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家劉半農發明一個字,填補了漢字空白,如今每個人都在使用

1920年,29歲的劉半農來到英國倫敦留學,獨自望著異國他鄉的湖光夜色,寫下一首詩:

天上飄著些微雲,

地上吹著些微風。

啊!

微風吹動了我的頭髮,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戀愛著海洋,

海洋戀愛著月光。

啊!

這般蜜也似的銀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魚兒慢慢遊。

啊!

燕子你說些什麼話?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樹在冷風裡搖,

野火在暮色中燒。

啊!

西天還有些兒殘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這首詩的名字是《教我如何不想她》,詩的標題中有一個“她”字,在古代是沒有這個字的,因為以前無論男女,人們統一使用單人旁的“他”。

五四運動以後,人們開展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運動,出現了女字旁的“她”,而發明這個字的人,正是上面這首詩的作者劉半農。

這首詩寫於1920年,而劉半農發明這個“她”字是在三年前的1917年。這三年劉半農可是沒少捱罵,因為不少人說這個字涉及到了男女歧視的問題。

有人反對,但是也有人支援,魯迅、周作人、蔡元培、陳獨秀就紛紛力挺他。

魯迅認為,劉半農是中國的一位戰士,為了讓劉半農不被汙衊,讓更多的人記住他的功績,魯迅曾經說:“我願以憤火照出他的戰績,免使一群陷沙鬼將他先前的光榮和死屍一同拖入爛泥的深淵。”(《憶劉半農君》)

北大校長蔡元培,也曾對劉半農給予高度評價:“先生(劉半農)在《新青年》上提倡白話詩文,敘述地攤上所蒐集的唱本,我們完全認為是文學家。後來專做語音學的工作,完全是科學家了。”

下面我們就瞭解一下這位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劉半農,以及他發明“她”字的經過!在那個新舊思想交替的覺醒時代,每一次的改變都是伴隨著激烈的爭議,可是有一位哲人說過,只有經得起人們的質疑,才能獲得成功,只有成功,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

語言學家劉半農發明一個字,填補了漢字空白,如今每個人都在使用

一、早期經歷

劉半農,1891年5月29日出生,江蘇江陰人,原名叫劉壽彭,後改為半農。他的父親叫劉寶珊,比較有學問,考中過秀才,後來在江陰當地與朋友創辦了一所小學——翰墨林小學。劉半農長大後,也在父親創辦的這所學校就讀。

1905年,劉半農從翰墨林小學畢業,考入常州府中學堂。他的同學裡,有一位就是後來的國學大師錢穆。據錢穆回憶說,剛入常州府學堂的第一年,劉半農在三次考試中,得了兩次全校第一,一次全江陰縣第一,被稱為“連中三元”,同學們爭相以結識劉半農為榮。

雖然劉半農學習成績很好,但是他的性格非常桀驁不馴。有一天,常州府中學堂的舍監,以思想守舊、管理嚴格著稱的陳士辛,把劉半農叫到屋子裡,因為一些事情訓斥了他一番。劉半農出來後,昂著頭大聲說:“不殺陳士辛,不為我劉半農。”

因為在學校發生的種種事情,在常州府中學堂畢業前一年,劉半農退學去了上海。

1912年,劉半農來到上海,靠著在《小說月報》、《時事新報》、《中華小說界》和《禮拜六》等刊物上發表小說謀生。

除了發表小說,經過朋友介紹,他還在中華書局謀到一份編譯工作,翻譯過許多外國作家的作品。

語言學家劉半農發明一個字,填補了漢字空白,如今每個人都在使用

二、從事翻譯工作,發明“她”字

劉半農在翻譯過程中遇到一個難題,在英語中,第三人稱的男女是分開的,男的是“he”,女的是“she”。他們的文字中第三人稱既然分男女,那在漢語中對應地該怎麼寫這兩個字呢?

當時的翻譯外國文學的專家學者也都很發愁,因為想把“she”翻譯成中文的確很難,中文裡沒有對應的詞語。

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比如魯迅和周作人兄弟。

魯迅最開始主張用“伊”字,也就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那個“伊”。

我們上初中時候,都學過魯迅的《故鄉》,裡邊有一句是這樣的:“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裡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這個地方的“伊”,就是魯迅提出的用來代指女性的那個字。

但是有個問題,那就是人們在口頭上仍然稱呼“她”,落到筆頭上卻要寫成“伊”,出現了嘴上說的和紙上寫的讀音不一樣的情況,很不方便,所以魯迅使用了一段時間,也就自動放棄了這種用法。

語言學家劉半農發明一個字,填補了漢字空白,如今每個人都在使用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提出,在單人旁的“他”的右下角寫上一個小小的字,寫上女人的女。

周作人當時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像是安徒生《賣火柴的小女孩》、契訶夫《可愛的人》,滿篇都帶著腳註“女”的他。不過這個方案,也只有周作人用了一段時間,並沒有推廣開。

提出最終解決方案的,是劉半農,他造出了我們今天常用的那個女字旁的“她”字。

劉半農以“他”這個字為靈感創造了一個新字,女字旁的——“她”。並且在1917年翻譯英國戲劇《琴魂》時,第一次用到這個字。

三、從質疑到得到認可

可以說劉半農的這個方案是最好的,避開了前兩種方案的毛病。但是在當時,卻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因為有人說這裡有男女歧視的問題。

1920年4月3日,《新人》雜誌有人寫了篇《這是劉半農的錯》,公開並且指名道姓的對劉半農提出批評。

有女權主義者認為,表示男性的“他”是單人旁,表示女性的“她”就是女字旁,女性難道不是人嗎?

有人說現在是新社會了,追求男女平等,這個字的出現是要將男女區分開來,形成地位上的差別。

還有人說帶女子旁的字都不是什麼好字,像“嫉妒”、“妓”、“奸”,都沒有什麼好的寓意。

劉半農被罵了好幾年。

有反對的,也有力挺的,葉聖陶、周作人、魯迅、蔡元培等人就接受了這種稱法。

胡適、魯迅等人還在文章中用“她”字代替了“伊”。

語言學家劉半農發明一個字,填補了漢字空白,如今每個人都在使用

1917年夏天,也許是因為受不了輿論壓力,劉半農從上海返回老家江陰。

劉半農在老家閒暇之際,忽然接到一封北大校長蔡元培寄來的聘書,聘請他到北大任教。

蔡元培以惜才愛才,並且不拘一格用人才著稱,我們前面說劉半農因為與學校有矛盾,從中學沒有畢業就退學,然後到上海靠翻譯和寫小說謀生。如今一步跨入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擔任教授之職,可以說是鯉魚躍龍門。

1917年9月,劉半農來到北京大學擔任法科預科教授,並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

當時劉半農是北大很有名氣的教授,但是三年以後,他選擇去外國留學。

劉半農曾經自己解釋,他之所以要去外國留學,是因為自己的知識不繫統。在《留別北大學生的演說》裡,劉半農說:“我到本校擔任教科,已有三年了。因為我自己,限於境遇,沒有能受到正確的、完備的教育,稍微有一點知識,也是不成篇段,沒有系統的。”

語言學家劉半農發明一個字,填補了漢字空白,如今每個人都在使用

1920年,劉半農遠赴英國倫敦大學,致力於語言學的系統研究。

此時的劉半農遠離祖國,思念親人,於是揮筆寫下了一首詩。詩名開始時叫做《情歌》,後來改為《教我如何不想她》。也就是我們文章開頭提到的那首詩。

這首詩最早刊於1923年9月16日北京《晨報·副刊》,因為音韻和諧、語言流暢,再加上“她”字在當時引起的爭論,讓這首詩成為中國近代早期廣為流傳的重要詩篇。

1926年,著名音樂家、語言學家趙元任讀到這首詩之後,非常感動,也非常受到觸動,為這首詩譜上了一首曲子,並且親自演唱,旋律婉轉動聽,一夜之間紅遍大江南北。(如今在網上還可以搜到趙元任演唱的版本)

這首歌被稱為“時代曲之祖”,已成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寶庫中一首經典的藝術歌曲。

這首歌出現後,深受喜愛,人們口耳相傳,漸漸對劉半農發明的“她”字的罵聲逐漸減少,接受並使用“她”字的人越來越多。

1932年教育部把“她”字列為常用字,還進入了《新華字典》。

在100多年前,那個新舊思想交替的覺醒年代,每一次微小的改變都是不容易的,正如魯迅評價說:“‘她’字的創造是打一次‘大仗’。但造字背後的辛酸苦辣,恐怕只有劉半農自己知道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