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的民間風俗,姚合《晦日送窮》

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唐詩的選題十分廣泛,有描寫山水田園的作品,有描寫邊塞生活的作品,有描寫人間百態的作品,還有描寫民俗風情的作品。寫民俗風情的詩作雖然相對少見一些,但也有知名度較高的一首,就是姚合寫的《晦日送窮》。晦日是指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一年之中最大的一個晦日就是除夕。在唐代,每到臘月的最後一天,都會有“送窮”的習俗。姚合是中唐時期的詩人,擅長寫五言詩。後人覺得他的作品可以和賈島比肩,常常把二人並稱為“姚賈”。

唐詩中的民間風俗,姚合《晦日送窮》

這首詩通俗易懂,沒有用典故,深得“樂府詩”的精髓。每一年到了這一天,就會準備美酒在大街中間舉行祭拜活動。一眼望去,所有家庭都進行一樣的活動,全都進行“送窮”儀式。關於“送窮”這種習俗源於何時有兩種說法。

唐詩中的民間風俗,姚合《晦日送窮》

古人面對種種解釋不了的現象,產生了鬼神之說。《山海經》中寫道,“東望恆山四成,有窮鬼居之”。古人無法透過嚴謹的知識體系解釋貧窮這種現象,於是創造出一個“窮鬼”的形象。有學者認為,《山海經》中的“窮鬼”並非民俗中的“送窮鬼”。他們根據《荊楚歲時記》找到了證據。

唐詩中的民間風俗,姚合《晦日送窮》

《荊楚歲時記》是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一部筆記體文集,書中記載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個節令和時俗。在這本書中提到了“晦日送窮”的習俗。不過《荊楚歲時記》有多個版本存世,其中只有一個版本有相關條目。所以,有學者認為關於“晦日送窮”是後人註釋的時候,新增的條目。

唐詩中的民間風俗,姚合《晦日送窮》

總之,無論採信上述哪種說法,到了唐代,“送窮”已經成了一種大眾習俗。習俗的形成往往和社會背景有關,唐朝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造就了繁華也導致了貧富差距的出現。歷經安史之亂,大唐王朝由盛轉衰,但貧富差距沒有消逝,反而日趨嚴重。這樣一來,家家戶戶透過這樣一個“晦日送窮”的習俗,渴望擺脫貧窮,過上富足的日子。

唐詩中的民間風俗,姚合《晦日送窮》

如何看待唐代的這個風俗呢?首先,不能簡單地將其定義成封建迷信活動。其次,要思考習俗產生的原因,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瞭解這一習俗。“送窮”的習俗到了宋代發生了一些變化,由原來的晦日進行固定到每年的正月初六或者正月的最後一天進行。透過這個變化可以推測出,由於年俗活動普及,“晦日送窮”和年俗產生了交集,併成為年俗中的固定專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