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地說,金代懸空寺已經是三教合流了

可以肯定地說,金代懸空寺已經是三教合流了

懸空寺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約七里金龍峽的峭壁間,為北嶽恆山十八景之最。懸空寺建築群由寺院、南樓、北樓三個部分組成,兩樓之間以懸空棧道相接。全寺建築利用巖壁的凹進與空隙,插木為基,因巖結構,因勢利導,參差錯落地建起殿宇樓閣四十間。懸空寺不僅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崖屋建築群,而且還以“三教合一”而譽滿中外。那麼,懸空寺從何時而起,就成為一座三教合一的寺院呢?

據寺內所存《大定十八年碑》,最遲可以追溯到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儒、釋、道三教已經集於一寺,體現了當時三教合一的宗教觀。《十八年碑》中的《釋迦宗從之圖》內容,源於《佛本行集經》卷五至卷十一和《起世經》卷十,敘述了釋迦牟尼的世系家族,但不是佛經的原文,而是經文者刪改、計算、綜合而成。

可以肯定地說,金代懸空寺已經是三教合流了

《佛本行集經》共60卷,由隋天竺三藏等譯,《起世經》共10卷。《十八年碑》中的《三教之圖》分別敘述了三教之祖的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出生年月、地點以及簡況。落款為……應州渾源縣濟鄉西聖佛巖壁記…證實了此碑原確係嵌於崖壁。懸空寺共有大小殿宇四十間,寺內各殿既供奉釋迦尼和各佛、菩薩,又供奉道教的老子、純陽呂祖等神仙,還供奉孔子、關帝等儒家代表人物,塑像均為明清所為。

佛教方面有:迦蘭殿(即護法神),殿內泥塑主像三尊,中間為“須達”,也叫“給孤獨長者”。左是波斯國王,右邊是祇陀太子。白衣送子觀音殿:塑送子觀音像一尊,地藏王殿,內三塑像,地藏中,左邊為目連(即道明和尚),右邊為閔出閣老。千手觀音殿:原有一尊千手觀音泥像,現已毀。四佛殿:殿內佛皆壁畫形式,為東、西、南、北四方佛。三聖殿供三尊菩薩,中為觀音,左文珠,右普賢,左右兩邊共站弟子十人,俗稱“十弟子朝三聖”。雷音殿:內塑像三尊,中為釋迦牟尼,左迦葉、右阿難,殿內懸山上塑滿佛像三十四諸天和十八羅漢。棧道上摩崖石刻如來佛像三尊,彌勒佛塑像和堂內供奉銅鐵佛像十餘尊。

可以肯定地說,金代懸空寺已經是三教合流了

道教方面有:純陽宮呂洞賓廟,左為神仙,右為童子。真武閣,真武即玄武亦稱龜蛇,為道教北方之神。三官殿,全寺最大的一殿,內塑道家三神(即天官、地官、人官),下面左右為侍女,在兩邊老少為臣子,天蓬元帥、龜蛇二將。

三教合一的有三教殿,此殿集儒、釋、道三教鼻祖於一,泥塑三像,中間為釋迦牟尼,左為孔子,右為老子,釋迦牟尼前兩個弟子左為迦葉,右為阿難,再兩邊是道家道士,還有三殿聯為一室的殿宇,左邊一間為太乙真人和二童子像,中為大雄寶殿,塑夾絲選佛像三尊,釋迦牟尼、毗蘆遮那和阿彌陀佛,右邊一間是關帝廟,中為關雲長,左關平、右周倉。

可以肯定地說,金代懸空寺已經是三教合流了

懸空寺住寺僧道人,時而僧時而道,甚至僧道同住。儘管觀存的均為明清兩代所塑,但據《十八年碑》,毋庸置疑,金代懸空寺儒、釋、道三教已經集於一寺,《金大定十八年碑》就是當時懸空寺三教合一的真實寫照。

佛教是在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傳入中國內地,當時被看作神仙方術的一種。東漢末,漢譯大量佛經教典,佛教教義開始同中國傳統的倫理和宗教觀念相結合,得到傳播。魏晉時,佛教般若學受到門閥士族歡迎,,同玄學關係密切。至南北朝,佛教廣泛傳佈全國,儒、釋、道之間進行長期爭論、鬥爭和互相滲透。隋唐時期,儒、釋、道三教之間相互矛盾鬥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日益加深,儘管統治階級認為三教其優劣不等,但卻不同程度的利用這些商標、牌號不同的思想工具,他們認為只不過是廣與狹、遠與近不同而已。

可以肯定地說,金代懸空寺已經是三教合流了

隋代李士謙論三教曰:佛為日也;道為月也;儒,五星也。直到宋代還有“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南宋孝宗趙昚語見《三教平心論》捲上)的說法,所謂“殊途而同歸者也。”這個同歸,就是指歸於同一個服務物件及封建宗法制度。

遼、金時期的佛教也是相當隆盛的。契丹族原無佛教信仰。唐末,契丹族中一個部落主耶律阿保機統一鄰部,擴大經略,有意地吸收內地文化,收攬漢人。這樣,佛教的信仰就逐漸流行於宮廷貴族之間。到了遼天顯十一年(公元936年)取得了燕雲十六州(包括應州渾源縣),這一帶地方原來佛教盛行,更促進了遼代佛教的發展。

可以肯定地說,金代懸空寺已經是三教合流了

女真族在開國以前,就有了佛教信仰的流行。武力滅遼之後,又繼承了遼代社會盛行佛教的風習。末期的萬松行秀為金代著名的禪師,他就兼有融貫儒、釋、道三教的思想,常勸當時重臣耶律楚材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又如居士中最名的李屏山,他就主張三教調和之說,對於當時人士影響很大。其次,金朝創立道教全真派的王重陽也主張合一,他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釋道從來是一家,兩般形貌理無差。”

綜觀大同地區的宗教史,也是時起時落的。遠在一千五百年前,北魏封建王朝於公元398至494年建都於平城(今大同),原雁北各縣屬京畿內地。公元439年,冬,十月,北魏下令徙沮渠牧鍵宗族及吏民三萬戶於平城,供奴役”,並將徒三千人遷到平城京畿各縣,雁北佛教第一次進入興盛時期。我國古代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雲崗石窟、靈丘縣的覺山寺等就是在這時開鑿和興建起來的。懸空寺也可能是這時期的產物。

可以肯定地說,金代懸空寺已經是三教合流了

隋唐時期,儒、釋、道三教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此後在五代、遼金、元各個歷史階段,由於統治階級調和宗教矛盾,加上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便於加強對漢族的統治,先後都曾提倡和尊崇佛,公元1019年(遼開泰八年),天鎮慈雲寺大修,公元1056年(遼清寧二年),應縣田和尚在城內建佛宮寺……懸空寺也恰恰是在這時期,從廢墟上重新修建起來。綜上所述:可以肯定的說,最遲在金大定年間懸空寺已經是一座供奉儒、釋、道三教的寺院了。

可以肯定地說,金代懸空寺已經是三教合流了

張夢章:(文博碩士)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