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十月》·讀與被讀|《神曲》:神聖的喜劇(劉文飛)

2022-2《十月》·讀與被讀|《神曲》:神聖的喜劇(劉文飛)

〇 劉文飛

作家,俄國文學翻譯家,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燕京學者,俄羅斯東歐中亞學會副會長,美國耶魯大學富布賴特學者,俄聯邦友誼勳章獲得者,入選中俄人文交流十大傑出人物,曾獲利哈喬夫院士獎、閱讀俄羅斯翻譯獎、國家圖書館文津獎、十月文學獎等獎項。有《普希金詩選》《抒情詩的呼吸》《俄國文化史》《曼德施塔姆夫人回憶錄》《悲傷與理智》《俄國文學史》《俄國文學的有機構成》《俄國文學演講錄》等著譯作60餘部。

《神曲》:神聖的喜劇

劉文飛

但丁的《神曲》,義大利原作題為《Divina Commedia》,英文譯作《Divine Comedy》,俄文譯作《Божественная комедия》,英俄文譯法都是“等值翻譯”,意即“神的喜劇”或“神聖的喜劇”。中文譯成《神曲》,其實也是“神來之筆”,因為中國文學中的“曲”也有輕鬆、諧謔等體裁屬性。不過,但丁當初並未將自己的這部作品命名為《神曲》,而僅稱其為《喜劇》。他自稱《神曲》為“喜劇”,原因據說主要有兩個:一是依據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哲人的分類,以死亡和不幸為結局的敘事為悲劇,反之則為喜劇,《神曲》的情節發展由起初的悲慘和恐怖逐漸趨向結尾的歡樂和光明,是為喜劇;二則因為,《神曲》系用當時義大利人使用的世俗語言寫成,這是當時通用的喜劇寫作語言,而悲劇則須用拉丁語來寫。在但丁這部作品寫成數十年之後,但丁的佛羅倫薩同鄉、後與但丁和彼得拉克並稱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巨頭”的薄伽丘,曾在佛羅倫薩大學開設專門講授《神曲》的課程,並在其《但丁傳》中對這部作品推崇備至,故在此書名稱前加上“神聖”一詞。1555年,威尼斯出版的一個《神曲》版本首次以《神聖的喜劇》為名,這一書名後被普遍採用,沿用至今。薄伽丘新增上去的這個表示推崇和敬意的形容詞,卻給《神曲》鍍上一層神性,一種宗教屬性,使得之後一代又一代學者和讀者均慣於自神學角度、自基督教角度來閱讀和理解這部文學傑作。

《神曲》無疑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作家寫作的一部旨在宣揚基督教信仰的文學作品。這部作品的整體敘事框架就建築在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學說之上,即人有原罪,人生就是一個贖罪過程,人死後的靈魂將根據其肉身生前的犯罪程度和贖罪效果分別居於地獄、煉獄或天國。《神曲》因此分為三個部分,即《地獄篇》《煉獄篇》和《天國篇》,每篇由三十三章構成,全詩最前面有一章序曲,加上各篇的三十三章,共一百章,亦即“一百歌”,三大篇的體量也基本一致。這一嚴整的作品結構,就是基督教關於彼世生活三個境界的設定之具象體現。反過來,早在聖經故事中就開始出現的關於地獄和天國的宗教烏托邦想象,也在但丁的《神曲》中首次獲得生動、細緻的形象描述。

2022-2《十月》·讀與被讀|《神曲》:神聖的喜劇(劉文飛)

《神曲》的敘事開始於1300年4月8日,這一天是耶穌受難日。《神曲》是這樣開頭的:“在人生的中途,我發現我已經迷失了正路,走進了一座幽暗的森林。”“人生的中途”指35歲,是但丁在1300年的歲數;“幽暗的森林”則既指但丁在心愛的女性貝雅特麗齊死後所陷入的迷惘,也影射當時基督教世界和義大利社會的混亂和腐敗。在一座小山腳下,有三隻猛獸攔住去路,分別為象徵肉慾的豹子、象徵驕傲的獅子和象徵貪婪的母狼,但丁向一個人影呼救,來人原為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維吉爾受貝雅特麗齊之請,帶但丁遊歷地獄和煉獄。維吉爾出生在耶穌之前,因此不可能受洗信奉基督教,因此像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荷馬等人一樣,只能待在地獄的第一圈“林勃”中。但維吉爾透過貝雅特麗齊獲得上帝旨意,得以帶領但丁走遍地獄和煉獄,而天國的嚮導只能由貝雅特麗齊親自擔任了。地獄、煉獄和天國這三個境界的構造均十分複雜。地獄是一個上寬下窄的漏斗狀空間,入口處位於耶路撒冷,地獄共分九層,從上到下逐漸縮小,越向下,所關押的靈魂之罪孽就越深重,除第一層“林勃”為未受洗智者們的居所外,第二至九層分別懲罰不同等級的犯罪者靈魂,依次為貪色者、貪食者、吝嗇者、易怒者、異教徒、施暴者、欺詐者和背叛者,其中最後三層又劃分為不同的環,施暴者層分為對他人施暴、對自己施暴和對自然施暴等三類,欺詐者層依據不同的欺詐型別劃分為十環,而背叛者層也細分為背叛親屬、背叛國家、背叛賓客、背叛恩人等四環。但丁把聖經故事中的魔鬼和罪人歸入地獄和煉獄,同時也把他在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敵人悉數打入地獄。

穿過地獄,維吉爾帶領但丁來到煉獄,煉獄與地獄相對,處於地球南半球的中心,狀若一座山,它同樣分為九層:山腳四周為煉獄外圍;煉獄自身分為七層,分別為傲慢者、嫉妒者、暴怒者、懶惰者、貪婪者、暴食者、貪色者的修煉之地;最高一層為地上樂園,即伊甸園。煉獄中除“外圍”和“樂園”之外的七層設定,所依據的正是基督教中的七宗罪,即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慾。煉獄中的靈魂所犯罪行與地獄中的靈魂大同小異,區別僅在於他們生前是否皈依了基督教,臨終前是否做了懺悔。煉獄中既有但丁的朋友,也有他的敵人。具象的煉獄其實是但丁的文學虛構,之前的基督教學說中並無關於這一處所的具體描述,東正教和新教神學中至今也沒有煉獄的概念。在《神曲》中,描寫煉獄的篇章似乎更為精彩,因為煉獄更接近人間社會,更有煙火氣,因為這裡的靈魂還有願望,仍存追求,不像地獄的人早已徹底絕望,天國的人早已心滿意足。煉獄充滿變化和起伏,善惡在這裡相互糾纏,人物也性格各異,這裡是最接近人類社會現實的場景,自然也是但丁最能大展身手的時空體。

在煉獄頂層的地上樂園,貝雅特麗齊取代維吉爾成為但丁的嚮導,引他升上天國。天國同樣分九層,即月天、水星天、金星天、日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恆星天和水晶天,最後才是上帝的居所淨火天。居住在天國的靈魂分別為行善者、建功者、多情的靈魂、智慧的靈魂、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眾天使和上帝。比起在地獄和煉獄的見聞,但丁在天國的經歷要平淡得多,無非是那些信仰堅定程度不一的靈魂們在無憂無慮地飄蕩,在微笑,由聖徒和天使構成的兩隊大軍翱翔歌唱,煥發光芒。當然,但丁沿途也不斷地得到貝雅特麗齊的指點和教導,並與各類昇天的靈魂交談問答,釋疑解惑。就在但丁得以窺見三位一體的上帝時,《神曲》的敘事戛然而止。

《神曲》的字裡行間,自始至終都滲透著一位基督徒的宗教信仰激情。作為全詩的第一人稱敘事者,但丁藉助獨白以及與各色人等的睿智對話,藉助對《聖經》和古代哲人文獻的廣博援引和深刻闡釋,論證了基督教信仰對於人和人類的巨大精神作用,認為信仰基督教就是人走向至真、至善、至美的必由之路。正是由於《神曲》這一顯明的基督教內涵,這部作品在數百年間也一直被視為“基督教神學的教科書”,在基督教的發展史中發揮過巨大作用。所謂“但丁學”自形成以來,也始終把研究重點放在對《神曲》以及但丁其他作品的基督教神學闡釋上。《神曲》與基督教神學闡釋,從此成為一種相互抱合的互文性存在。

然而,但丁之寫《神曲》,除了顯在的宗教動機之外,還存在著其他一些驅動因素,首先,便是他的政治動機。但丁動筆寫作《神曲》這部“中世紀義大利現實生活的百科全書”,其實有著十分功利的現實目的,《神曲》因此也帶著強烈的政治立場和諷喻指向。在但丁生活的時代,即十三世紀後半期和十四世紀初,義大利處於分裂狀態,皇權和神權明爭暗鬥。在但丁的故鄉、當時義大利最繁榮的手工業中心佛羅倫薩,擁護教皇、代表新興市民階級利益的貴爾弗黨與擁護皇帝、代表封建貴族階級利益的吉伯林黨,一直在進行激烈爭鬥。年輕的但丁懷有政治抱負,曾作為騎兵先鋒參加保衛佛羅倫薩的戰鬥,後成為市議會成員,並在1300年當選該城六名執政官之一。執政佛羅倫薩的貴爾弗黨後發生內鬥,分裂為黑黨和白黨,但丁接近白黨,在黑黨得勢後受到迫害。1302年,在但丁滯留羅馬期間,佛羅倫薩政權以貪汙公款、反對教皇的罪名缺席判處但丁有罪,但丁被永久流放,從此未能再返回故鄉佛羅倫薩。從三十七歲到五十六歲,但丁一生的最後二十年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他在《神曲》中關於自己流亡生活的一句感慨讓人動容,後成為名句:“別人家的麵包味道多麼鹹,走上走下別人家的樓梯,路多麼艱難。”(《天國篇》第十七章)流亡期間,但丁始終關注佛羅倫薩,關注義大利,並寫下《致窮兇極惡的佛羅倫薩人》(1311)、《帝制論》(1310—1312)等政治文字,繼續他關於社會正義的思考和理論表述,《神曲》的寫作,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他政治抱負的延續,他試圖在藝術中實現他在現實中未能實現的社會理想。但丁自己也說過,他寫作《神曲》的目的就是“為了對萬惡的社會有所裨益”,為此,他在作品中揭露當時義大利的政治黑暗和社會問題,表達他對佛羅倫薩和義大利的現實和未來的擔憂。在《天國篇》第九章,但丁借普羅旺斯行吟詩人浮爾科之口對佛羅倫薩發出了憤怒的指責:

你的城市是第一個背叛他的造物主者的產物,他的忌妒曾使人類如此痛哭流涕,這個城市鑄造、流轉那萬惡的弗洛林,它使綿羊和羔羊離開了正路,因為它把牧羊人變成了狼。為貪財把福音書和偉大的教會聖師們的著作拋開,只醉心於《教會法令彙編》的研究,以致從書本的頁邊空白處看得出來。教皇和樞機主教們都醉心於發財;他們的心思不轉向加百利展翅致敬的地方——拿撒勒。但是,梵蒂岡以及羅馬那些原是追隨彼得的戰士們的墓地的其他神聖地方,不久必將從這種非法買賣的褻瀆下得到解放。(田德望譯文,下同)

但丁在《神曲》中繼續他在佛羅倫薩擔任過的執政官角色,對眾多歷史人物和同時代人的功過做出評判,他也像地獄入口處的判官米諾斯,忙得不亦樂乎,審判每一位來到地獄門前的靈魂,根據他們罪孽的輕重判定他們在地獄中所處的位置。他把他認為應該對佛羅倫薩和整個義大利的黑暗現實負有罪責的行政和教會人士都打入地獄。比如,他把教皇尼古拉三世的靈魂置於第八層,讓他倒栽蔥式地插入深穴,兩腳燃燒,接受永久的火刑。但丁甚至借尼古拉三世之死,預言了當時還健在的另一位教皇卜尼法斯八世的死期,說他也將在尼古拉三世的靈魂旁邊佔據一個位置(《地獄篇》第十九章)。但丁當年的那些政界敵人,也大多被他分別置於地獄的不同層級,其中某些人,比如14世紀初盧卡民眾黨首領達提,也像卜尼法斯八世一樣,活著就被詩人打入了地獄(《地獄篇》第二十一章)。《神曲》的作者在書中立場鮮明,嬉笑怒罵,將其在官場上的不得志一吐為快。在政治上的失敗之後,但丁在流亡生活中精心打造這部意在諷喻現實生活的文學作品,《神曲》因此可謂一部地道的“批評現實主義”之作。在書中,身在天國的但丁高祖卡恰圭達曾對但丁做出這樣的誇讚:“你這呼聲將如同風一樣,對最高的山峰打擊最為猛烈;這將成為你獲得榮譽不小的理由。”(《天國篇》第十七章)這位祖先的讚譽無意中也洩露了但丁本人的一個心機,即透過直面生活、針砭現實的文章實現自己的政治和社會抱負,進而贏得不朽的榮譽。

作為一部誕生在文藝復興初期的文學作品,《神曲》也鮮明地體現著當時典型的時代精神,即科學的求索和人的意識。但丁出生於城市小貴族家庭,自幼接受到很好的教育,很早就掌握了拉丁語、邏輯學和修辭學等方面的知識,後曾在波倫亞大學學習,從而成為他那個時代為數不多的“精英知識分子”。從《神曲》中大量的援引和問答不難看出,但丁精通哲學、神學和文學,對亞里士多德、托馬斯·阿奎那、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等人的著作如數家珍,其邏輯思辨能力和人文修養均達到極高水準。流亡期間,但丁曾試圖藉助學術和寫作贏得榮譽,以引起佛羅倫薩當政者的關注和賞識,從而實現告老還鄉的目的。為此,他相繼寫出《論俗語》(1305)和《筵席》(1307)等著作。他在《筵席》中寫道:“人的生活就是對理性的運用”,“沒有理性,人就不再成其為人,而只是感覺的生物,即畜生”。他在《論俗語》中預言,當時被作為俗語的義大利語,最終將取代拉丁語成為義大利的文學語言,他後來也果然透過《神曲》的寫作實現了他自己發出的這一預言。這些“學術著作”最終未能使他贏得衣錦還鄉的資格,卻為《神曲》這樣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詩作”(法國學者拉莫奈語)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神曲》是一部文學作品,也是一部知識鉅著,折射著作者強烈的理性精神和科學精神。作者在跟隨維吉爾和貝雅特麗齊的旅途中,時時處處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他一次又一次向兩位導師提問,也不斷地與形形色色的靈魂攀談,內容涉及天文地理,哲學神學,人性和神性,信仰和真理,無所不包。但丁多次把他的求知慾喻作“飢渴”,是“永遠解不了的那種自然的渴”(《煉獄篇》第二十一章);寫到與高祖卡恰圭達靈魂的交談時,但丁用了一個美妙的比喻:“那位聖潔的靈魂沉默了,表明他已完成了把緯線織進我捧到他面前的那塊布的經線中去的工作。”(《天國篇》第十七章)提問是經線,回答是緯線,這兩者共同織就了《神曲》的文字,也決定了這部文學作品的“百科全書”屬性。求知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這兩者之間的張力縱貫全書。《神曲》主人公上天入地的旅程,也是一次認知之旅,思想之旅。

關於但丁,恩格斯說過這樣一句很有名的話:“封建的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代資本主義紀元的開端,是以一位大人物為標誌的,這位人物就是義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文藝復興時代就總體而言,是一個推崇理性、弘揚人的意識的時代,這樣的時代精神也在《神曲》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但丁在《神曲》中宣揚基督教神學,但他也把走近上帝理解為一種自由意志;《神曲》是一部信仰之書,但是但丁也在書中不斷地強調理性的意義,強調人的意志。但丁似乎在《神曲》中對神學進行哲學思辨,對信仰進行理性論證。他在書中抨擊中世紀教會的矇昧主義策略,論證文化和知識對於人和人類發展的積極意義,認為現世生活有其自身的價值,人的自由意志是“上帝最偉大的主張”,是上帝給予人類的“最偉大的贈品”,人要透過自己的創造贏得不朽,這些無疑都已閃現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曙光。維吉爾曾對但丁說道:“你跟著我走,讓人們說去吧!你要像堅塔一樣屹立著,任憑風怎樣吹,塔頂都永不動搖。”(《煉獄篇》第五章)這句名言應該就是但丁為自己制定的座右銘,這也是文藝復興之初歐洲知識分子探索精神的最好表達。

2022-2《十月》·讀與被讀|《神曲》:神聖的喜劇(劉文飛)

《神曲》是但丁獻給心愛的女性貝雅特麗齊的莊嚴頌歌。貝雅特麗齊(Beatrice)是一位佛羅倫薩少女,比但丁小一歲,是但丁的鄰居,但丁很早就愛上了她,但丁的第一首情詩就是獻給她的。但是,貝雅特麗齊卻在二十歲時嫁給一個名叫巴爾迪的男人,這讓但丁心碎,讓他更加悲傷的是,貝雅特麗齊竟在1290年死於瘟疫,年僅二十五歲。對於貝雅特麗齊的愛是但丁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情感,這種愛是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愛,帶有某種神秘色彩。在貝雅特麗齊去世後不久,但丁就寫成思念她的第一部作品《新生》(1292—1293),七八年過後,難忘舊情的但丁又為貝雅特麗齊獻上《神曲》這部史詩般的鉅作。讚美和聖化心愛的女性,應該是但丁創作《神曲》的最直接目的。在《新生》的結尾,但丁曾寫道:“我決定不再講述這位享有天國之福的人,直到自己更配講她的時候”,到那個時候,“我要講出人們關於任何一位女性都從未講出的話”。在這裡,但丁已將貝雅特麗齊稱為“享有天國之福的人”,並立下了將來繼續寫她的創作宏願,而“更配講她的時候”,無疑就是他動筆寫作《神曲》的日子,但丁也果然在《神曲》中“講出了人們關於任何一位女性都從未講出的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神曲》全書就建立在但丁對於貝雅特麗齊的一往情深之上,就是但丁對於貝雅特麗齊的愛情的藝術結晶。一部充滿基督教信仰教諭的長詩,實為一部抒發個人愛情的頌歌!

在《神曲》的開頭,維吉爾就告訴但丁,他只能帶領但丁遊歷地獄和煉獄,而天國之路則將由一位比他“更配去那裡的靈魂”做嚮導。在遊歷地獄和煉獄時,維吉爾也多次提到貝雅特麗齊,稱她為“聖女”,並表示他就是受貝雅特麗齊的託付來指引但丁的。貝雅特麗齊似乎成了嚮導的嚮導,一個更高意義上的引路人。在《煉獄篇》第六章,維吉爾這樣激勵但丁:“但是,你不要把心神放在這樣高深的疑難問題上,除非她告訴你這樣做,她對於你將是真理和心智之間的光。我不知道你明白了沒有:我說的就是貝雅特麗齊;你將在山上,在這座山的頂上看到她微笑,洋溢著天國之福。”從此,貝雅特麗齊就成了但丁攀登前行的動力,是真理之光的象徵。但是,直到《煉獄篇》結尾處的第三十章,這部作品的女主人公才姍姍來遲地出場,她威風凜凜地站在對岸一輛由獅子和鷹合體的怪獸格利豐牽引的大車上:

從前我曾看到,清晨時分,東方的天空完全是玫瑰色,天空其餘的部分呈現一片明麗的蔚藍色;太陽面上蒙著一層薄霧升起,光芒變得柔和,眼睛得以凝望它許久,同樣,天使們手裡向上散的花紛紛落到車裡和車外,形成了一片彩雲,彩雲中一位聖女出現在我面前,戴著橄欖葉花冠,蒙著白麵紗,披著綠斗篷,裡面穿著烈火般的紅色的長袍。我的心已經這麼久沒在她面前敬畏得發抖,不能支援了,現在眼睛沒認清楚她的容顏,透過來自她的神秘力量,就感覺到舊時愛情的強大作用。

正如一位海軍上將站在船頭和船尾,視察在別的船上履行職責的人們,鼓勵他們做好工作;同樣,當我聽見直呼我在此處必須記載的自己名字的聲音,轉身去看時,只見那位在天使們散花形成的彩雲遮蔽下初次出現在我面前的聖女站在車上靠左的一邊,把眼光投向河這邊的我身上。雖然從那戴著彌涅耳瓦樹葉花冠的頭上垂下的面紗不容看清楚她的容貌,她態度仍然像女王一般高傲,如同演說家把最激烈的話留到後面講似的,繼續說:“你向這裡看!我就是,我就是貝雅特麗齊。你怎麼認為你配來到這山上?你不知道人在這裡是幸福的嗎?”我把眼睛低垂到清澈的小河裡,但我一瞥我的影子在水中,就把眼睛轉移到草上,莫大的羞愧之情沉重地壓在我頭上,我覺得她對我無情,就如同兒子覺得母親對他嚴厲一樣,因為聲色俱厲表現的慈愛是有苦味的。

貝雅特麗齊的亮相是輝煌的,但與之前的鋪墊給讀者帶來的預感不同,她似乎並未讓人覺得可親可愛。她立即開始了對但丁的呵斥,指責但丁在她死去後曾“傾心於別人”,“把腳步轉到不正確的路上,追求福的種種假象”,“他墮落得那樣深,一切拯救他的辦法都已不足,除非讓他去看萬劫不復的人群,為此我去訪問死者之門,哭著向引導他攀登到這裡的那位提出我的請求,假若讓他不付出流淚懺悔的代價就渡過勒特河,嚐到這樣的飲料,那就破壞了上帝的崇高的諭旨”。這樣的描寫,其實更體現出了但丁對於貝雅特麗齊的心悅誠服,他對貝雅特麗齊的崇拜,他把愛的物件舉上天國,讓心中的戀人成為拯救者,成為神聖的存在。

當然,到了《天國篇》,貝雅特麗齊對但丁的態度就漸漸變得和藹、親切起來,她也顯得越來越美,“我看到她變得更美了”(《天國篇》第八章),“上得越高,她的美就點燃得越旺”(《天國篇》第二十一章),“如今她超過舊時自身的美比她在世時超過其他女子的美還多”(《天國篇》第三十章)。最後,力不從心的但丁決定放棄描寫貝雅特麗齊的美,因為,“我所看到的美不僅超越了我們人的心智所能理解的限度,而且我確信,只有創造這種美者能完全欣賞它”(《天國篇》第三十章)。就這樣,但丁把自己心目中的愛人塑造成了一個可望不可即的物件,一位上帝的侍女。一般認為,在但丁的兩位嚮導中,維吉爾象徵哲學和理性,貝雅特麗齊象徵神學和信仰,他倆的交接,象徵理性最終為信仰所取代,其實,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理解,在《神曲》中,但丁用愛取代了理性,貝雅特麗齊與其說是神學和信仰的象徵,不如說是愛和美的化身。

但丁嘔心瀝血地寫作《神曲》,說到底還是為了贏得他作為一位詩人的不朽。據說但丁18歲開始寫詩,並積極參與佛羅倫薩“溫柔的新體”詩派的活動,透過與該派詩人的交往,透過他那些抒發對貝雅特麗齊深刻愛情的詩作,他迅速成長為當時義大利最重要的抒情詩人之一。在《神曲》中,作為抒情主人公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他堅定自信,英姿勃發。在全書開端的《地獄篇》第二章,但丁就寫道:

白晝漸漸消逝,昏黃的天色使大地上的眾生都解除勞役,唯獨我一個人正準備經受這場克服征途之苦和憐憫之情的戰鬥,我的真確無誤的記憶將追述這些經歷。

啊,繆斯啊!啊,崇高的才華呀!現在幫助我吧!啊,記載我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記憶呀!這裡將顯示出你的高貴。

但丁在這裡籲求的是繆斯,是自己“崇高的才華”,而不是上帝。《神曲》的中譯者田德望先生因此在註釋中感慨道:“但丁依照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的範例,在敘述詩中的情節之前,先祈求詩神繆斯的幫助,也就是求助於靈感、藝術和學問。但是求助於自己的才華,似無先例。《神曲》中有不少詩句表明但丁意識到自己有很高的天才。”(《神曲·地獄篇》,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14頁)在《地獄篇》第四章,但丁頗為自負地把自己與荷馬、賀拉斯、奧維德、盧卡努斯和自己的導師維吉爾並列,稱自己為“第六位”:

話音一落,並且沉靜下來後,我就看見四位偉大的靈魂向我們走來:他們的神情既不悲哀,也不喜悅。善良的老師開始說:“你看手裡拿著那把寶劍、像君主似的走在三個人前面的那一位:那就是詩人之王荷馬;跟在他後面走來的是諷刺詩人賀拉斯;第三位是奧維德,最後一位是盧卡努斯。因為他們都和我一樣有那一個聲音說出來的稱號,他們就都向我表示敬意,他們這樣做,做得好。”我就這樣看到那位創作最崇高的詩歌的詩人之王的美好的流派集合在這裡,他那種詩歌像鷹一般高翔於其他種詩歌之上。他們在一起談了一下之後,就轉過身來向我表示敬意,對此,我的老師微微一笑;此外,他們還給了我更多的榮譽,因為他們把我列入他們的行列,結果,我就是這樣赫赫有名的智者中的第六位。

在《地獄篇》第二十五章中描繪出人、蛇相互變形的恐怖場景之後,但丁更加自信地寫道:“讓奧維德不要講卡德摩斯和阿瑞圖薩的故事,因為,如果說他在詩中使前者變成了蛇,後者變成了泉,我並不忌妒他;因為他從來沒有描寫過兩種自然物面對面這樣變形,使雙方的靈魂都肯互換形體。”到了煉獄,由於與但丁相遇的靈魂都有救贖的可能,他們便迫切想了解人間的情況,也迫切希望更多的人為他們祈禱,幫助他們早日解脫,作為一位傳達者、肩負溝通使命的詩人,在這裡接受了更多的託付。在《煉獄篇》第五章,但丁對那些靈魂說:“但是,生來有福的靈魂們,如果你們要我為你們做些我能做的事,你們就說吧,我願以那種平安的名義發誓去做,這種平安使我跟隨這樣一位嚮導的腳步從一個世界到一個世界去追求它。”做兩個世界之間的使者和溝通者,這其實也是關於詩人身份的一種隱喻。但丁選擇一位詩人,而且是基督教出現之前的古羅馬詩人維吉爾以及後來加入進來的古羅馬詩人斯塔提烏斯作為嚮導,與自己鍾愛的女性貝雅特麗齊並列,這本身就構成一個關於詩人崇高使命的象徵。但丁信仰上帝,也信仰詩。

《神曲》中的人文精神和超越時代、超越宗教的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源自書中高度個性化的詩人形象,這個形象是但丁的自我塑造,是他的自畫像,同時作為敘事主人公和抒情主人公的詩人但丁,成為唯一能上天入地的人,成為三個境界間的溝通者,成為堪比上帝的人。這位詩人跳出現實生活,俯瞰人類及其歷史和命運。但丁是一個被選中的人,或者說是他自己選中了他自己,作為人類的代言人和嚮導,一如作為詩人的維吉爾做他的嚮導。但丁是最後的詩人,也是首先的詩人,他用一部鼓吹人的基督教信仰的長詩,卻把人從神那裡解救了出來,把文學從神學那裡解救了出來。《神曲》是其作者的自我之歌,是人的自由意志的頌歌,它是但丁獻給神的禮讚,也是他個人贏得不朽的手段。他在作品中毫不隱瞞地表達了他試圖藉助這部作品而榮歸故里的願望:“如果有朝一日這部天和地一同對它插手的、使得我為創作它已經消瘦了多年的聖詩,會戰勝把我關在那美好的羊圈門外的殘忍之情——我曾作為一隻羔羊睡在那裡,被那群對它宣戰的狼視為仇敵;那時我將帶著另一種聲音,另一種毛髮,作為一位詩人回去,在我領禮的洗禮盆邊戴上桂冠;因為我在那裡進入了那使人為上帝所知的信仰之門,後來彼得又為這種信仰的緣故那樣在我的額前轉圈子。”(《天國篇》第二十五章)但丁相信,他終將因為他嘔心瀝血寫就的《神曲》而榮歸故里,在鄉音已改、白髮蒼蒼的時候,在他當年受洗的教堂被戴上詩人的桂冠。但丁的願望實現了,但卻不是、或不完全是因為他的信仰,而是因為、或主要是因為他的詩。寫詩,說到底就是一種自我加冕的、自我聖化的行為。

《神曲》寫成之後,但丁把它獻給維羅納親王斯卡拉,因為但丁在寫作此書期間曾在斯卡拉宮廷受到禮遇和厚待,他還在所附的《致斯卡拉大親王書》中談及《神曲》的四層意義:“必須知道,我這部作品的意義不是簡單的,反之可以說是‘多義的’。就是說,含有多種意義,第一種意義是照文字上的意義;第二種意義是照文字所表示的事物的意義。第一種可以稱為自己的意義,第二種可以稱為諷喻的或神秘的意義。為了更清楚地闡明這種論法,可以把它運用到如下詩句:‘以色列出了埃及,雅各賓離開了說異言之民,那時猶大是主的聖所,以色列是他的領土’。如果只看字義,這句詩對我們說的是摩西時代以色列的兒女離開埃及;如果看它的諷喻意義,它說的是基督為我們贖罪;如果看它的道德意義,它說的是靈魂從罪惡的哀傷悲慘中轉入蒙恩狀態;如果看它的神秘意義,它說的是神聖的靈魂擺脫塵軀的奴役而享受永光的自由。”但丁在這裡說明,他的《神曲》同時蘊含著字面意義、諷喻意義、道德意義和神秘意義等四種意義。同樣,我們在前文也分別探討了《神曲》作者除宗教動機之外還存在的政治動機、知識動機、愛情動機和藝術動機。《神曲》的多種意義和《神曲》作者多重寫作動機的並存,既是作者本人思想的複雜性和深刻性之體現,同時也使這部作品獲得了豐富的闡釋可能性。閱讀《神曲》,不難體會到但丁世界觀的種種矛盾之處,甚至悖論,比如:他宣揚基督教信仰的絕對價值,卻又弘揚人的自由意志;他熱忱歌頌現實生活的歡樂和美,又把這一切僅視為彼岸世界的準備;他意識到理性對於人類的重要作用,卻又讓人被動地接受上帝的審判;他信仰基督教,卻在書中公然就信仰的本質、靈魂與肉體的關係、天使如何被造出來的等提出“冒犯性”的疑問;作為一位信徒,他卻常從世俗社會立場出發對教會和教皇發出指責和抨擊;他在堅定信仰上帝的同時,卻也在堅守詩人的認知使命和情感權利,佐證詩歌所具有的某種可以等同於上帝的臻於真善美的能力等。這些悖論的存在,不僅絲毫無損於這部作品的整體立意和結構,反而增強了這部作品的閱讀樂趣,擴大了其闡釋空間。或許,這些思想矛盾會對作為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的但丁構成妨礙,卻可以使他在文學中變得更為深刻,其結果,便構成了這一最大悖論,即一則弘揚基督教信仰的寓言最終卻演變成世界文學史最傑出的文學作品之一。當時的讀者和詮釋者大多對《神曲》中的故事和場景信以為真,只有但丁自己以及我們今天的讀者才能充分意識到,這一切都是文學的虛構。

《神曲》不等於《聖經》,文學也不是宗教。文學應該具有某種宗教感,不涉及道德、信仰、救贖和不朽等題材的文學,可能就不是深刻的文學;反之,宗教意味過於強烈的文學,也就是那些過分熱衷注經、釋經,甚或自身希望成為經書的作品,又往往會讓讀者敬而遠之。最好的經書可能具有文學性,但最好的文學作品卻很少是經書。《神曲》是一部“神聖的喜劇”,其書名中的“神聖”和“喜劇”二字構成一個矛盾修飾,形成一種相互對沖或相互解構,莊嚴和戲謔,崇高和世俗,乃至經書和詩,宗教和文學,這些因素之間的廣闊間性和巨大張力,或許就是可供文學耕耘者們辛勤勞作的肥沃原野。

2022-2《十月》·讀與被讀|《神曲》:神聖的喜劇(劉文飛)

目錄

2022-2《十月》

中篇小說

他人的房間/005 鍾求是

小豆包的江湖/027 古 宇

鳳舞/067 程 青

狩獵/128 孟小書

金雪花的塵世浮生/145 蘇蘭朵

短篇小說

婚 禮/059 李 晁

週年忌日/163 陶麗群

小說新幹線

去海口(短篇)/196 丁小寧

月光(短篇)/206 丁小寧

臉與自我(創作談)/213 丁小寧

出道便是希望(評介)/215 孟繁華

散 文

自呂梁而下/108 李敬澤

贅物記/173 葉淺韻

話語與長河/187 張羊羊

大地之事

荒漠生命的內斂之美(外三篇)/113 半 夏

荒野啟示錄/121 劉東黎

讀與被讀

《神曲》:神聖的喜劇/051 劉文飛

器官列傳

那丟不盡的臉啦/092 敬文東

詩 歌

野生動物園/217 江 離

晨鳥與葵花/220 田 禾

崑崙及其他/223 郭建強

人間十影/226 周慶榮

春天,現在輪到你來表達/230 張洪波

桉樹與河流/232 百定安

新時代·黿頭渚小輯

/234 宗仁發 龐餘亮 張洪波 育邦 哨兵 成秀虎 盧文麗 中海 張曉雪 龔璇 任白 王明法 王學芯

藝 術

封 面 燃燒 邱丹丹

封 二 親子游戲 邱丹丹

封 三 上樓 邱丹丹

封面設計

趙平宇

篇名題字

崔曼莉

▼悅-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