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名著《說文·釋字儀》之九

上九: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象曰:其羽可用為儀,吉,不可亂也。

國學名著《說文·釋字儀》之九

(一)釋字

《說文》:“儀,度也。從人義聲。”

義是儀的本字。義之於人,則為儀。《說文》:“義,己之威義也。從我、羊。”《說文·段注》:“義,己之威義也。言己者,以字之從‘我’也。……《董子》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謂仁必及人,義必由中斷制也。從羊者,與善美同意。”

義,從羊從我。從“羊”表示美善;從“我”表示義是對自我的要求。“美善”就是對自我要求的標準,尺度和準則。“義”引申之,泛指標準、尺度和準則。

國學名著《說文·釋字儀》之九

《玉篇》:“陸,道也,無水路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車以行陸”。“陸”在這裡指陸路,不即水也。

《漸卦》九三、上九皆曰“鴻漸於陸”,但上九之“陸”非九三之“陸”,此“陸”非彼“陸”也。根據卦象可知,九三之“陸”為水中小島,四面環水者也;而上九之“陸”為陸路,為道途,不即水也。

(二)釋象

國學名著《說文·釋字儀》之九

《漸卦》是由《泰卦》變化而來的。《泰卦》先變為《賁卦》,然後《賁卦》再變為《漸卦》。《泰卦》是訊息卦,陰消而陽息,所以《泰卦》及其所變之卦的上面有剛被消去的兩個陰爻。《漸卦》上面的這兩個剛被消去的陰爻與上九組成震體,“震為大塗”,“塗”通“途”,“大塗”指寬闊的大道,故曰“陸”。“陸”在這裡指大道,而不是九三爻辭所指的“島”。《漸卦》上九不臨坎體,說明大道不近於水澤之地。“鴻漸於陸”是指鴻雁遠離水澤棲息地,行於征途之上。

國學名著《說文·釋字儀》之九

上九在巽體,“巽為進退”,又“巽為齊”,《說卦傳》雲:“齊乎巽”。又“巽為工”,工就是工整。上九進退而整齊、工整,這正是鴻雁行進的特點。鴻雁於行,是最講究隊形佇列的。有時排成“一”字型,有時排成“V”字形,次第而行,整齊而不亂。人們十分欣賞鴻雁的這種行進形式,因而產生崇拜。於是人們用鴻雁的羽毛妝成儀仗,組成儀仗隊,用於重大活動的禮儀,故曰“其羽可用於儀”。

國學名著《說文·釋字儀》之九

儀仗隊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齊劃一,行動迅速,極具觀賞性和實用性,故曰“吉”。儀仗隊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齊劃一,也就是不亂,故《象傳》釋之曰:“其羽可用為儀,吉,不可亂也。”“亂”則無儀也。

(三)義理

國學名著《說文·釋字儀》之九

《漸卦》上九“鴻漸於陸”,是指鴻雁遠離水澤棲息地,行於遷徙的征途之上。為了安全和遷徙的順利,鴻雁在遷徙途中是很有組織性和紀律性的,行進時往往排列成嚴整的隊伍,稱為“雁陣”。人類儀仗隊就是受雁陣啟示而慢慢演化而來。相傳4000多年前,夏禹大會諸侯於塗山(安徽蚌市西郊屬懷遠縣境),正式確立了夏禹的地位,建立了夏王朝,這就是“塗山之會”。所謂“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在這次大會上,就有手執用雁羽裝飾的儀仗的儀仗隊。春秋時期,中國就有“觀兵以威諸侯”的明確文字記載。儀仗隊的作用最初主要是為顯示一種威嚴和氣勢基礎上的禮儀,後逐漸演化成一種純禮儀的形式,以表示對某種重大活動的重視和尊重。

國學名著《說文·釋字儀》之九

“儀”是一種標準和風範,屬禮的範疇。“仗”指兵器,屬刑的範疇。儀體現“善俗”,仗體現“賢德”。儀仗隊的形式,既有威懾作用,又有禮遇作用,因此得到廣泛應用。這也是“君子以居賢德,善俗”的體現。

國學名著《說文·釋字儀》之九

頂部