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禽俠

天津某寺,鸛鳥巢於鴟尾。殿承塵上,藏大蛇如盆,每至鸛雛團翼時,輒出吞食淨盡。鸛悲鳴數日乃去。

這個故事發生在天津,我喜歡這個故事,因為我就是天津人。

故事發生在天津的一個寺裡,寺裡有兩隻鸛鳥,在大殿外面的屋脊上做了個窩。

鸛鳥這個東西很大,類似於丹頂鶴似的這麼大,尖嘴挺長的。

它在外面搭了個窩,兩隻鳥就在這裡生活了,生兒育女。

看鳥多幸福,不用為房子的事著急。感覺有的時候,人真不如動物活得舒服。

鳥在這生活,可它建房子之前,也沒去看看周圍的情況。周圍還有一個鄰居。

這鄰居在大殿裡面的房頂上住,不是個好鄰居,是一條大蛇。

這兩個東西是天敵啊,倒不是蛇針對這個鄰居,它就指這個吃。

每回鳥生小鳥,快長成的時候,它就出來給吃了。大鳥看到自己家孩子被吃了,就叫幾聲就走了。

這就是天敵,打不過人家,只能躲,認倒黴。再生唄。

2

原文

如是三年,入料其必不復至,而次歲巢如故。約雛長成,即徑去,三日始還。入巢啞啞,哺子如初。

就這樣的日子,過了三年。合著第二年,這兩隻鳥沒當回事,只當頭一回倒黴,第二年還在這生活。

沒想到第二年又出現了以前的悲劇。如果說第一年是意外,連著兩年都這樣,這就是故意的了。

人們都想著,第三年肯定就不會這樣了,沒想到第三年,這兩隻鳥還是在這裡正常的生活,生小鳥。

可是這次,等鳥長得差不多了,大鳥飛走了,三天才回來。

這三天去幹什麼了,不知道,也真忍心,把孩子自己扔家裡。

回來還是照樣,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過自己正常的生活。

3

原文

蛇又婉蜒而上。甫近巢,兩鸛驚,飛鳴哀急,直上青冥。俄聞風聲蓬蓬,一瞬間,天地似晦。

到時間,蛇又來了,一年一度的進餐活動又開始了。

蛇來到鳥的窩邊上,鳥看見,就飛跑了,這回飛得挺急,一邊飛,一邊叫。

估計以前也叫,那個是無奈的,急的叫,這個有點象報警的聲音。

一會兒的功夫,就聽天上風聲,蓬蓬的,一瞬間,天彷彿就黑了。

這個情景在《西遊記》裡有,孫悟空讓哪吒把天遮上的那個鏡頭。

4

原文

眾駭異,共視一大鳥翼蔽天日,從空疾下,驟如風雨,以爪擊蛇,蛇首立墮,連摧殿角數尺許,振翼而去。鸛從其後,若將送之。巢既傾,兩雛俱墮,一生一死。

大家看到這個情景很驚訝,天怎麼一下變黑了。

合著下面還有一幫看熱鬧的人,每年都來參觀蛇吃小鳥。這幫人是動物世界攝製組的嗎?也不知道幫著鳥把蛇打跑了。

這幫人正琢磨呢,就看天上下來一隻大鳥,這鳥有多大,沒寫,就寫鳥的翅膀有多大,翼蔽天日。翅膀擋住了太陽。

感覺這個描寫有點象說相聲裡說這人個子高,光形容這嘴一樣。

大鳥從天而降,很快,就象下雨一樣。用這爪子抓這隻大蛇。

就一下,蛇腦袋就掉了。不光蛇腦袋掉了,連著小鳥搭窩的大殿角,也掉下去數尺。

感覺這象是拿炮轟的。蛇倒是死得很沒痛苦。

這一下完了,這大鳥就飛走了。天就又亮了。

合著這大鳥是原來那兩隻鳥報警找來的大俠。大俠走了,兩隻鳥在後面送。

然後兩隻鳥回來,問題解決了,看自己的家,兩個孩子掉在地上,死了一個,還有一個活著的。

5

原文

僧取生者置鐘樓上。少頃,鸛返,仍就哺之,翼成而去。

廟裡的和尚把活著的又放到鐘樓上。兩隻鳥回來,還接著帶這個孩子,直到這個孩子長大了,能飛了,就都飛走了。

6

原文

異史氏曰:“次年復至,蓋不料其禍之復也;三年而巢不移,則報仇之計已決;三日不返,其去作秦庭之哭,可知矣。大鳥必羽族之劍仙也,飆然而來,一擊而去,妙手空空幾何以加此?”

蒲松齡說:鸛鳥轉年還能回來,肯定沒想到還能碰上同樣的災難。畢竟這種算是大災難,一般天意比較多。哪成想是人為的。

一般人都說,哪有被雷劈兩次的人呢。可現實裡確實有這樣的人,但這畢竟是太少太少了。

既然知道了這是人為的,而且沒有躲避,第三年還在這裡,這就是想好了報仇的辦法。

這蛇也是缺心眼,薅羊毛光薅一隻羊,羊也不是傻子,能老讓你這麼愉快的薅嗎?

蛇進餐的前三天,鸛鳥出去了,肯定是去通知救兵了。

後來的這隻大鳥,大概就是鳥裡面的劍仙吧。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輕輕的來,出手就一下,然後輕輕的走了。

最後蒲松齡說了個妙手空空,這是唐朝的一個傳奇人物,是不是真的就不知道了,想來應該不是。

說他是個刺客,類似於傳奇武俠小說裡的那種,能靈魂出竅的那種。這個故事出自《傳奇。聶隱娘》,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看看我們中國在古時候,就有這種傳奇武俠小說了,不是現在才有的這些網文。

故事到這就結束了,蒲松齡說這個故事是什麼意思呢?

弱者自有弱者的智慧,雖然是食物鏈,弱肉強食,可強者你也不能光指著一個欺負。

兔子急了還咬人呢,老實人急了,一般是不按套路出牌的。

人們一般都是崇拜英雄的,後來出現的大鳥,讓人很是嚮往啊。什麼時候也能做一個這樣的人。

一直嚮往著有這樣的本事,可以為民除害,估計蒲松齡想法跟我一樣。:)

下面這個小故事和前面這個不挨著,不知道為什麼蒲松齡給放在了一起,那咱就這麼發吧。可能就因為也是寫鸛鳥的吧。

7

原文

濟南有營卒,見鸛鳥過,射之,應弦而落。喙中銜魚,將哺子也。或勸拔矢放之,卒不聽。

說濟南有個當兵的,看天上有隻鸛鳥飛過,他看見了,想吃點野味,就抬手射了一箭。

擱現在別說看不見鸛鳥,就算看見,你也不敢打。那是野生動物,現在連麻雀都不讓打了。

這當兵的箭法還真好,一下就把這鳥給射下來了。看來還是孔子曰的有道理,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射下來一看,這鸛嘴裡叼著一條魚,這是要帶回去喂孩子的。要不早就自己吃了。

邊上有很多同事,都勸這個當兵的把鳥放了吧。要不鳥的孩子也會餓死的。

可這當兵的不聽,自己好容易打下來的,幹什麼放掉。

這種事情,還是聽人勸,吃飽飯的好,這也算是積德啊。

8

原文

少頃,帶矢飛去。後往來郭間,兩年餘,貫矢如故。一日,卒坐轅門下,鸛過,矢墜地。

他不聽,就放著,也就不那麼注意,鳥都中彈了,肯定是受傷了。

結果沒一會兒,鳥飛走了。帶著那隻箭就飛走了。由此可見母愛的偉大。

等於這鳥身上多了個飾物,天天就這麼來回的飛,飛了兩年。看來是沒射中要害。就是身上負重了,鳥就當鍛鍊身體了。

有這麼一天,這個當兵的在營門前坐著,這鳥又從上面飛過去,他當初射的那隻箭掉了。就掉他眼前了。

看來這鳥帶著飛了兩年,為什麼在這個節骨眼掉下來,就不得而知了。

不知道是不是這鳥故意扔下來的,還是真的就湊巧掉的。

9

原文

卒拾視曰:“矢固無恙耶?”耳適癢,因以矢搔耳。忽大風摧門,門驟合,觸矢貫腦而死。

當兵的撿起這隻箭,舊相識啊,兩年沒見了,對著這隻箭說:我的老朋友啊,你過得挺好啊。

說完這話,忽然覺得耳朵有點癢,他就拿這隻箭掏耳朵,估計也就是蹭蹭,那根本不是個掏耳朵的東西。

可就在這時候,颳大風了,風把營門給吹動了。營門一下就拍到箭上,箭一下就從耳朵穿進了腦袋,當兵的就這麼死了。

蒲松齡是相信因果報應的,後面這個小故事,是說眾生平等吧。

鳥也是一條性命,人也是一樣的。

可因為他害鳥,最後就死掉了,總覺得有些過了。也許蒲松齡是用這個嚴重的後果來勸人們不要殺生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