很輕鬆似的。”“過了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裡邊沒人。’”這就是中國的父親,為了兒女,終日操勞,嘔心瀝血,“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援,做了許多大事。”何曾有過後悔!無論何時,心裡牽掛的,總是自己的兒女,“老境頹唐!觸目傷懷情鬱於中,家庭不屑往往觸他之怒。”“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多麼樸實的父親,少年出外做事,老來心情鬱悶,舊中國這樣的父親的一生,充滿了多少悲劇的色彩啊!

記得曾讀過一篇文章,一位父親在初冬時候,打電話給在南方讀書的兒子要夾衣了,也是在這時候,他接到了在北方的母親打來的電話,要他注意身體,他想到,在這時候的北方,已經是雪花飛舞了,為什麼只想到現在尚溫暖的在南方的兒子,而沒有想到已經是寒風凜冽的北方的老母呢?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三輩乃至輩輩之間都有著這樣的關係。為什麼人們很注意對下一代的關愛,盡心盡責,而對於更應該贍養的父母雙親卻少了許多呢?這也只能用傳統文化使然來多解釋吧。

文中的兒子,得到父親的深摯的愛,他親眼目睹,親身感受,父親對他的百般呵護,而且是在如此慘淡的家境下,怎麼不能不讓作者潸然而淚下呢?就是讀著此文的人,也往往要涕淚橫流吧!可以說,是父親培養了兒子細膩多情敏感的種子,才使他能寫成如此至善至情之文,不由得不讓人噓唏不已。

但如果這位父親的兒子是一位泯頑不化的,這又會怎樣呢?中國有句古話: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也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還說:懶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是意思?從這方面來說,又體現我國傳統教育的不足,長輩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孩子很多會成為懶漢,不懂得父母長輩的辛苦,不好好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而且依賴性非常強,他們往往長於空想說教,而實踐能力明顯不足,這也是中國學生和歐美國家的學生相比,理論學習成績優異,而實踐能力明顯不足。人們常說,中國人什麼時候能在自己的實驗室裡培養出自己的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這不知什麼時候才能被肯定的回答。我想,如果不改變人才培養思路,不能定出合理的人才目標,這隻能成為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目標而已矣!

這就是我在讀著這篇至情之文之後的一點憂思,說它凸顯中國傳統文化的得失,聽了我的論述,不知你能認可嗎?

中國人更應該學好漢語

杲紹祜

中國經濟的發展如巨龍騰飛,很多情況下,中國學生的漢語水平卻讓人不敢恭維。作為一名初中教師,送走一屆屆學生,深感學生的語文素養不盡如人意:書寫潦草,錯別字多,讀書太少,表達無力,感情不真。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良好的文化傳統、豐富的人文景觀使中國湧現出多少名篇鉅著?許多人(當然包括學生)對漢語的態度變得隔膜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流傳這樣一個笑話:一個文科女大學生寫給上理科的男朋友一封信表達思念之情,其中引用李商隱《無題》詩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矩成灰淚始幹”。引用得多好啊!可她的男朋友卻大惑不解:春蠶上山了,就吐絲結繭;蠟燭燃完了,燭油就滴盡了。這有什麼呀,他還納悶,有人竟寫出這種詩有什麼意義?純屬無聊。魯迅《阿Q正傳》中的阿Q為了使自己不致斷了香火,決定向吳媽求婚,他的言辭讓人大跌眼鏡:“吳媽,我要和你睏覺!”好像回到了赤裸裸的原始社會。太直接、太功利,缺少了美的因素,人類生活著還有什麼情趣可言?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如果不繫統學習它,中國文化的精髓和美的內涵又有誰知?除了幾個研究中國文化的教授略知一二,其他人可以忽略不計了。有誰還會像壽鏡吾老先生已入老境,讀文拗首俯仰,凝神忘我,自得其樂?誰還會記得“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的神勇和專一?有誰還知道“管寧割席、和嶠專車”的義氣和決斷?“樂羊七載、方朔三冬”的堅韌和勤苦?“相如完璧、廉頗負荊”的愛國和大度?……有誰還會體味出“中國隊大勝美國隊”和“中國隊大敗美國隊”都是中國隊勝的語言魅力?

他們會說這樣太不時尚,不如用漢語(其實是蹩腳的),加上大段外國話(括號內譯出漢語)相結合,就如十九世紀的“洋涇浜”那種表達方式。

中國學生的語文素養如此,到底原因何在?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中國人要走出去,外國人會走進來,因此學好外語就尤為重要。中國加入許多世界組織,國際重要會議和賽事越來越多地在中國召開和舉辦,也起促進作用。諸如中國加入WTO,“世博會”、“婦女大會”、《財富》論壇在中國召開,“亞運會”以及“奧運會”的舉辦。中國參與全球的學術交流也越來越頻繁,以及媒體的大力宣傳,團體和個人的認識,精通外語,無疑是過人之處。因此,外語學習熱由來已久。

近一時期,初高中外語教學走到了漢語前面,不僅有筆試,包括閱讀寫作,還有口語和聽力。而在漢語上,大多數地方只是筆試,重視閱讀和寫作,聽和說就悉聽尊便了。即使師範教育,也沒有凸現出漢語方面怎樣的優勢。

在大學,除漢語言文學之外,中文基本不學了,即使開了,也不過是應付門差。而外語特別是英語學習就如火如荼了,不論文理,外語都是重頭戲,英語考級,試問哪個大學生不參加,不趨之若鶩?

已經很久了,小學也學英語了。幼兒園也開設了英語,雙語幼兒園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兒童期是學習母語的最佳時期,英語學習不僅和漢語平分秋色,有的地方甚至有超過漢語之勢,這應該引起人們的反思。

在《讀者》上看到一篇《多倫多的母語爭霸戰》。法國老太太和日本老先生爭著免費做“我”兒子的本國語言老師。這兩個人都是語言學校志願者,一個教法語,一個教日語。他們都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學習他們的母語。但由於近年來加拿大的孩子願意學習外語的越來越少,幾年來,這兩位熱愛自己母語的老人常為爭奪同一個孩子發生“摩擦”。“我”深有感觸,對老伴說,我也要加入志願者的隊伍,也要加入到這場母語爭霸戰,要讓那些高鼻樑的人知道中國語言是多麼博大精深。

看了這段話,你有何感想?學習外語重要,但學習漢語更重要。無論是政府、教育機構還是普通人都應該有共同的認識。漢語可以說是中國人的一個重要基因,當中國人漢語水平極差,甚至對漢文化所知甚少,中國人還能算是龍的傳人嗎?

另一方面,“漢語熱”熱遍全球。據報道,現在海外有三千萬人在學習和使用漢語,在一百多個國家兩千三百多所高校開設漢語課,每年參加漢語考試有十五六萬。他們喊出這樣的口號:“學說中國話,朋友遍天下”。洋人學漢語如此,我們怎能不用心呢?我們應系統學習漢文化,吸收其精華。讓我們每個人成為真正的中國文化人。

做真正的中國文化人還應該吸取中國文化的精神神韻。特別是中國文化中鮮活的歷史觀。諸如“誠信守諾、遵紀守法”,“落後就要捱打!”,“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應有強烈的感情傾向,為了維護祖國和民族的尊嚴,義無反顧。

中國人更應該學好漢語,說好漢語,用好漢語,中國人的身份才名副其實。做一個愛國的中國人,就應該首先學好漢語。

注:最後一篇曾被人民教育出版社作為論文發在網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